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
摘要: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局面:學生想學,但是學不會;教師想教,但是教不好。造成這一尷尬局面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害怕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忽視數學這一學科的特征,采取不當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引入數學學習的誤區。數學盡管是一門以工具性為主的學科,但是其中也蘊含著大量的人文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在尊重數學學科特征的基礎上,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將數學史引入其中,以此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史中自主感知數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史;滲透;組織方法
數學是一門文理交叉的學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呈現與之有關的數學史內容,一方面豐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數學史中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歷程、另一方面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帶下堅實的基礎。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滲透數學史的方式多種多樣,我一般會采取以下方式。
一、“見縫插針”,將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高考是衡量學習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標準。在高中三年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方法多之又多,幾乎每一節課都無法將教材中已有的知識全部都呈現在學生面前,倘若利用一部分課堂時間來呈現數學史內容,只會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但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見縫插針”地將數學史融于其中。
1.在數學知識的產生背景中融入數學史數學極具抽象性的原因之一在于教材中所呈現的數學知識大都是結論性知識,其探究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學生難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其進行深入探究。此時,教師就可以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將某一結論的產生背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在數學家的偉大探究中理解該數學結論是如何來的,如此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還可以借助數學家那種為了科學研究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給予學生以精神教育。我在組織“微積分基本定理”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除了將曲邊梯形的面積問題和牛頓布萊尼茨公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之外,還會簡單地向學生講述微積分發現、創設的背景、以及數學家研究這一內容的方法,并將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小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如此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使其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2.在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中融入數學史新課改明確指出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只是將教材中結論性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盡管學生憑借自身的數學學習認知能對基礎知識有所掌握的,但沉悶、枯燥的課堂教學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也難以在知識學習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由此,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時候,教師可以借助數學史向學生呈現知識的產生過程,在知識的動態發展中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在組織“函數概念”教學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學生盡管在初中階段已經基礎了函數內容的,但在形象思維的作用下他們難以對抽象的函數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此時,我會將函數概念的演變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由變數X和常數所構成的式子叫做X的函數→在動態運動變化過程中的兩個變量的對應關系→集合論下的兩個集合中元素的對象關系所形成的函數概念。在這一動態發展過程,學生會從靜態到動態在發展中對函數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閱讀材料中的數學史,完善數學內容
縱觀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數學史內容蘊含在每一節內容之中,諸如課后習題涉及到了數學史內容、課后閱讀材料涉及到了數學史內容……教材中的這些內容可以有效地作為開展數學史教學的素材,所以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從這些已有的數學史素材入手,將豐富的數學史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我在組織“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會首先向學生介紹畫法幾何之父蒙日的故事,并故事中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畫法幾何,以及畫法幾何的應用,如此在教材中數學史內容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對某一知識有深刻的認知,并學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對其進行運用,實現了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除以上的方法之外,教師還可以采取組織數學史調查小組,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采取多樣化的手段,諸如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利用網絡來搜集與某一知識有關的數學史內容,然后利用課外活動將搜集到的數學史內容在小組或班級中進行信息共享,以此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基礎上,豐富其數學儲備。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諸如見縫插針、利用教材素材等來對學生進行數學史教學,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史中掌握某一知識的發展歷程,在加深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數學探究的方法,為其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志剛.滲透數學史對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D].合肥師范學院,2015.
[2]杜懿.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研究——基于教材和教案的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