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娟
摘要:《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依據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美術教學中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程度,是衡量教學過程是否完整、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以教學實踐為依托,從把握課堂欣賞環節、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創設生動學習情境、搭建活動展示平臺四個方面簡述了美術教學中情感能力培養的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美術教學;情感能力;培養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設計中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其目的就是想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利用情感的動機功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加強藝術素養,提高審美能力和水平。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了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培養,關注了環節的設計與方法的指導,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常常被忽略和輕視,致使部分學生產生一種“美術不美”的感觸,或“美術美在何處”的疑惑。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四個方面略作闡述。
一、把握課堂欣賞環節,引領學生漸入佳境
初中美術教學,其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美術,并懂得欣賞美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任何一個學習領域的課型中挖掘可欣賞的知識點,并設計相應的欣賞環節來開展教學活動,以聲情并茂的講解方式,豐富多彩的欣賞手段,讓學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讓美術走進學生的心靈。以“神奇的手”一課為例,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以手造型的課堂常規練習后,可進一步安排學生欣賞以手為主要表演手段的舞蹈《孔雀舞》或《千手觀音》,感受藝術家巧妙運用“手”進行的藝術創作活動,從而點燃他們內心欣賞美、創造美的渴望。通過欣賞,教師的引導性講解,要把“通過手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作為人生價值體現的理念傳達給學生,強化他們從小愛勞動、愛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并自己開創美好未來的情感能力。
二、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確立合適情感目標
美術教育以意象訴諸受教者感官,并引起受教者強烈的身心感受,所以美術教育具有一種感性和理性滲透交融,直覺體驗與理性解讀相結合的特點。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了解和講授,必須和學生的愛好、能力水平以及學生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系,這樣才會使得受教者獲得最大程度的感性快樂。例如,在學習“食品造型”一課時,我依據教學內容,結合中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設置了以下情感體驗活動:你喜歡美食嗎?美食除了它的美味,還有哪些方面最吸引你?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說說中國美食的造型特點都與哪些因素有關?講一個和經典美食有關的典故,回家給父母做一道由自己創意造型的美食。這幾項情感體驗活動的實施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體驗他們最喜歡的食品創意造型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既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也沐浴了教師精心設計的追求“美”與表達“愛”的感性引導。所以,合理設計適合學生能力和心理水平的情感目標,讓他們體會到力所能及的付出會換來心靈愉悅的成功,那么美術情感教育的功能也就得到了體現。
三、創設生動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針對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參與表現等的特點,美術教學要盡可能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開動腦筋,多采取一些綜合性、多樣性的美術實踐活動,引導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美術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會成功、享受愉悅,激發起對美術的興趣和情感。例如“音畫交融”一課,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音色與繪畫色彩之間的關系,我選擇了幾首風格不同的樂曲:歡快的、激昂的、舒緩的、低沉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音樂中情感表達與音色的運用,欣賞之前,我列出問題并要求他們閉上眼睛,完全浸入到樂曲當中,然后根據自己的傾聽體驗回答問題:高音喇叭的音色你認為應該用哪種顏色和什么樣的線條表現合適?舒緩的長笛又該使用什么樣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如果用美術語言的點來代表一種樂器,你會選擇哪種樂器?鼓、鑼,還是其他?通過一系列的情境設計,學生們真正從自己的情感體驗中得到了他們最真實的感悟和對知識最牢固的記憶。在情境中學習,氣氛活躍,溝通暢快,所以合適的情境設計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對知識的掌握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形成并保持了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會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搭建活動展示平臺,檢驗情感教育成效
藝術活動是一種高級形式的情感宣泄。人的情感只有從日常情感中超越出來,以意象的形式展現才會具有普遍意義。
在實際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每一個契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課堂作業的引導性分析、班級作品展區的開辟、學校畫展、各級美術作品賽事等。這些都為學生接受藝術情感教育營造了有利氛圍,使學生在對知識的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能品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和情感的滿足。如今,校刊和網站的設立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美術學習成果的新平臺。
美術以其課程的獨特性,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美術課程中所包含的情感與理性因素、腦力與體力因素,為教師培養學生情感能力提供了各種可能空間。如何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的情感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和有效實施至關重要。總之,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理性的灌輸,而是靠師生心靈的互通,利用情感的感染與調節功能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如此,才便于教師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情感能力,使他們愛上美術、理解美術,從美術學習中獲得快樂,從而學會以審美的眼光關注自己內心,關注自己的生活,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獲得一份懂得情趣化、藝術化生活的認知和感悟。
參考文獻:
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