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和發展,初中語文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而閱讀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不但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而且對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呢?很顯然構建高效課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就“初中語文閱讀高效課堂構建策略”這個話題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新課改;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一、初中語文閱讀
初中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不但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縱觀近幾年的中考,我們不難看出,基礎知識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而閱讀部分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因此,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效課堂
所謂高效課堂,從字面理解就是高效率的課堂。就教師而言,教師能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就學生而言,學生能從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以及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高效課堂有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和能力發展;高效課堂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高效課堂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三、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快樂的閱讀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以嚴肅、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上,很多學生往往因為害怕教師而不敢積極地回答問題,更別提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和看法了,這樣無形之中就會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閱讀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揮者。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有什么新的觀點和想法可以隨時提出來和師生共同討論,不但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以《春》為例,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導入:“大家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嗎?”學生大聲回答:“朱自清。”接著教師又提問:“有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一下朱自清?”這時有的同學就提出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還有的同學提出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代表作有《背影》《匆匆》等,在這種快樂的氛圍中,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圍繞著課本教材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來授課,這樣會使學生覺得特別枯燥乏味,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媒體情境等,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以安徒生的《丑小鴨》為例,相信學生無論是在課外閱讀還是在動畫片當中,都聽說過這個童話故事,這時教師不妨先讓一兩名同學代表為大家講述這個故事,其他的學生當觀眾,然后給予補充,這樣立刻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看看作者又是怎樣描述的。
3.充分利用課本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如精讀、略讀、默讀、誦讀等等。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采用精讀,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采用略讀,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課本教材都是經過一層層篩選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本教材的示范作用,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以《中國石拱橋》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在閱讀這類文章時可以采用略讀的方法,讓學生帶著課后問題來閱讀。另外,還要讓學生掌握作者都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如:排比、擬人),把握說明順序,培養學生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再以《我的老師》為例,這是一篇散文,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就需要精讀,要了解散文的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結構的特點、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進行理解,同時理解散文表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4.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僅僅靠課堂上所學的這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并在閱讀過程中把一些好的文章、片段摘抄下來并背誦,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豐富知識,在閱讀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為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定期舉辦“閱讀體會”“閱讀之星”等活動,學生可以將這段時間的閱讀體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從而集思廣益,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綜上所述,我們從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情境教學、充分發揮課文教材的示范作用以及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閱讀高效課堂,希望我的論述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林庚華.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閱讀高效課堂[J].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2013(8).
[2]李國權.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