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新梅
摘 要:新授課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課型,在新授課的引入、新授、鞏固等每個階段都應該重視“導”的作用。新授課教學中怎樣重視導呢?下面結合教學經驗總結出如下幾點想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授課;導入
新授課作為教學最基本的課型之一,承擔了教學內容傳遞學習的重要責任,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課程導入方式和效果,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分析新知的形成,制定出導的方法
1.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通過適當的鋪墊、教師的點撥使學生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找到新知的固定點。
2.新舊知識的分化點,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和矛盾中制造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探究欲望。
3.新知的生長點。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經驗,建立起與新知有關的聯想,化未知為已知,使問題迎刃而解。
二、利用新舊連接點及時導入
在學習新知時,只有當新知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聯系,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利用商不變的規律作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新授前我設計如下題目,以舊引新。
1.計算3.22÷14
2.不計算,判斷下面哪幾題的商是一樣的,并說明理由。
339÷130 339÷1300 33.9÷13 3.39÷1.3
三、利用新舊知識的分化點激活導辯
在探究新知時,學生難免把一些非本質的屬性納入認知結構,而部分本質屬性未能引起注意,這就需要通過質疑研討,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和矛盾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如,教學被除數和除數都是小數的除法時,雖然有易交易學的特點,但也容易使學生認為“只要把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全部去掉變成整數就行了”,錯誤地把一些非本質的現象當做本質規律。再則,學生在探求新知時也會分不清是以除數為標準,還是以被除數為標準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如3.22÷1.4小數點移動的位數是以除數為標準還是以被除數為標準?讓學生展開爭論,最后得出:必須以除數為標準,如果按被除數移動小數點,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除數仍舊是小數;二是除數成為有0的整十數或整百數,計算反而不方便。還有的學生由于受小數乘法思路的影響,可能會提出把除數單獨擴大100倍后,求出商后,再把商也擴大100倍。即:3.22÷0.14→3.22÷14=0.23→3.22÷0.14=23老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創造精神,表揚他愛動腦,不僅計算結果正確而且符合算理。但是大部分學生沒有學過“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若干倍,商反而縮小相同的倍數”的知識,計算時容易產生錯誤,方法也并不簡便,所以,還是要學好書上的方法。
四、尋找新知的生長點設疑導思
在新授階段,在關鍵處教師要改變傳統授課方式,設疑導思,讓學生憑借知識的共同因素和聯系舊知探索新知。如,在探究分數基本性質時,我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數和除法有什么關系?它們之間能相互轉化嗎?說明理由。學生通過原有的知識找到了分數基本性質的生長點,設法利用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將分數轉化為除法。再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做使學生看到了新知的源頭,了解了得出結論的過程,變教會為學會。
五、鞏固新知分層導練
學生通過探索新知形成的認知結構,還要經過鞏固階段多次必要的練習,才能逐步完善。在練習時要引導學生用新授課所學的方法、思路進行練習,判斷正誤。如果學生做錯了要讓他們說出錯誤的想法,然后再引導他們自行矯正,培養他們自我反饋、自我調節能力。如,在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后,我先讓學生完成課本例題后的做一做,并讓學生說一說理由。通過練習和反饋,使全班進一步掌握了新知識的基本原理和結構。接著,我再出示如下判斷:
1.全班總人數一定,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成反比例。
2.一個人的年齡與體重。
3.汽車行駛一段路的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4.給一個房間的地面鋪磚,每塊磚的面積和磚的塊數成反比例。
通過這幾題的練習,引導學生說出判斷的理由,使學生形成的認知結構進一步清晰和穩定。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在自身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某種成功時,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責任在于相機鼓勵、誘導點撥,幫助學生學習獲得成功。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語言鼓勵,提高學生的學習的信心與熱情,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會在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感油然而生,進一步增添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總之,新授課教學中要重視“導”的作用,要使課堂氣氛活躍,煥發生機,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重視“導”的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活潑,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讓數學成為孩子們自覺追求的東西。
參考文獻:
徐鵬,王珊珊.小學數學新課導入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考試周刊,2016(98):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