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華
摘 要: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淺,在學習過程中不積極,導致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不高。小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到一定的心理影響,因此就有教育者將心理學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小學生施加心理影響,推動其進行數學學習。主要就心理學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方面的運用進行簡要的分析,使小學數學教學能夠達到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和要求。
關鍵詞:心理學;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認為心理學與理論性學科具有較大的界限,它們之間可能不存在關系,但是有部分教師認為心理學會影響學生學習理論性知識的能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感性。實際上,心理學與很多學科都是存在關聯的,它可以歸屬為基礎的理論學科,當前,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能明確數學學習方式,導致其數學學習質量一直得不到提高,而將心理學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能夠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受到心理活動的影響,從而推動其主動開展數學活動,達到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
就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導致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地位,這對于當代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來說,具有較強的限制作用。傳統教學方式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不僅是課堂角色難以轉換,還有很多教師偏愛用題海戰術對小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培養,這種培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小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其陷入一種解題的循環。當代小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是需要發揮出自身主體作用的,而傳統教學方式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限制了其學習思維的發展,就容易引起部分小學生的厭學情緒,以至于難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2.缺乏課堂信息交流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渴望溝通交流的,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夠幫助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增強其學習興趣。但是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缺乏課堂信息交流,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做題和講解,很少與學生進行教學探討,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互動,課堂學習氛圍就會比較壓抑,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
3.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
當代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受到生活的影響,部分小學生是獨生子女,在生活中幾乎不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出現問題就是父母幫忙,因此就容易使小學生養成不動手的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注重的是小學生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對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沒有太多的要求,導致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但是小學數學作為最基礎的教學科目,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當下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運用心理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1.興趣入手
小學生經常是由興趣推動其開展學習,一旦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比較強烈的興趣,就會自主學習,并且對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從小學生的興趣入手,抓住小學生的學習心理開展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進行“圖形與變化”這一個章節的教學時,可以拿小學生熟悉的物品中的圖形進行講解,很多積木表面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將幾塊積木拼在一起就可以變換圖形的形狀,并且在這個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自己剪出一些形狀,對圖形及其變化進行深入了解,從而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2.互動教學
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一直趨向于外向交流,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把握學生的心理走向,就容易使課堂教學氛圍沉悶。互動教學是新課程標準比較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是根據學生的主要心理提出的一種能夠拓展學生思維的教學形式。比如,教師在進行“找規律”這一個章節的教學時,就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很多規律不是單一的,教師要讓學生發揮其自主能力,使其具有主動權,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得到心理滿足,對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較大的意義。
3.動手操作
在心理學教育中,小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就是從動手操作開始的,這符合當代小學生心理和身體發展的一種根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按捺不住地動手制作一些圖表或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東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應用小學生的動手心理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教學“統計”時,可以讓小學生動手制作圖表,自己將數據表示出來,不僅能夠鍛煉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發散小學生的學習思維。
綜上所述,運用心理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是針對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有效方式,能夠遵從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云霞.運用心理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科技信息,2014(10):256.
[2]楊曦.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3(26):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