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紅
摘 要:作文歷來是老師提之頭痛、學生談之色變的沉重話題。不過在“班班通”進校園后,常規教學步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現代教育技術給習作課堂注入了無限活力,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優化了課堂教學,推進了新課程的改革,更加凸顯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開辟了習作教學的新途徑,讓習作課堂春意盎然。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習作教學;有機融合;優化
一、圖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而興趣是習作的內驅力。教師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習作課堂,對激發學生興趣、消除其畏難情緒有極佳效果。如在筆者在教湘教版第九冊想象作文《一棵枯樹的自述》時,課堂導入呈現了枝繁葉茂的大樹圖片,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眼球。接著出現枯樹圖片,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大樹的昔日繁茂與今朝的枯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而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于是順勢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并結合生活經驗,猜測大樹干枯的原因。尤其是圖片中的畫外音,枯樹的吶喊:“救救地球,救救萬物。不要讓人類的最后一滴水是你們的眼淚!”讓人震撼,引發共鳴。情境催生了學生創作的靈感,激發了學生習作的熱情。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巧妙激趣,讓我們的課堂能變“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現代教育技術等教學資源的適時呈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調動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呈現了圖文并茂、視聽并存的課堂,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二、視頻再現場景,豐富素材
以前的習作課堂,平時不注重觀察的學生,便會呈現“咬定筆頭不放松”的場景,的確讓廣大語文教師為之頭痛。而現代教育技術與習作課堂的有機融合,則很好地化解了寫作“無米下鍋”的尷尬。
比如,筆者在上示范課“我最難忘的民俗節日”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圖片隨機呈現民俗節日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節日習俗。
為了讓學生對節日有更直觀的了解,還精心準備了花垣排碧苗家趕春節及邊城茶峒端午節賽龍舟的精彩視頻。熱鬧的節日場景、歡快的音樂、熟悉的畫面,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激情,彌補了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然后,我讓學生說出自己腦海中最難忘的畫面:有喜歡八人秋的,有喜歡爬刀梯的,有喜歡打苗鼓的,有喜歡賽龍舟的,有喜歡搶鴨子的……接著便指導學生如何寫好這個片段:點面結合,烘托氣氛,寫出感受。然后讓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上臺展示。精彩的文筆,給在場的學生和老師帶來了陣陣驚喜。
教學視頻提供的鮮活的習作素材,化解了學生寫作“無米下鍋”的難題。我們可以結合本土民風民俗、水色山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積累獨特的習作素材。只要我們的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并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習作教學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圖畫展示情節,激活想象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在執教“卡通人物編故事”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不同的卡通人物圖片。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選擇自己喜歡的幾個卡通人物編故事。尤其是巧用圖畫呈現習作提綱,學生興味盎然,大家根據主題用心編故事情節。于是人人加入編故事的行列,個個爭當“故事大王”。借助多媒體,調動學生的眼、手、耳多種感官,拓寬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拓展了學生思維發散的廣度和深度。于是一篇篇想象大膽、奇妙,情節曲折、生動的卡通人物的童話故事在學生的筆下誕生了……
四、白板展示習作,指導修改
在以往傳統的作文講評課上,教師全批全改,精批細改,忙碌一周后才能反饋,兩大弊端尤為明顯:一是教師疲于奔命,二是學生受益甚微。講評時,教師總是習慣羅列學生習作中出現的一些通病,寫應付式評語,進行公式化講評。一些學生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講評缺乏實效性、及時性、針對性,達到的效果自然也不明顯。
其實習作評改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也是學生通過反饋公正審視自己習作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交互式電子白板參與到習作課堂中,大家探索出了開放的、多元的習作評改方式:師評師改,自評自改,互評互改……教師借助展示臺,可發揮白板電子筆的批注功能,及時、直觀地指導學生修改。草稿出來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然后各組推薦代表用白板展示佳作。在同學進行白板演示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及時進行點評,還可上臺用波浪線標注精彩的句子,總結佳作亮點,便于學生取長補短。接著展示一篇具有典型性的問題習作,師生交流如何修改,讓學生上臺修改。如此這般,習作修改不流于形式,修改過程直觀形象,并具有示范性、可操作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大膽改變作文批改的現狀,變“背后”費時的“暗中摸索”為“對面”高效的“明中探索”。由于采用白板修改,如果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作文批改中來,互動性更強,效果更明顯,興趣更加濃厚。許多佳作都是在學生認真修改后產生的。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修改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五、鼓勵增強自信,體驗快樂
成功與鼓勵是學生前進的動力。每次作文,可分層進行評比,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對于中等生、后進生的文章,盡量找出閃光點,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詞;對于作文進步特別大的學生,我們可以特別嘉獎他們,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各種激勵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知道:只要認真寫,寫出自己的想法,寫出自己的個性,都值得肯定。教師在評改作文時,面對的是文字,感悟的卻是學生的心靈。讀著他們的成長故事,傾聽他們的心聲,猶如在和學生的心靈對話。教師要利用評語真情交流,多多開導學生,消除他們心中的困惑,多多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將自己最大的寬容、最多的鼓勵送給學生,這樣,他們才敢于用文字真實表達自己的心聲,自然迸發創作的熱情。
每周星期五的讀報時間進行“佳作展示”,欣賞佳作。讓學生上臺朗讀自己的優秀作文,集體進行點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為其他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在展示和點評中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激發學生創作動力。對于小學生而言,成功的喜悅是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因此,每周要求上傳優秀習作到班級QQ群,教師再上傳到學校網站,為學生提供展示佳作的平臺。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悄然地融入小學語文常態課堂中。它猶如一縷春風,讓我們的習作課堂生機盎然,讓我們學生的作品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2013.
[2]葉圣陶.文章例話——葉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