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蓮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有別于傳統理論教學的一種學習活動。主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充分利用數學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生本教育;初探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
我們大部分教師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把教師定位成教學活動的主體,將學生始終放在接受的被動地位。這樣一來,特別容易形成一種死板、沉悶的教學氛圍,教師為教而教,學生為學而學,時間長了,容易滋生可怕的厭學情緒。那么,怎么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使學生從厭學轉變為愛學、會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而積極開展生動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正是最佳的切入點,要著眼活動的實踐性,靈活運用實踐課的活動形式。[1]
首先,筆者覺得要緊緊專注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他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設計這樣一個情景來增強學生對于“0”的認識,教師提出問題:“樹上現在有9只鳥兒,突然飛走了1只,還剩幾只鳥兒?”學生踴躍回答:“8只鳥兒?!苯處熯m時鼓勵學生:“真對,同學們回答正確。”再提出關鍵問題:“忽然有人開槍打死了1只,那么現在樹上還有幾只鳥兒?”有學生搶答:“還剩7只?!币灿袑W生很聰明。答道:“沒有了。”教師緊跟啟發道:“為什么沒有了?”學生答道:“‘砰的一聲鳥兒都嚇走了。”“對,這位學生說對了,現在樹上沒有鳥兒了。”引導學生熱烈地討論起來,從而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不僅強化了學生對于神奇數字“0”的認識,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這樣的好老師,我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很快就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可喜局面。
二、學會思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要做好這一點,筆者認為要注意幾個問題:一不能抹殺學生提問的念頭。有時候,可能小學生還不會思考,提出問題比較幼稚、天真,甚至有些可笑或莫名其妙,但畢竟他們邁出了第一道坎,敢提問了,這樣很好,要及時鼓勵或表揚,切忌不能取消或譏諷,這也許就是“學生探究問題的靈光一現”,要善于保護和幫助。二要培養學生提問的方法和要領。小學生畢竟年紀還小,很多時候提出的問題都比較天真一些,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還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與空間,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要善于糾偏引導,讓學生逐步學會正確的提問方法。
三、科學引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怎樣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利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呢?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材的進度,合理地安排活動內容,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們曾組織過一次“今天去野炊”的活動設計,首先引導學生: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正是踏青野炊的好時機,緊接著展開討論:什么時候去?到哪去?怎樣去?多少人去?去干什么?野炊需要什么東西?需要購買什么食材?幾種食材?需要多少錢等一系列實際的問題。大家分析討論,利用很短的時間積極想辦法、出主意,很快利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問題,圓滿地完成了這次活動。真正明白了,只有學會并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實踐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主觀能動性,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每位教師都要兼顧孩子的個性特點,做到因材施教[2]。摒棄“以教為主”的傳統模式,把學生放在實踐活動的主體位置上,徹底改變“等”“觀”“望”“靠”的思想。教師通過科學周密的安排,從學生的愛好和需求出發,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創造學生自我揮灑的平臺。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筆者認為應該由三部分組成:(1)教師要精心設計、科學安排適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活動平臺。(2)注意引導學生不等、不靠,自覺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主動地想辦法解決問題。(3)改變以往“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自己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中去;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實踐“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讓學生在開展數學綜合實踐的活動中,去享受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
參考文獻:
[1]龔惠平.淺談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J].素質教育論壇月刊,2011(9):95.
[2]令娟娟.生本教育下前置性學習的探索與實施[J].新課程(中旬),20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