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馥華
【摘 要】 教無定法,貴在有效。本文作者理論聯系實際,暢談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滲透“嘗誤原理”的有效途徑,值得同仁共同商榷。
【關鍵詞】 嘗誤;基礎;質疑;興趣;耐挫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假如教師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坎坷與磨難”,那也許能收到“意外”的收獲。此現象猶如工程師在設計高速公路時,為了避免駕駛員長時間奔波于平直的道路上產生麻痹大意的心理,連結甲乙兩地的公路本該可以設計成直線段的,但設計者故意設計出幾個彎道。其實,這個設計完全符合人的心理變化規律的,通過合理化的彎道設計,能集中駕駛員的注意力,有效地預防或者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故意設置一些“陷阱”,當部分學生出現某些失誤或者錯誤時,就以此為契機,逐步引導學生糾正錯誤,達到提高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目的,這就是現代心理學稱為“嘗誤原理”。 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滲透“嘗誤原理”,教學效果顯著,現借此交流空間,淺談不太成熟的體會,以達拋磚引玉之愿景。
一、巧妙利用嘗誤,鞏固基礎知識
學生在探究新知識時,雖然經歷由淺入深的過程,但由于受到自身認知能力的約束,往往這樣或那樣的“盲點”。為了盡量避免此類現象,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嘗誤手段,從而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教學案例1】 我在執教“分數意義”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數量和分率的不同概念時,就如此利用“陷阱性”題目誘使他們出錯。例題:李大爺家有一塊3/4公頃的耕地,他準備利用這塊地的1/5種辣椒,西紅柿,2/5種茄子,剩下的種西紅柿。問:西紅柿占了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很多學生的錯解:3/4-1/5-2/5 =3/20
當這些學生沾沾自喜時,我如此評價:“錯了”。他們立即重新審視自己的解題過程,發現原來不能用3/4去減。因為1/5和2/5這兩個分數是把這塊地看做單位“1”得來的,表示具體的分率。而3/4公頃,是這塊地的大小,表示具體的數量,不能直接相減。在上述教學過程中,自然喚起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也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可見,教師在嘗試“嘗誤”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才能使學生錯得“恰到好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解題能力,才能以今日之錯避免明日之錯。
二、通過嘗誤措施,培養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大膽質疑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一般而言,許多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都是在與“失誤”的斗爭中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嘗誤措施是培養學生質疑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教學案例2】 我曾經布置學生完成課堂練習:讓學生判斷3/7和5/7之間是否只有分數4/7 ?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除了4/7,3/7和5/7之間沒有其他分數了。殊不知,他們僅僅考慮了分母是7的情況。若把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2倍、3倍、4倍……則可以發現任何兩個分數之間,都存在無數個分數。
類似的教學案例比比皆是,但有些教師認為課堂上學生的出錯是一件壞事,但筆者認為壞事可以轉變為好事,只有讓學生充分嘗到失誤的“苦頭”,才能使自身創新思維逐步趨于完善與成熟。
三、合理利用嘗誤,激發學習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方式,只要讓學生越少感覺到教師的意圖,其教學效果也就越顯著。”
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只有深刻感知這句名言的精髓,并在實踐中大膽嘗試,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的話音剛落,學生就能異口同聲的說出其答案,那往往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就是在小伙伴之間玩“躲貓貓”小游戲——太簡單了。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不僅要隱藏好自己的教學意圖,而且要精心選擇典型題目,讓學生在“嘗誤”后增強繼續參與師生互動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案例3】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應用題解題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道試題:李偉家住6樓,他每上一層大約要用12秒,問:李偉在1分鐘時間內能走到家嗎?我要求學生仔細審題后解答,不滿2分鐘,大部分學生完成了解題,其中一位學生回答道:“ 12×6=72(秒),72秒>1分,李偉在1分鐘內不能從1樓走到家里。”話音剛落,幾乎全體學生齊聲評價說:“對!”
“學生全都被題目蒙騙了!”我在腦海中忐忑不安的思索著,但是,為了不傷害大家的積極性,沒有做出否定的回答,于是笑著說道:“凡是認為李偉的答案錯的請舉手。”結果只有三位學生舉起了小手。面對如此的現狀,就要求學生再仔細閱讀題目后做出回答。稍過片刻,我繼續提問:“你們的家住在幾樓?,你們從一樓走到自己家,要走幾層樓梯?”
生1:我家是四層樓,我的小書房在3樓,從1樓到3樓要走兩層樓梯。
生2:我的房間在5樓,我從1樓走到5樓,要走四層樓梯。
生3:老師我知道了,李偉家住6樓,他從1樓走到6樓,只要走五層樓梯就可以了。
頓時,同學們恍然大悟,李偉到家只要走5層就可以了。
生4:如果李偉走6層的話,就走到7樓去了。(學生捧腹大笑)
一分鐘以后,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能,能,12×5=60(秒),李偉剛好到家。耶!”全體學生興奮極了。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我恰似表演一個數學小品,既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新知識。
四、借助嘗誤手段,提升耐挫能力
學生解題時一旦遇到挫折,往往產生焦躁頹喪的情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加強嘗誤的訓練,重點培養學生耐挫力。當然,受挫和嘗誤并不是目的,其宗旨是教育學生在受挫之后不是萎靡不振,而是冷靜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奮起,調整解題策略,努力將“山重水復”轉化為“柳暗花明”。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出現一些錯誤在所難免,作為教師不要“諱疾忌醫”,一定巧妙地運用嘗誤原理,學會換位思考,巧妙地瞄準學生的“錯誤”之處予以正確引導,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覺糾正錯誤,拓寬創新視野,讓“嘗誤原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閃閃發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