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摘 要:問題學生在中小學教育中非常常見,而中小學往往是糾正問題學生不良習慣的最佳時期。文章作者就此對問題學生的教育進行粗淺的探討,希望對教育從業人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問題學生;教育;心理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往往會碰到部分學生管理教育難度很大的情況,常見問題有頂撞老師、不遵守課堂紀律、小偷小摸、撒謊、好動愛挑事等,這類學生往往稱之為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產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缺乏親情關愛、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是重要的方面。教育好問題學生,不僅可以改造問題學生本人,同時對于班級整體風氣的養成也極其重要。所以,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重視問題學生的教育,要以滿腔的熱情、高度的責任感、全部的愛心投身到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的工作中去,積極研究他們的心理特點,探索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有效地矯正學生的不良道德行為,使所有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問題學生的教育改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介入時間越早,取得的效果越明顯。小學教育階段的作用尤其突出,學生在這一階段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形成階段,個人的獨立性也剛剛萌芽,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也比較容易介入改變。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應充分重視每位問題學生的一舉一動,合理適時地給予幫助,使孩子們都能健康地成長。
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大量事實證明,問題學生的心理是一種矛盾的心理。在問題學生身上,正確與錯誤、思想與行動、愿望與現實矛盾統一地存在于學生身上并引發各種心理沖突,并通過逆反的形式表現出來。較為常見的幾種矛盾主要有: 一是自尊與自卑的矛盾。從表面上看,許多問題學生毫無羞恥心,對批評教育的抵抗力極強。實際上,他們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老師給予他們的大都是批評、指責、處罰,很少有表揚、鼓勵、肯定。基于教師的種種行為,他們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甚至反受傷害。于是他們用一種極端的形式——自卑感表現出來。 二是渴望理解與疑懼抵觸的矛盾心理。問題學生對老師、同學懷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并懷有防備心理與敵意,存在疑懼心理。他們把老師的關心看是“監視”,把同學的夸獎說成是“譏笑”。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師生之間產生感情隔閡,教師的教誨難以入耳入腦,甚至被曲解,學生因而對教師產生對立情緒,加快了不良道德行為的發展。三是有改過愿望與管不住自己的矛盾心理。即使品德不良的學生,他們的內心深處也都有一個改過自新、做大家喜歡的人的美好愿望。四是想做好事又分不清是非的矛盾心理。問題學生也想好好表現,尤其是在老師的教育下,也想得到老師的看重與表揚。但由于他們分不清是非,便常常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
問題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師應當樹立信心,充分認識,制訂較為合理的教育計劃,與家庭共同實施。教育的根本在于感情,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熱愛學生感情,只有帶著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同時,教師要講究教育藝術,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采用相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辦法 :①常規應對法,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告訴學生對錯和原因,重在誘和導,誘就是啟發,導就是引導。事實要準確、充分、有力,道理要懇切、透徹、明白。②積極信任法,大膽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考驗,從而矯正不良的道德行為。③時機切入法,利用以下時機重新樹立學生形象,一是新的開端、新環境。例如,新學期新學年的開始,轉入新校、新班,換了新班主任、新任課老師,等等。這時,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希望得到周圍人的重新認識和評價,改變自己的形象,恢復自尊,這是教育的好時機。 二是個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獲獎、受處分、生活中的重大變故,以及精神或肉體處于痛苦狀態時,如能恰當利用,也能必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在工作實踐中應當因人施教,無論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愛心和深厚的感情。同時要有恒心、耐心, 不要指望立竿見影、一勞永逸,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改變它并非易事。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影響學生品德的因素有社會、家庭、學校多種。因此,要綜合治理,實施立體化教育,把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協調起來。對于某一方面問題特別明顯的學生,應當深刻剖析,重點對待,建立與家庭有效的溝通聯系,多管齊下糾正問題學生。
參考文獻:
[1]高 軍.“希望教育”促進“問題學生”轉化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143-145.
[2]羅建國,黃迪皋.試論“問題學生”的教育及轉化原則[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6):69-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