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美
摘 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吃透教材,努力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可表現因素,利用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及形象營造出美的音樂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音樂知識、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關鍵詞:生活;多媒體;表演;創設情境;激發潛能
新課程標準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對原有的教育模式提出了突破與創新。新課標倡導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英國教育家柏西·布克在《音樂家心理》中強調:“一名教師,你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去創造一種吸引力。”而創設情境,采用情境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通過創設情境,顯示鮮明的音樂作品形象,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最后學會表達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在音樂課中創設情境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常使用的幾種方法。
一、生活創設情境
“音樂源于自然”,大自然里的鳥叫、蛙鳴、雨水、火車等的聲音都是我們教學上可以利用的素材,我們應學會恰當地利用這些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孩子、感染孩子,讓這些生活情境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學生。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的特點,再聯系大自然的聲音,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從生活中攝取某一特定的場景,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巧妙自然的情境創設來導入,不僅為學生整堂課的教學開了好頭,也為接下來的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比如教學歌曲《嘀哩嘀哩》一課前,我布置學生去觀察我們的校園,我們家鄉的田野及農田,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春天,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校園的小樹長出了嫩綠的葉子,村邊的桃花綻放了,公園里好多鮮花競相開放……學生真切地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了春天的來臨,把這些畫面帶到課堂里的PPT課件里,所以當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時,特別的有感情。感覺這首歌離他們特別近,讓生活成為他們學習音樂的“花園”,讓學生的音樂情感在教學過程中隨著音樂作品情感的發展和變化而自然流淌。
二、多媒體再現情境
好奇是兒童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怎樣抓住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呢?多媒體就是一項擅長于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的最好媒介,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優越性。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形成積極心態,利用各種教學媒介,把教材與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思維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參與、認識、表現、體會音樂,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一:在教學歌曲《閃閃星星》時,我先試著把這首歌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再配上一些圖片,讓學生們感嘆星星的美麗,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接著,再用謎語導入:“什么東西一點一點亮晶晶,越是黑來越是明,手指把它數一數,密密麻麻數不清?”這樣導入新歌,讓學生的頭腦呈現出一個“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形象,通過創設這聽故事和猜謎語這兩個情境,學生們很快就學會了歌詞。
例二:在教學歌曲《小雨沙沙》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植物生長的短片,讓他們感受生命的奇特,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積極的心態,接著播放一段美麗的春天景色的片斷,并用生動的語言解說,導入新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歌曲處理教學部分,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分角色扮演“小雨”和“種子”,然后引導他們討論應怎樣表現出“雨水真甜”和“我要發芽”,幫助學生理解歌曲,體驗歌曲。討論結束后再讓他們評價歌曲。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從音樂入手,針對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情境,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理解音樂,進而熱愛音樂。
三、表演體現情境
我們的音樂教材中,有許多的作品可以編成簡單的動作,音樂與舞蹈應是血肉相連的伙伴,它們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現出歌曲的意境,那么為所學的音樂編排簡單動作是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例如:在教六年級欣賞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聽了數遍音樂后,我讓學生自行推薦選拔有表演能力的學生分別擔任“王二小”和“敵人”,并讓他們根據歌曲故事情節編排動作,教師與其他學生哼唱歌曲: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而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在歌聲中,“小演員”們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學們則一邊哼一邊看得入神。就在這演、唱、看的過程中,身臨其境的模仿中,同學們把自己代入角色,被當時王二小“舍身引敵”的故事深深感動,明白了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英雄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要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從而激起了同學們對英雄的熱愛和崇敬之心。
所以,我們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感悟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表現因素,利用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及形象營造出美的音樂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音樂課充滿活力,真正成為孩子們精神上的樂園。
參考文獻:
陶金鳳.用生活之泉澆灌音樂之花[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