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別克·加瑪力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新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需求的變化和我國鄉鎮文化站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三個途徑,為鄉鎮文化站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模式。
關鍵詞:新形勢;鄉鎮文化站建設;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群眾文化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對群眾文化的需求總量在增加,對文化類型的要求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文化需求的層次不斷提高。鄉鎮文化站承擔著滿足農村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第一責任,卻因其歷史、地理、人文等原因,成了發展群眾文化的一塊短板,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迫在眉睫。
一、新形勢下鄉鎮文化站面臨的困境
1、管理體制混亂。當前鄉鎮文化站的管理模式普遍實行屬地管理原則,即縣(區)文化部門僅對鄉鎮文化站進行業務指導,文化站經費來源、人員安排、具體活動均由鄉鎮政府負責。這種管理體制下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文化站既不是縣(區)文化部門的派出機構,又不是鄉鎮政府的下屬機構,文化站的文化主體地位弱化。文化職能行使不到位。二是文化站管理人員一般由鄉鎮干部兼任,這些人既不具備專業的群眾文化知識,又大多兼任鄉鎮其他事務,導致文化專干不專,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2、資金支持不足。當前鄉鎮文化站運轉以鄉鎮政府出資為主,而鄉鎮政府資金使用有“面廣量大”的特點,能夠用于投入鄉鎮文化站的資金十分不足,這一方面導致鄉鎮一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群眾文化缺少陣地;另一方面對文化活動的資金支持不足,農村文化事業發展面臨“貧血”的困境。
3、缺少核心服務。隨著手機、網絡等數字化通信的發展,基層群眾的信息來源大大拓寬,文化消費觀念、文化需求種類、文化需求層次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曾經作為鄉鎮文化站核心服務的圖書室、放映室等載體受到冷遇。隨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單一的服務已經難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鄉鎮文化站面臨著創新文化載體、打造核心服務的挑戰。
二、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途徑
1、理順管理體制。明確鄉鎮文化站的管理單位、干部關系、工作職責和考核獎懲。將鄉鎮文化站作為縣(區)文化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由文化部門實行垂直管理,文化站長由縣級文化部門派遣,文化站工作人員由主管部門統一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設備配備、文化活動經費由縣級部門負責,強化對鄉鎮文化站的指導、管理和投入.這是解決當前文化站混亂管理體制下的戰斗力薄弱問題的有效措施。同時,明確鄉鎮文化站工作職責:一是貫徹和落實上級主管部門針對農村基層的文化政策和下達的各項文化任務:二是協助鄉鎮組織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三是專注群眾文化常態化服務,保持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和持續力。
2、建立文化隊伍。當前鄉鎮文化站面臨的困境,一方面是內部建設不科學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農村基層薄弱的文化氛圍和滯后的文化隊伍造成的,要把群眾文化做“活”,鄉鎮文化站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建設一批高素質的農村群眾文化隊伍,為文化站提供人力支持。群眾文化隊伍的壯大需要三支文化隊伍的建立:一是高素質的村級文化員隊伍,能夠組織開展好村級日常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如組織農村婦女每天跳排舞等;二是高素質的農村文藝骨干隊伍,能夠以自身的文藝才干和積極性帶動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進步和繁榮;三是高素質的本土文化傳承隊伍,能夠帶動具有同樣文化背景的人群參與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造本土文化特色。3、打造核心服務。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總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樣化,農村群眾文化已經轉向受眾市場,今后“點菜式”的服務模式和帶動群眾參與的活動形式將成為鄉鎮文化站職能的轉變趨勢,培訓、比賽和節慶將成為鄉鎮文化站的核心使命。一是根據農村群眾需求開展文體能力培訓,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如農村排舞、少數民族山歌、太極拳等培訓內容。二是舉辦多種形式的文體比賽,活躍農村文化氛圍。如拔河、挑擔、排舞、山歌、氣排球、乒乓球等比賽。三是組織開展農民節慶活動,集中展示群眾文化成果,激發群眾文化活力。如送戲下鄉、農民文化節等。
參考文獻
[1] 郭惠嫻.優化管理完善職能提升文化服務水平——關于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思考[J].神州民俗,2011,(168):144-146.
[2] 周傳媛.談鄉鎮文化站如何有效地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J].華章,2011,(11):23.
[3] 張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缺失及其改進——基于江蘇鄉鎮文化站的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6):4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