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偉
【摘 要】通過在健美課程教學中采用各種新教學模式,結合健美課程教學的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功效。在進行教課和學習的時候,師生之間要彼此參與、相互滲透、彼此補充、確保教學更為和諧,老師和學生間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以求能夠對學生創造性人格以及競爭意識進行培養。并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角度進行了教學效果的分析。
【關鍵詞】健美教學;教學主體;改革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普通高校健美課程當中的教學主體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法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當中查閱相關文獻共計二十余篇,繼而為開展本文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1.2.2 邏輯法
針對研究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采用邏輯學方式予以綜合分析。
2 研究目的
目前,我國教學提倡“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在當代教育發展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顯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在當前的健美課程教學過程中,多是以健美運動理論知識或是固定動作進行教學作為中心,基本上 是老師教什么,學生便學什么,老師如何教,學生就如何學。授課期間主體是老師,而最終的學習效果也多是考察學生對某一動作是否學習到位,學生只是注重對動作的學習,完全沒有進行思考、進行問題探索,這樣的環境下是無法將學生主體性進行體現,無法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有效發揮,表現為學生越來越依賴于教師。而教師也越來越依賴于固定動作、技術的教學,并未作出過多的思考以及創新,被傳統教育理念所束縛,難以開展有效的教學改革創新。這完全背離主體性發展教育的精神,與此同時,也對教學改革、學生發展造成約束。
3 結果與分析
3.1 對學生主體發展造成影響
基于主體性發展教育理念,其主要對學生全面發展進行強調,對學生個體體驗進行高度關注,然而,目前的教學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模式,在老師的示范下,所有學生一起學習基本動作素材,學生的學習方式單純的依賴于模范、記憶和練習,這不但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學習、思考以及判斷能力,同時也無法培養他們的創造、創新能力。
對于主體性發展教育,關注過多的是學生自身的探索性學習,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將學生在日常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責任感以及自信心進行體現。然而,目前因為健身教學課時少,內容繁多,學生以往所接受的相關知識以及訓練都不多,所以,導致健美老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難以為學生提供溝通、創新、思考時間以及空間。
3.2 老師主導地位不突出
老師在任何教學形式下都屬于主導性地位。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老師的這一地位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并沒有體現,老師無法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教課的時候,老師過多的考慮學生的參與,事實上,這也是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繼而導致老師的主導性地位被削弱。
基于這一背景,我們首創了“雙主體”教學模式,希望用這種理念來給予學生鼓舞,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作用處在相同水平位置上。師生之間在思維、知識以及情感方面可以交流,彼此啟迪,基于此來營造適宜的教學環境以及實施與之對應的教學手段,最終保證教學信息傳遞和反饋能夠呈現出立體化、多向性的溝通。
3.3 教學環境不夠開放
老師在傳統健美教學當中權威性非常強,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緊隨老師思路走,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師的傳授,而不敢提出問題,整個過程都很是被動,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老師和學生間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基于宏觀層面屬于主導地位,除此之外,彼此理應是平等的。所以,老師理應同學生處在一個角度,從學生自身心理特征出發,和學生一起選擇、討論問題、設計相應方案、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繼而能夠啟發、引導學生,從而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不斷縮短。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將自己真實想法予以流露,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去。
3.4 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
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嚴重缺乏交流和互動。學生進行互動的時候彼此并沒有任何差異。而這一過程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夠讓學生彼此間構建一種互助團結、互相幫助的友好關系。對學生這一潛在教育資源予以適當利用,發揮學生和學生間的橫向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好的同學可以對一些基礎差的學生進行輔導,繼而使得自己的素質、組織能力進行提升。與此同時,基礎差的學生不但可以在這一過程吸收老師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基于好學生的輔導,學習到一些創新性知識,繼而完善自己的努力方向。
對于“雙主體”教學模式,是基于團隊的前提上實施的,主要對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彼此之間的相互協作、一同努力、共享經驗予以強調,最終實現教學相長。這不但能夠加強學生集體意識,完善自己行為規范,同時也可以提升自我素養,學生在這一過程通過感官去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通過諸如組織、糾錯等一系列綜合性操作活動,開展不同的訓練,這些活動能夠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最大化激發,這同樣是在雙主體教學下開展健美教學的一條基本策略。
3.5 參與不同運動項目,服務健美課程
在學習不同的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能夠對自身身體素質進行發展,而這一過程又能夠確保運動技能的鞏固、提升以及完善得到深層次促進。在進行相應課程學習的時候,讓學生能夠參加其他的一些活動,這樣對于學生的自我素質培養具有很大幫助。比如:在進行健美課程學習時,學生自身必須具備優良的身體協調能力,而可以通過開展籃球、足球等運動來提升這一能力;許多學生在開展專項技術聯系的時候因為并不熟悉肌肉用力以及技巧等方式,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開展體操等專項練習,繼而使得學生能夠提升自我肌肉感謝以及技巧的靈活運用。參與多種多樣的運動項目還能夠改善對單一項目的厭煩感,提高運動興趣和積極性。
4 建議和對策
4.1 改善師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傳統教學關系
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繼而確保他們能夠積極參加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作用處在相同水平位置上。師生之間在思維、知識以及情感方面可以交流,彼此啟迪,基于此來營造適宜的教學環境以及實施與之對應的教學手段,最終保證教學信息傳遞和反饋能夠呈現出立體化、多向性的溝通。
針對老師和學生,要搭建一種彼此幫助、相互學習、共同合作的優良關系。
4.2 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一致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指揮棒。改變教學主體,隨時互換主體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教學,而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所設計出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時不能單純的為了活躍氣氛而開展一些華而不實的和教學目的沒有關聯的教學活動。
4.3 重新定位師生關系
教學主體的轉換及新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基于“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陳舊狀態。老師在這一過程應該是組織者以及參與者,要將自己融入到學生當中,這樣不但能夠將學生的心里障礙予以消除,同時也可以確保學生得到老師的保駕護航。
4.4 提升體育老師自身素質
健身健美老師必須提升自身素質,不但需要對自身業務水平進行提升,同時需要完善自我授課技巧,在教課時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懂得相關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知識。在設計教學目標、方案以及步驟的時候必須結合學生需求,唯有此方才能夠實現師生互動,繼而使得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龔瑩瑩.“雙主體互動參與型”教學模式在健身健美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1,3.
[2]付偉平.普通高校男子健美課程現狀和改革方案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5.
[3]黃貴.南通大學健美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09,4.
[4]王剛軍等.對我國高校健美運動的發展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1.
[5]相建華.初級健美訓練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