常建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我國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當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如何在教學中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統一,怎樣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突出學生“學”的主體角色。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要改進農村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本文主要對農村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就出現的現狀給出一些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現狀;改革策略
一、農村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分析
自從實施新課改之后,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住最為基本的歷史知識,并且培養學生思考歷史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情感。然而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農村鄉鎮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結合自身的實踐,我認為當前農村中學生的歷史學習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具體表現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只是一味地抄錄筆記,未能及時地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習過于機械、被動,不能創新地學習。突出表現為在學習當中過分地依賴教師,只要遇到疑點、難點就等著教師來講解,而不是主動地去探究和發現規律。
2.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夠濃厚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近十年的時間,但是部分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仍然過于陳舊,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
3.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束縛
現在,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仍然在歷史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其影響,歷史課堂教學的重點往往不是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總是有手腳被他人束縛的感覺,總是有窒息之感。
二、改善農村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策略
針對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進行統籌安排,充分考慮農村中學生的實際水平,找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筆者認為,應該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農村學生受其生活條件限制,能夠接觸到的書籍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唯書、不唯師,關鍵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自學。我們可以采用“三段式教學法”: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對自己在課堂學習中“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標”心中有數;其次,要求學生細讀預習提綱,較快地掌握基本的學習內容;再次,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例如,在學習“科舉制度的創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如下預習表格。學生在這樣的預習表格指導下,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書籍,或者詢問他人,會對新知識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在較為廣闊的學習空間當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
當然,不是每節課的內容都適合用表格的形式來呈現,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一提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教師往往只注重形式和手段,比如文字是否生動形象、教學活動是否豐富多彩、課型是否新穎活潑等。實際上人們想要對事物和活動產生持久的興趣,除外在的、形式上的興奮與快樂之外,還要依賴于內在的、對人們心靈深處的震撼。歷史教師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努力營造開放、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前提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創新解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獨立思考問題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無論如何也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在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例如,在教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容時,可以引用“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典故,引導學生對這一典故進行思考:公民可以拒絕國王進入自己的住宅,能拒絕貧困嗎?學生在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的思考之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資產階級民主是存在缺陷的,仍然不能給予公民應有的基本權利和人格尊嚴。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資本主義社會與封建社會加以對比。在封建社會,人們不僅不能拒絕貧困,國王和軍隊隨時都能闖入其住宅。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理解相對于封建社會來說,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較為進步的。那么,如何才能使人們既能夠擁有人格尊嚴,又能拒絕貧困呢?這樣一來,就給學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間,為以后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3.重視不同單元、不同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應該特別重視不同章節、不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應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對世界和社會有較為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如世界近代史可以簡單地概括為3個數字:“1”“2”“3”。“1”是指一個形態,即資本主義;“2”是指兩大時期,即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3”是指三大線索,即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殖民擴張引起亞非拉人民的反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引發工人運動。當然,這種概括教師不能簡單地告知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為此,教師在講完一節課的內容后,應該注意將其與前面所學過的內容相聯系,使學生在學習新內容的同時,深化對以前學過的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還要為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好鋪墊,使學生能夠將新的學習內容與已有知識自然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只有將不同章節、不同單元的內容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形成整體的認識。
4.高度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一直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此,筆者僅就歷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途徑加以探討。如何才能科學合理地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用真實的歷史來教育學生。歷史的價值源于真實,容不得半點虛假。如果教師用來教學的歷史素材是虛假的,它們不管多么美好、多么感人,最終都會因為其虛假而失去教育效果。二是遵循潛移默化的教育原則。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和心靈引導絕不能搞“假、大、空、玄”和牽強附會,更不能將其視為知識的記憶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為此,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歷史事實本身的真、善、美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歷史的深意,讓學生在與歷史對話的過程中產生情感的激蕩和人生態度的變化。三是教師本身應該是情感體驗、態度轉變和價值觀提升的引路人和先行者。也就是說,歷史教師應該對歷史事件有自己的見解,有感觸,有激情,對祖國有強烈的認同感,懂得和挖掘歷史精華,能引導學生在感悟歷史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蕩滌。
總之,歷史教師要在了解農村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善于總結,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