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琴
摘 要:課堂提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引起學生舊知的回憶,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當前一些教師不重視對課堂提問的研究,課堂提問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重點關注的是課堂的有效提問,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探究;課堂提問;啟發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確,在實施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教學的重要手段,而課堂提問是促進師生對話、互動的關鍵,如果教師的提問具有目的性、啟發性,能夠設計簡單明了、導向清楚的問題,就能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思考、展開有效的探究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我認為好的提問性語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巧設坡度,給探究以方向
在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要設計導向恰當的問題,有經驗的老師會借助這些問題設置懸念,創設情境,從而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在問題中操作、討論、交流和分析、整理,讓學生自己建構起知識體系。
例如,用字母表示數,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完成三次體驗的:(1)猜一猜飛出來的是哪個數(a+8)。(2)看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個數。(3)請你用具體算式表示擺不同個數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數。(4)你能用一個式子概括所有的式子嗎?(5)這個字母它可以表示哪些數?(6)當a=100時,所需要的小棒一共是多少?(7)你從“a×3”這個式子能知道些什么?像這樣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數,也就是小棒的總根數。還可以表示出小棒的根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這個關系。(8)老師給你一條信息:爸爸的年齡比小紅大30歲,用一個式子概括所有的式子。(9)誰來說說當小紅幾歲時,爸爸有多大?x能是200嗎?a可以是哪些數?當a=18時,爸爸的年齡是多少?(10)你從“x+20”能知道什么?(11)假如用x表示爸爸的年齡,那么你會用式子來表示小紅的年齡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一個數,還能看出兩者的數量關系。
“字母表示數”是一個非常豐富而又“難產”的概念,學生在認識上有一個斷層,即“認為列成的式子不能作為結果來解決問題”,這是從算術思想到代數思想的轉變需要經歷的一次飛躍,是由數字王國走向代數王國的必經之路。但是在老師的問題導向下,學生經歷了3次體驗,自主經歷了知識的“數學化”過程,完成了對知識的建構。第一次體驗。借助猜測,有效地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到:像“a+10”這樣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個數。第二次體驗。讓學生經歷了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在對比、分享、交流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簡潔、概括,提升數學思維品質。第三次體驗。運用學生熟悉的例子,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從具體的數到抽象的數,從具體的算式到含有字母的式子;體會到:只要字母值一定,那么含有該字母的式子的值就一定;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數量關系。從中獲得對用字母表示變化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關系的體驗,讓學生感覺字母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由淺入深,給探究以動力
拾階而上的問題激發不起學生內在的需求,太簡單的問題容易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太難的問題又會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因此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把一個難的大問題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問題的設計要抓住概念的本質和核心,做到大處入手,小處著眼,關鍵處突破,給學生的思考留出空間,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就能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乘法分配律設計了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探究:(1)請你觀察,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征。(2)請大家讀一讀,要讀出它們各自不同的特征。(3)既然這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一個假設:所有像這樣的兩個算式結果都相等。(4)現在老師給你們一個算式:(80+50)×5=( )。你能寫出與它結果相等的另一個算式嗎?再寫一個(10+5)×4=( )。(5)請同桌合作證明,說說看可以用什么辦法?(6)現在你能寫出一個與它類似的算式嗎?我們比比看一分鐘之內誰寫得多。(7)你寫得這么快有什么小竅門嗎?(8)其實這位學生發現的小竅門里隱含著我們數學的一條運算定律叫乘法分配律。誰能說說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9)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規律嗎?(10)你能寫出這個算式的另一個算式嗎?a×(b+c)=( )。(11)誰能說說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12)誰能說說看(4+2)×25寫成算式4×25+2結果相等嗎?為什么?結果會少了多少?
通過這樣的一組問題,讓學生親歷觀察、歸納、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發現的全過程逐漸加深理解:第一,讓學生完整地感知多種方法的計算,所列算式觀察、比較和歸納,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舉例進行驗證;第二,積極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及與同伴進行交流,真正體驗并發現乘法分配律的知識,從而建構自己有意義的知識。按照這樣的循序深入,層層剝筍,化難為易,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才能讓數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學生才能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問而生思,給探究以碰撞
“一問一答”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現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問即答”,讓我們不由質疑:這樣的問有價值嗎?這樣的答有思想嗎?因此我們要學會等待,學會“稍作停頓”,因為正是這幾次的“稍作停頓”給了孩子思考的空間,給了孩子交流的話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
例如,循環小數的認識:(1)哪些是循環小數,哪些不是?為什么?(2)根據循環小數的特殊規律,你能說出嗎?如:0.18…的第50位上是什么數字,第100位上是什么數字?0.142857…第5位上是什么數字,第100位上是什么數字?(3)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的商都是循環小數?
通過這三問之后的停頓,引出了一道道靚麗的循環小數的風景線。第一次,進行思維的判斷和說理,學生的腦海里清晰地完成對循環小數特征的構建;第二次,引導學生情不自禁地向老師提出了問題:“老師,0.18…前100位的數字和是多少?第三次,又引發學生思考什么樣的除法算式的商是循環小數。這樣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既鞏固了循環小數這一新知識,學生輕松順利地對小數進行了總結、分析。
四、引導反思,給探究以歸宿
例如,分數的意義——在讓學生充分感知單位“1”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的提問:
(1)誰能說說每一幅把什么看作單位“1”,為什么?(2)看來單位“1”包含的數量可大可小,你能舉例說明嗎?(3)為什么單位“1”要加上引號?(4)說得好,單位“1”很神奇,它表示的物體可大可小,所以單位“1”要加引號,它與自然數1是有區別的。(5)誰能用數學語言說說什么叫分數?
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逐漸回顧了從具體的事物—數量是1的事物—由一些相同物體組成的一個數—單位“1”這一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經歷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形象和抽象相互變換的過程,讓抽象的單位“1”扎根于學生的經驗背景中,再通過數學語言的表述,分數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課堂提問是思維訓練的指揮棒,有效的問題能促進思想的交流、思維的碰撞、經驗的提升、情感的溝通。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及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基礎及智力發展水平,精心設計課堂用語,做到課堂用語應導向明確,目的清晰,這樣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蔡玲.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8):52.
[2]邵士超.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7):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