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紅
【摘要】筆者認為,新媒體輿論監督下的廉政建設暴露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政府及行業機構監管缺位導致形現象式化嚴重,收集的廉政建設信息良莠不齊;2.新媒體輿論監督下廉政建設缺乏法制保障;3.廉政建設中缺乏良好的新媒體輿論監督氛圍。
【關鍵詞】新媒體 輿論監督 廉政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研立項2017年度省級一般項目,課題名稱:論新媒體輿論監督視域下的廉政建設研究(課題編號:17C160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241-01
電子信息化時代下,新媒體輿論監督在推動廉政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媒體輿論監督下的廉政建設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好已經出現的這些問題,新媒體輿論監督不僅不會有利于廉政建設,而且最終會阻礙廉政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行業機構監管缺位導致形現象式化嚴重
(一)監管方式側重于“封堵”或“控制”
網絡輿論的難控性導致監管困難重重。對于數量龐大的網絡輿論主體,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輿論的制造和傳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難把握輿論的生成和傳播,使控制變得復雜和難以操作。政府對網絡輿論在出現問題后一般都首先采取“封堵”或“控制”。往往重視已出現問題的解決,對于某些未知的預見性問題沒有采取預防措施或制定應急預案。直至這些問題被聚焦為網絡熱點,網民產生極大的負面情緒,對社會發展不利時政府才正式介入。
(二)監管時機滯后
目前在我國新媒體輿論的監管體制中,政府依然是最主要的監督力量,網絡媒體、網民的管理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首先,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管理能力依然欠缺。政府門戶網站就沒有正常發揮收集民意的功能,反而是政府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形成的一種政績工程或者是面子工程,這樣不但浪費了網絡資源,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其次,各監管機構職責權限不夠清晰。我國目前與網絡輿論監管相關部門多達十幾個,在面對網絡輿情時可能會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降低工作效率。
(三)行業“把關人”的缺位容易導致廉政建設中信息失真
“把關人”,即某機構或管理員對官方網站、網絡新聞媒體、網民通過網絡發表的各種言論(包括網民與政府的互動、網絡新聞社區的留言和跟帖、微博的發表及轉發等)進行篩選和把關,及時剔除一些虛假和負面影響的消息或言論。廉政建設中傳播的信息由于缺乏“把關人”的把關,有可能導致信息失真。
一方面,由于新媒體輿論監督主體文化素質、立場態度的不同,都可能會發表一些失真的信息和新聞報道,給廣大網民以錯誤的引導。
另一方面,網絡中充斥著各種良莠不齊的輿論信息,絕大多數均為虛擬名稱,未實名注冊網民對自己所發表的言論不必負任何責任。新媒體輿論監督主體情緒化問題也使網民可能出現觀點的非理性和盲從性。
(四)“網絡水軍”的利益傾向問題
所謂“網絡水軍”即受雇于某網絡公關公司,為實現某利益個人或團體的利益需求,通過發帖回帖造勢的網絡人員。利益方通過“網絡水軍”,讓言論導向偏向自己,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當出現和自身利益相違背的言論時就利用“網絡水軍”進行攻擊甚至用強勢的語言暴力,來達到讓這些發表異見的人不再出聲。由此可見,“網絡水軍”可能會人為制造“偽民意”,容易誤導網民對事件的真實看法,歪曲事件的真相,最終造成混淆視聽。所以,廉政建設中必須要正確認識和引導“網絡水軍”的發展。
二、新媒體輿論監督下廉政建設缺乏法制保障
(一)缺乏新媒體輿論監督下廉政建設專項法規
針對規范和管理網絡輿論傳播,防止和掃除有害信息,控制網絡輿論,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但結合廉政建設下的網絡輿論監督立法還處在起步階段。首先,針對網絡輿論方面的法律法規分布散亂,沒有系統性。對于一些現實中出現問題無法可依時,只能參考相關的法律法規。其次,涉及到網絡輿論監管的法律法規立法等級不高。由于立法等級偏低的原因,相關部門在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進行查處時受到制約。
(二)法制保障的缺失使“網絡反腐”遇阻
雖然我國網絡反腐敗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網絡反腐相關法律法規嚴重缺乏,腐敗現象依然蔓延。由于網絡反腐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監督法律保障制度缺乏,有些地方政府官員對網絡輿論監督信息釆取漠視、壓制的態度,甚至對網絡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專家建議應制定完善各種單行法律法規,以構建完備的公民舉報權保護體系。
三、廉政建設中缺乏良好的新媒體輿論監督氛圍
(一)新媒體輿論尚不能完全反映民意
在新媒體輿論中受到現實中各種因素的限制,當今新媒體輿論幾乎成為民意來源代名詞。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結構失衡明顯。絕大多數群體依然采取傳統的信訪、上訪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行使新媒體輿論監督權仍然是廣大城市、有學歷的青年人,新媒體輿論監督下的廉政建設在全國來說還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有關廉政建設負面信息仍充斥于網絡輿論之中
由于新媒體輿論監管機制的不健全,有關廉政建設的負面信息依然充斥于網絡之中。一方面,正面的廉政文化建設、反腐敗建設、電子政務的實行豐富了廉政建設的內容并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輿論中也充斥著各種驕奢淫逸的腐朽思想和各種誘惑,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實現。網絡廉政文化宣傳和教育面向人群不全面,而且時效性不強。
(三)“網絡暴民”引發的“網絡暴力”問題
“網絡暴力”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的新名詞。“網絡暴力是在網上惡意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言論,對當事人名譽造成損害的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干擾了網民的判斷,嚴重影響網絡輿論監督的公正性。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密切關注網絡民生熱點問題,提高廉政建設能力,有效預防“網絡暴力”的發生。同時,“網絡暴力”引發的謾罵、揭露隱私等行為對道德和法律的權威提出了挑戰,所以必須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楊蕾.論網絡社會下我國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創新[J].河南社會科學,2011,(01).
[2]王梅芳,趙高輝.新媒體生態下的輿論監督[J].南京社會科學,201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