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梅
摘 要:新課改全面實施后,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況悄然改變:課堂上的學生們敢于舉手,敢于質疑,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資源多元化也給老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取得了很多令人滿意的成果。但不難發現,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依然存在:由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許多道德與法治課堂一直籠罩在傳統講授中,灌輸式的陰影下,可謂“穿新鞋,走老路”,課堂缺乏生氣,學生感到無聊,甚至產生反叛心理,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所以,目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必須注重課堂教學,追求“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了解學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注點
新課程提出了“以學論教”的觀點。在新的課程概念中,學生不是老師的觀眾,而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以新課程為指導,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指導,最終形成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等,最終形成和諧的課堂教學。
(一)首先要動員起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要我學”是基于外部激勵和脅迫,“我要學”是基于學生的內在需要。基于內在需求的學習,一方面表現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將主動、深入探索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有助于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主動承擔學習的責任。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法律部分的知識學習時,讓學生明白“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學習法律知識,養成守法習慣”四個問題,結合案件分組討論,課堂氛圍非常活躍,他們自由地發表意見,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責任,決心學習法律知識,用合法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培養獨立性,由“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
傳統教學下,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室成為“講座”,教師成為“講師”,學生成為“觀眾”、“聽客”,學生的獨立性不斷消失,越來越依賴老師,然而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很強的潛在獨立學習能力,因此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專長,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從“我不能學習”到“我能學習”。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自我負責”一節時,打破傳統框架,按照“自學—討論,質疑—發言”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動員學生積極性,培養獨立性,使學生相信自己能行。
二、注重目標的全面性,提高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實施知識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和考試知識要求并沒有減弱。對于我們的道德與法治紀律,有很多觀念,學生應該掌握的觀點如:理解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和自然規范;了解基本法律知識,了解基本法律的作用和意義,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路線,國家基本政策和世界形象。為此,要實施知識目標,首先要確立每個框架的知識。實踐證明,知識和目標越清晰,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越好。其次是發揮教師在執行知識目標和作用中的作用。
1.深入教材,整理知識體系,確定重難點的知識。
2.把知識融入生活,注意基本觀點和生活的結合。
3.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使知識目標的實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運用學生的各種感官實現知識目標。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
(3)緊緊圍繞知識目標,活學活用。
(二)確立和落實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基于知識目標,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從實際出發,確定相關的基本目標。同時確定適合學生的能力目標。實施能力目標必須結合理論與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列出“知識清單”,確定知識和信息的收集,指導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分析處理,并運用知識和信息來解決問題。
(三)建設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形成基本的情感和價值觀,例如:“生命是珍貴的”讓學生談論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是什么,在這個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熱情和對自然生活的熱愛,隨后質疑到,假設你最喜歡的生活突然離開你,你會怎么樣,通過各種問題,讓學生珍惜生命,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再者,通過使用英雄,模特,高級人物角色模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情緒,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朝著我們的預期方向發展。如:在學習《與人為善》時結合汶川地震案例,引用了一些先進的人物事跡和災后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持,讓學生升華情感,培養起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三、重視政治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道德品格的力量是品德與真理的力量。真理與品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政治教師的人格示范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政治教師要具有優良的政治品格
在人格因素中,首先是政治性格。有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例如,老師講到積極上進為社會做貢獻時,他們自己卻不求上進,毫無建樹,如此虛偽的說辭無法令學生信服。在強調遵紀守法時,自己往往遲到早退,這不禁讓學生懷疑教育和教學的真相,懷疑課堂是虛偽的、不真實的,因此,老師必須以身作則,做好帶頭工作。
(二)政治教師應有扎實的理論知識
黃宗羲曾說過:“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政治教師必須不斷提高素質,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獲取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與時俱進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教學課堂才能得心應手、旁征博引、深入淺出、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消化,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敬畏,樂于接受教育和指導,這將有助于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三)政治教師應該有無限的愛心
“感人者,莫過于情”。中國的教育家們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政治課忽略了這種情感關懷,就等于是忽略了政治課的靈魂,政治教師只有從心靈的真實感受來感動學生,使學生產生共鳴,才能更好的推進教學的有效性。
四、總結
總之,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課堂能讓教師和學生都愉悅其中,通過培養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注重知識目標建設的全面性,并重視政治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利于課堂的和諧開展,和社會的和諧建設。
參考文獻:
[1]鄧曉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5,(12):168.
[2]虞曉波.新課改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5,(01):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