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揚
摘 要:新課程改革在基礎教育階段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小學美術教師開始認識到“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重要性。基于此,結合小學美術教學內容,實現課堂生活化教學刻不容緩。針對此問題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實現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實施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當知曉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也就是小學生美術學習中的源頭活水,唯有將社會生活中的元素注入美術創作中,才能真正綻放出美學的意義和內涵,讓兒童體會到學習美術的樂趣,使美術課堂頓生一種開心、愉悅的氣氛,進而優化小學美術教學質量。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認為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點燃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火花。”是因為這些元素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而不需要學生抽象的想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懂得利用周圍的教學材料,為兒童創設出這樣一種恰當的教學情境,即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找到生活的縮影,培養學生審視生活美的能力,構想出一幅幅動人、絢麗的生活場景。
比如,在教學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四年級第七課 “生長的植物”時,我們可以采用泥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教學所用的橡皮泥,然后啟發學生:“同學們,大家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植物呢?你們的家里有沒有種植的植物呢?”有的學生發言:“老師,我們家有橘子樹。”“老師,我知道,我們學校的后操場有石榴樹和蘋果樹!”“老師,我們家種著幾棵仙人掌。”以此喚起小學生對生活情境的回憶,從而構建起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進而我們在引導學生讓他們展開豐富的現象將大腦中的植物動手捏出來,從而大大激發兒童進行美術創作的興趣,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二、發現生活化教學元素
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對小學生開展小學美術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能力,唯有發現美才會欣賞美,唯有欣賞美才會感知美進而創作美。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可謂基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處于小學階段學習的兒童,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探究的興趣,因此,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雙眼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優美風光,體會萬物的靈性,讓小學生在美術創作中有感而發。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美術第九課“毛茸茸的動物”時,我們可以從附近的生物館或者學校的生物實驗室內借來一些動物標本,比如家貓標本、昆蟲標本等,將這些元素帶到課堂讓學生觀察,生物標本帶入課堂可以給小學生以直觀的視覺刺激,鍛煉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聯想能力,引導學生思考與“毛茸茸的動物”相關的事物,比如,夏季到來時果樹上毛茸茸的昆蟲、家中熟睡的小貓等,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元素與美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在大腦中構想一幅優美的春景,并將其繪畫到紙上。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
小學生對于各種課外活動的喜愛程度是十分強烈的,這一點我們從他們下課直沖操場的行為中便可以看出。因此,在基于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創作美的能力、陶冶兒童情操的實踐下,我們很有必要組織一些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場景中,對生活產生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從而激發他們進行美術繪畫的興趣。比如,組織小學生集體春游、踏青,當小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風光時,百花吐露微笑、百草散發芳香、白鳥優美齊鳴等景觀會深深印刻在小學生的內心深處。如此,在春游結束后,我們讓學生繪制一幅春游賞景圖便不再是一件難辦的事,此外課外游玩的教學方式還豐富了小學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培養學生保護自然風光的良好品質。
總之,美術課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美育,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健康生活態度的重要教學環節。所有的小學美術教師都應當對此積極重視起來,通過積極開發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構建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讓美術指導更加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學到美術,進而調動小學生審視生活美、努力進行美術創作的學習興趣,讓兒童在充滿藝術情調的美術課堂氛圍中去品味生活的美、創造生活的美。
參考文獻:
[1]趙雪蕾.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創新方法淺析[A].2017年4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2017.
[2]崔素儀.淺談小學美術教育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A].2017年4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