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 畢文杰
[摘要] 通識教育是歷史悠久、育人效果良好的教育形式。醫學教育的專業性強,學習負擔較重,通識教育課程開設的效果不理想。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意義和條件,并以醫學專業課程、學生基本能力訓練和實驗室訓練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闡述了分散融合式通識教育的觀點與實施心得。通識教育在醫學院校完全可以開展,且能夠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有利于醫科學生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 通識教育;醫學院校;醫學生;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0(a)-0133-04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perfect form of education. But the effect of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re not ideal in medical education where there are strong professional factors and the students face the burden of hard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ditions of carrying out gene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medical courses, student basic ability training and laboratory training, elaborates the concept and experience of decentralized fus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n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search learni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Medi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edical student; Research learning
醫學是以實踐經驗和廣泛知識為基礎的經驗性學科。醫學高等教育以專業教育為主導,醫學生多數時間和精力都集中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習,通常無暇顧及人文修養和拓寬視野的活動。勤于“讀書”和考試,不善于理科思維,是醫學生給大眾的一貫印象?!段魇蟽瓤茖W》有云,“醫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職業”。目前國內的醫學培養模式造就的是有知識、有進取心但缺少研究創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專業工作者[1]。醫師的高誤診率、醫藥類學術著作的低引用率和頻發的醫患沖突,不斷警示著醫學教育。為彌補醫學專業教育的不足,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增強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引入通識教育模式是一個上佳選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稱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重在“育”而非“教”,打破專業界限,旨在給學生一個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使之逐漸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知識觀的完美統一[2]。高校培養的醫學人才,今后不光要坐診、手術,還要善于觀察、思考、實驗和自我改進,終生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和人文關懷的水平。因此,應該讓學生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通識教育在這方面特別適合。筆者已有意識地在專業教學中引入和加強通識教育,既有心得,也發現一些問題。本文將以實踐經驗為基礎,闡述通識教育在醫學院校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中展現的價值,并探討實施方法的特殊性。
1 醫學生有必要理解通識教育的意義
通識教育在醫學類專業學生中并未引起關注和興趣。醫學生的專業意識很強,有的學校通過課程體系的方式推進通識教育[3]。醫學生,特別是長學制專業,不理解這一做法:大學頭一年的大好時光,為什么要用在語言、理科、歷史人文這樣的課程上呢?調查發現,醫學院校中大多數學生不了解通識教育的理念[4],一旦理解了,大多接受和期待通識教育[5]。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調查也發現,臨床醫學專業相較于生物學和化學專業,對通識教育的認可度低得多(1∶3∶2.2)。因此,醫學院校推進通識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通識教育的意義。
專業劃分基于社會分工,有利于提高生產力。專業教育是為快速培養各分工部門的技術人才而采取的方式,在近代的普魯士和我國解放后數十年曾經發揮過重要戰略作用[6]。隨著分工細化,人才過專反而降低交流與合作的效率。通識教育既幫助學生克服專業限制,建立寬闊的視野和科學觀,又有助于銜接社會分工的交叉領域。英國大學自中世紀后期開始就有通識教育傳統,分文學、法學、神學和醫學四個大類教學[6]。美國也一直奉行通識教育為先導的理念[7]。歐美國家的通識教育培養出無數一專多能的科學大師[8]。我國的高等教育從1990年代起重新重視通識教育[9],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轉化能力??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互補,不僅是增長見識。長學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今后工作中會含有更多的創造性成分,通識教育更顯必要[10]。我國分級教育的階段特點與西方國家差異大,大學新生尚不具備通識教育的良好基礎,入學后仍需貫徹通識教育為先導的理念,不能認為大學就是職業化培訓。日本與我國的中等教育有相似性,其高等教育近年也奉行通識化,并向研究生階段擴展[11]。因此,我國醫學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都應加強通識教育。醫科學生要能清晰認識通識教育的理念和意義,才能轉變應試學習的模式和“專而無道”的價值觀。endprint
2 醫科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形式及其對教師的要求
既然通識教育必不可少,那醫學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為何普遍有困難[3,12-13]呢?原因是醫學教育在其專業面和知識量方面有特殊性,要具備基本的知識和能力素質,醫學生需要鍛煉更長時間。前些年住院醫師培訓機制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在本科階段設計了各類專業課程,期望以課程促教育,學生課業負擔沉重。部分高校開設醫學史、醫學專科導論、哲學等通識教育課程,已經很可貴了。有學者提出以課程為中心建立通識教育體系[14],甚至在醫學院校設立獨立的通識教育中心[15]。這些設想并不現實,真正付諸實施難有成效。醫學院校還是應保證高等教育的專業性[16],通識教育應該更靈活。針對知識、技能、研究問題等,在恰當的主題和場合下適時、分散性地開展通識教育活動,把通識教育融合到專業教學中,是一種有效的教育途徑。
醫學院校要實現通識教育的分散化和普遍化,教師需轉變認識和提升素質。國內的現狀并不樂觀,不僅通識教育課程開設和執行得不理想[3,12,14],專業課教師參與通識教育的個人能力素質恐怕也大多跟不上形勢。因此,分散融合式的通識教育在醫學院校要開展起來,對學生和教師兩方面都提出了素質提升的要求。
3 通識教育可提升醫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和研究最持久的動力。醫科學生的專業課程普遍知識量大、內容枯燥。筆者近年在教學中盡可能采用先介紹生活案例,然后引入知識點的方式,力求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谕瑯拥目紤],教學中涉及分類、命名、功能機制的內容,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邏輯上的來龍去脈以及實際工作中怎樣應用。這種教學法就是基于通識教育的理念,讓學生不僅掌握當前知識,還要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逐漸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并把這種方法移植到其他學習中去。以四川大學的組織胚胎學課程為例,一項基于臨床5年制本科生的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對采用了通識教育為先導的教學章節給出了顯著更高的興趣評分,這一差別在變換了實驗章節后仍然存在。
事實證明,分散化的通識教育模式能顯著促進學生的興趣。中山大學等采用過基礎醫學導讀課程的通識教育方式[17],也是這個原理,收效不錯。引入通識教育后,完成同一教學任務的時間更長,備課要求更高,但仍然值得堅持。因為與其面面俱到的講授知識,不如從“少量多樣”轉換為“多量少樣”[18],透徹講解某些點,增強學習興趣的同時給學生示范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只要有興趣,按同樣方式自主學習其他內容不存在困難。
4 培養醫科學生靈活掌握新知識的通識教育手段
除了有限的課堂教學以外,訓練醫科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必不可少。不少人誤認為醫科與理工科相比,知識變動少,學會了終生管用。其實醫學是經驗和科學交織在一起的學科,不僅應用領域日新月異,連理工科中變動相對很少的基礎理論也在不斷更新發展。醫學知識“博大精深”,變化又較快,采用傳統的專業教育方法,學生的學習壓力巨大,走上工作崗位后也容易倦怠。教給學生經典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教會學生適應和吸收新知識的高效方法,才有利于學生跟上時代發展。筆者在教學中,始終給學生強調新涉足一個知識領域的方法:先認真閱讀一兩本權威教科書中關于該知識的章節,然后檢索并研讀近3年高影響力期刊上的一兩篇綜述文獻,最后查閱近幾個月發表的論文并跟蹤相應學術團隊的動態。對于新文獻,盡可能采用略讀的方法快速過濾有用信息。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掌握了自主學習陌生知識的方法,又熟悉了新知識從產生到發展的全過程,知識結構清晰、完善。
5 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應該接受的基本訓練
醫科學生的教育,不僅要在課程學習中體現通識化,還要在基本學習技能的訓練中貫徹通識教育理念。這些基本訓練包括寫作、口頭表達、提煉與分解問題、動手實干和國際化思維。如前所述,與歐美國家比較,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實際上在補中等教育階段的課。因此研究生與本科生一樣,都應接受這些基本訓練。醫學院校尤其應注意研究生的通識教育。現在有不少攻讀科學學位的醫學類研究生,原專業并非醫學。按專業教育的視角,這些學生的培養有很大難度,如果采用通識教育為先導的方法,可實現低起點、高要求的目標,確保學有所成。
進行基本能力訓練的場合很靈活。以書面和口頭表達訓練為例,對于本科生,可在前一次課布置準備任務,后一次課報告作業成果或上交書面作業;對于研究生,可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布置撰寫小型綜述或做讀書報告。學生做報告應按照教學備課的標準進行,鍛煉他們的思考和講解能力,防止變成枯燥艱深的匯報。對本科科研訓練學生和實驗室研究生,要布置撰寫設備與技術操作規程的任務。通過完成這樣的任務,學生既掌握了設備和實驗操作技術,同時還鍛煉了信息整理和書面表達的能力。
國際化思維與交流能力最易被教師和學生雙方忽視。國際化已不是新的概念,但我國大部分高校主要通過教師和學生出國交流和聘請外國專家講學的方式來提高國際化水平。這還不是真正的國際化視野。筆者認為,教育國際化至少應包含兩個要點:一是實現文化批判與傳承的有機結合[19],二是培養出敢于和善于與國際同仁直接交流的學生。為了達到真正的國際化,通識教育是必由之路。醫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應充分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的發展歷程、風俗習慣和制度特點。對這些信息,應持客觀、包容的態度,有的還必須嚴格遵守(比如醫學動物實驗的規范)。此外,外語能力是基本保障,醫科學生必須花大力氣提高。目前英語是國際交流的主要語種,忽視英語能力就相當于自絕于國際交流。語言學習同樣需要興趣驅動和以通識教育為先導,因為英語語言文化和西方英語國家的人文和社會是相通的[20]。我國醫學院校的雙語教學目前存在不少問題[21],如果也嘗試分散式適時采用通識化教育方法,語言能力提高會更快、更自然。筆者在神經生物學和組織胚胎學課程中就經常融入這類教學項目。開始時較簡單,針對課堂主題布置最新的英文文段,學生讀懂后寫出摘要和評論;此后日漸靈活,力求使學生克服專業交流中的語言障礙。四川大學長學制醫學專業的書面考試要求完全用英文答卷,而且試卷中還含有英文文獻的現場閱讀、總結的題目。自2015年起,四川大學的研究生課程也開始逐步英語化。目前最大的障礙還是多數教師的英語授課和組織能力有限,這是今后亟待改善的問題。endprint
6 醫學實驗室訓練中貫徹通識教育精神的切身體會
醫科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經常進實驗室。隨著創新性訓練的開展,實驗室訓練逐漸成為重要的教育環節。實驗室訓練在醫學教育中的普及是近幾年的事,很多院校并未在管理和培訓方法上及時調整改進,已暴露出不少問題[22]??蒲蟹椒ㄓ幸欢ǖ墓餐幝?,醫學生如不清楚認識,光靠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培訓,難以改善現存的問題。引入通識教育模式,可顯著提高實驗室訓練的質量。
學生新進實驗室,要學的不只是技術操作,還有研究方法、交流合作和數據分析等。過去的專業化教學,要求學生從具體技術練起,學習耗時較長,與研究無關的技術遺忘快。筆者所在實驗室近年采用通識化教學的方法,首先讓學生熟悉研究主題,訓練立題和分解問題的能力;然后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技術,并對技術操作進行針對性學習和演練;在此基礎上進行預試、正式實驗和數據分析。這種以研究內容決定技術方法的實驗訓練,使學習項目與研究工作緊密結合,效果良好。與傳統的專業化實驗室培訓比較,學生從開題到結題的時間至少短1/3,本科生參與論文發表的實際貢獻率至少高65%。在此過程中,學生還牢固建立起實驗研究工作的經驗和信心,這是傳統訓練方式難以媲美的。
近年來學生有一種傾向:樂于做數據分析和虛擬建模,回避試劑、動物和臨床的技術操作。數據分析和虛擬建模是信息化時代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然而,大多數有這種傾向的學生,出發點是怕苦怕累,或者對自身技術基礎的信心不足。此時布置硬性任務無助于提高訓練的水平和質量,關鍵是要從思想上進行動員。按照通識教育的理念,筆者曾采用三種方式影響學生的觀念:第一,給學生普及經濟學常識,告訴他們數據分析和虛擬建模的資料是基于現實的實驗和標本,是具體工作成果的轉化和提升。純粹的數據分析和虛擬實驗對于解決研究問題,就像第三產業對于總體經濟一樣,只起提質搞活作用,并不產生新的物質??沙掷m、基礎扎實的研究項目,離不開實驗技術操作這個硬功夫。第二,向學生講解西班牙帝國從輝煌迅速走向全面敗落的歷史知識[23],展示好逸惡勞和輕視技術工作的風氣會給國家帶來怎樣的經濟和軍事災難。博古通今,告誡學生不能輕視技術能力,不要在競爭中把團隊的實際處置能力拱手斷送。第三,帶學生到高水平技師所在的實驗室參觀學習,發揮榜樣的力量,使學生體會到技術操作的樂趣與真諦。這些方法對學生起到的積極的心理影響,教師是可以感覺到的。
綜上所述,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刻感受到,醫學院校開展課程和分散融合式教學活動相結合的通識教育,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的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分散融合式的通識教育,可以與醫學專業教育靈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使學生逐漸養成研究性學習的習慣。該模式不僅適用于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也適合實驗室訓練。學生一旦具備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將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知識和心理屏障,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自主學習和提高,從而適應社會和知識的快速發展與變革。我們不能一味期待教育制度改革來破除高等醫學院校專業教育方面已經產生的弊端,也不能無視醫學教育的現實而開展工程浩大但成效不佳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其實,通識教育就在我們身邊,人人可以享有,實施的方式靈活多樣。
[參考文獻]
[1] 錢月兒.芻議博雅教育與醫學生培養[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8(3):215-217,232.
[2] 李芳,李義庭.論醫學生的通識教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1):32-34.
[3] 舒勁松,梁忠,鄭啟瑋.醫學院校開展通識教育之研究概況[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7):19-20.
[4] 劉宇珊.醫學院校通識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2):179-181.
[5] 楊佳,徐一楠.關于我國醫學人文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1):122-125.
[6] 袁川.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兼談社會轉型期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4(8):3-6.
[7] 牛躍輝,李莎.美國”通識教育”的特點及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2):10-11.
[8] 陳其榮.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世界一流大學[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6):17-38.
[9] 吳劍.淺談高等教育中實施通識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J].科教導刊,2013(3):11-12.
[10] 唐靖,李瑾,沈蘇南.論通識教育對長學制醫學生培養的重要性[J].中國醫刊,2014,49(2):100-102.
[11] 郭素英,李祖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通識化轉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91-95.
[12] 岳林琳,程樂森.提升醫學人文素養背景下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問題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3):429-431.
[13] 李品,黃河浪.臨床醫學本科生二類通識課教學現狀及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5(35):163-164.
[14] 黃愛文.論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23(3):36-38.
[15] 何蘭萍,亓曙冬.科技與人文結合視角下關于獨立設置醫學院校通識教育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 28(3):469-471.
[16] 周光禮.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與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17] 雷俊霞,吳忠道.基礎醫學導讀作為通識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1):28-30.
[18] 鄭翔,方定志.醫學本科生大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4):255-258.
[19] 張紅霞.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文化思考—兼談通識教育課程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8(1):91-96,104.
[20] 鮑丹,李君君.淺談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與醫學生人文素養發展[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12):87-88.
[21] 崔國輝,袁漢堯,周克元.關于醫學院校雙語教學的思考[J].醫學信息,2010,23(8):2810-2811.
[22] 鄭翔,周雪,潘倩.醫學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反思和改進[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28-31.
[23] 戴維·S·蘭德斯.國富國窮[M].3版.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75-195.
(收稿日期:2017-07-05 本文編輯:程 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