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宇
摘 要:小學是對學生進行啟蒙教學和基礎教學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的知識積累與行為習慣的培養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小學的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然而這一階段的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較強的自我控制意識,極易受到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在閱讀活動中存在著很多不好的習慣。同時,受到閱讀能力的限制,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方法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分析了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現狀,并提出科學有效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培養策略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正處在從具象向抽象轉化的關鍵時期,而閱讀能夠從文字、圖像等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幫助低年級學生認知世界、發散思維,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因此,在小學階段的低年級學生教學工作中,需要著重加強對其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的培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高寫作及表達能力。
一、低年級學生閱讀現狀
(一)自主意識薄弱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影音動畫制作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視覺及聽覺感官沖擊分散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而這一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自主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進行閱讀活動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無法實現較好的閱讀效果。部分小學生會在教師或家長的強制要求下進行閱讀,但通常都是粗略瀏覽一番,或者“做做樣子”,根本無法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感。
(二)閱讀能力限制
低年級學生受到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在進行文本閱讀活動時,對于所讀內容的理解能力較差,這就進一步削弱了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受到思維方式的限制,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閱讀時缺乏深度閱讀和持續性的耐性,在閱讀過程中缺乏思考能力。
(三)閱讀興趣匱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閱讀培養與教學時,教師往往只注重傳統的書本教學,未能充分考慮到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應試教育體系之下,學生的課業非常繁重,部分學生課后還需要上補習班,這就使得學習與閱讀成為學生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喪失學習和閱讀興趣。
二、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及習慣的措施
(一)科學引導,激發學生好奇心
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其首要在于激發其閱讀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進行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可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故事引導。在對小學低年級進行啟蒙教學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引導,往往會產生較好的效果。例如,選擇課業較好的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并在課前由這些學生就故事內容進行講述,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提高講述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激發聽講者的閱讀學習興趣,有助于對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第二,感官沖擊。低年級學生通常以具象思維方式為主,這使得學生對于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像或畫面更加感興趣。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通過直觀的圖像或畫面展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程中《松鼠和松果》的教學工作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或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現卡通松鼠的可愛形象,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對于課文的閱讀興趣。
第三,角色扮演。在進行語文課程內容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安排低年級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幫助學生揣摩課文內容。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的課程教學時,可以選擇兩名學生提前預習,并在課堂上分別扮演課文中青蛙和小鳥的角色,從而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下,學校及社會對于素質教學也有了更加深化的認知。在進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時,可以通過組織課外活動,將社會、家庭及教育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將閱讀學習應用于實踐當中。
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辦故事會,安排學生講故事,從而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表達表演能力。在提高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積累。
此外,教師可以組織朗誦比賽,引導學生就書本內容進行朗誦表演。這種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藝術鑒賞力,也能夠有效培養對于語言、詞匯的組織能力。
閱讀是人類的精神資源之一,對于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課堂中,巧妙運用故事引導、感官沖擊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表達能力;在課堂外,通過組織故事會、朗誦比賽等活動也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其語言組織能力和表現力,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沈薇.淺談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
[2]王春梅.低年級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