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應香
摘 要:體驗式習作,首先是“體驗”然后是“習作”, 創設體驗活動, 激發興趣是體驗式習作的切入點。設計體驗活動要“趣”、“新”、“精”、“一波三折”、可以“拿來主義”; 適時介入指導,提升水平是體驗式習作的生長點。要善用機器、巧用方法,寫出活動的精彩。聚焦動態評改,合作互助是體驗式習作的著力點。注意評價主體多元,重視交流互動;明確修改標準,注重自我修改。搭建展示舞臺,樂趣無窮是體驗式習作的延伸點。
關鍵詞:體驗活動;介入指導;動態評改;展示交流
一、創設體驗活動,激發興趣——體驗式習作的切入點
體驗式習作,首先是“體驗”然后是“習作”,要想有體驗,首先得有體驗活動。體驗活動如果過于簡單沒有精心設計,那么學生的體驗就非常簡單最后落實到寫作上就會非常的“干癟”,無話可說。所以精心設計體驗活動是寫好體驗式習作的第一步。設計體驗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設計的體驗式活動要“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有趣的體驗式活動誰不喜歡呢?反過來說不管體驗式活動有多好但是學生不感興趣,那么就很難成功。比如學校曾經組織過“太空種苗種植活動”,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就抓住機會讓他們寫體驗式日記。學生寫的日記或長或短,但都富有真情實感,十分有趣。比如有的學生寫到“種苗啊種苗你什么時候才能長大,你究竟和地球的種苗又有何不同呢?我很期待你變身的那一天。”還有的學生寫到“一天又一天,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希望在我的悉心照料下你能茁壯成長。”我手寫我心,皆是動情之語。
2. 設計的體驗式活動要“新”
學生參與的體驗活動其實并不少,常見的比如體驗盲人,做家務(洗碗、拖地)等,如果你去聽聽學生的心聲,他們早就寫膩啦。用他們的話說這些都“out”啦。在學校枇杷成熟的季節,帶著學生到枇杷樹下一游,讓他們觀察枇杷,摘枇杷,嘗枇杷,畫枇杷。學生們興趣盎然,與自然相約,釋放心靈,樂哉!
在他們參加學校成長儀式的時候讓每位同學都寫一份成長宣言,學生寫的認真,話語真摯感人。讓學生注意留意生活的聲音,寫下《奇妙的聲音》。引導他們把聽得見的聲音和聽不見的聲音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出來。這樣的體驗活動誰不喜歡?
3. 設計的體驗式活動要“一波三折”
過于簡單的體驗活動就沒有意義了,學生體驗不夠豐富自然也寫不出來什么。在跨市上公開課《禮物》的時候我設計了三個環節——猜禮物、拆禮物、看禮物。猜禮物的環節我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搖、聞、摸等去猜禮物。在包裝禮物的時候特別讓學生多包了幾層以調動學生的期待。禮物的準備也是五花八門,層次不一。這樣禮物本身被設計過了,學生有了期待拆禮物的感受就豐富多了,不是簡單的把包裝紙撕下來就行了。最后看到禮物和心理的預期不一樣所產生的體驗也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所以說體驗活動是需要精心設計的。
4. 設計的體驗式活動也可“拿來主義”
其實現在許多學校或者班級本身就會搞很多活動。比如垃圾分類活動、、雛鷹小隊活動、家庭環保周活動、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系列“樂水講壇”活動、豐富的藝術節和文體活動(運動會、合唱、英語節),還有成長的過程性記錄(入學儀式、成長儀式、畢業典禮)。這些原本就精心設計的活動如果我們善于利用從中挑選,善于引導學生參加完活動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就是很好的體驗式習作。
5. 設計的體驗式活動要“精”
一旦有新鮮的活動刺激學生,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就少了很多,都想寫也都愛寫。大多數寫的都不錯。但活動多了以后學生會疲于應付。所以習作的次數要適度,體驗活動也要精選。精選出特別精彩的,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有話可寫的。
體驗式活動舉例:
二、適時介入指導,提升水平——體驗式習作的生長點
作為老師要帶領學生努力突破如何將體驗式習作寫具體寫精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簡單得完整得記錄活動而已。將體驗式習作的重點從“活動”轉到了“習作”本身。要想把體驗式習作寫生動其實很簡單一定要有精彩的瞬間。每個體驗式活動都是由許多精彩的瞬間組成。那些精彩的片段尤其打動人心,可是許多同學的習作里卻缺少這樣的瞬間。那么用什么時間指導呢?習作課是指導的主陣地,一方可以認真設計體驗活動,一方面仔細指導學生寫好習作。
1、善用機器,重拾精彩
由于小學生年齡的特點,體驗活動無意注意占優勢。當活動結束后再寫,孩子們往往只記住個大概,很難回憶起當時的具體情境和細節。現代教育技術因其有準確記錄過程和反復播放再現的功能,無疑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巧妙地運用錄像鏡頭定格、慢放畫面、循環播放等形式,會起到意想不的效果。鏡頭定格,能夠突出重點和細節部分,使學生能夠細致觀察;慢放畫面,使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現象或過程清晰地再現在學生面前;循環播放,能為學生提供多次觀察的機會。特別是精彩瞬間(圖片或視頻),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清晰,寫起來也會更加流暢。
2、巧用方法,寫出精彩
體驗活動豐富多彩,對于大多數同學而言,寫清楚基本流程,發生了什么,最后結果怎樣這些都不是難點。難點在于把自己的所做寫生動細致,把自己的所想寫清楚。對于體驗式習作中經常會出現的“概況病”,也就是非常籠統的描述事件和自己內心的感受的毛病,我引入方法的指導:
(1)拆解動作
比如在《拆禮物》這節習作課中,當我問到你們是怎么拆禮物的啊?很多同學回答的很簡單,“我迅速拆開禮物”。我引導他們拆解動作“你首先應該是拿起禮物——然后——接著——最后——”有的同學就知道“先拿起禮物,看了看,然后拿起小刀開始小心翼翼得把包裝劃開,接著把包裝扔掉,最后迫不及待的把盒子扒開。”這樣拆禮物的大動作就化成了“拿、看、劃、扔、扒”這一連串的動詞。
(2)巧用動詞
同樣是笑,冷笑和嘲笑可不一樣。同樣是拿,拉和扯又不同。不同的動詞表達人物不同的心情,寫的時候動詞要仔細斟酌。比如同樣是拆禮物,有的人是“扯”,體現了自己的急迫,還有性格比較豪放。有的是小心翼翼的慢慢“撕”,有的先“扒”了一個洞看。動詞寫出來之后多比較,多琢磨是重點,讓不同的動詞寫出自己不同的心情和狀態。
(3)心理描寫
體驗式習作一定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寫清楚。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人的內心世界是比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寬廣的景象。人的心理活動復雜多樣,這決定了心理描寫具有多種的表現形式。對于習作起步階段的學生來說,各年級的側重點不同。在中年段,不宜給學生灌輸過多高難度的習作技巧,所以只選擇了四種:內心獨白法、環境烘托法、夢境幻覺描寫法和神態動作描寫法。每一種方法都是結合學生習作的具體例子,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并舉一反三。這樣由扶到放、有梯度的訓練更能啟發學生主動思維,將心理描寫的多種方法融會貫通。
附:學生心理描寫片斷(節選)
從學習者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把焦點放在寫作過程中方法的指導,更能幫助寫作困難的學生。由扶到放、有梯度的訓練更能啟發學生主動思維,將心理描寫的多種方法融會貫通。
三、聚焦動態評改,合作互助——體驗式習作的著力點
學生習作評價與修改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發揮評價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 促進習作本身的不斷完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樹立習作的信心,突出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能對學生整個習作水平,甚至是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評價主體多元,重視交流互動
體驗活動的時候學生往往知道自己是怎么做,怎么想的,會不同程度地忽視別人的所做所想。因為活動時間有限稍縱即逝,有的時候雖然有心觀察但是觀察到的比較少。一般每次體驗活動結束后我們班就會趁熱打鐵寫,寫完后我先不批,我會帶著學生一起討論本次習作的寫作要點,然后形成一個評改要求。然后四人一小組輪流評改,一個人至少要看到3個人的習作。他們在批改的時候既能看到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最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更加了解了當時別人的狀態。最后彼此交換修改意見,作者最后進行修改后再交給我。這樣習作經過了互改、自己改、老師改三個環節。這樣的評價方式加強了學生與教師、同伴、自己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還可以減少教師評改的工作量,解放學生,也解放教師。新課標中指出:“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在習作評價中加強多方主體的互動,學生既是被評價者,也是自我評價者,評改過程將更加平等、民主、人性化。
2.明確修改標準,注重自我修改
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明確修改標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第二學段開始對習作修改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但主要關注的是錯誤詞句、標點、格式等方面。我在班上教會學生基本的修改方法,如眉批、尾批、常見的修改符號等之外特別強調了修改的內容、要求。明確的修改標準能為學生搭建修改的腳手架,拓寬其評改的思路。
這個階段讓我獲益良多,我發現那些平時寫作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改變比較大,雖然不可能寫得像寫作能力好的同學那樣好,但是和以前只能寫大框架而言,已經多了很多生動的細節和精彩的亮點。
四、搭建展示舞臺,樂趣無窮——體驗式習作的延伸點
如何持續性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樂于動筆呢?文章再好,沒有讀者是孤獨的。讀者對于寫作行為本身有著重要的意義。讀者意識是制約寫作活動的要素之一,自覺的讀者意識是寫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寫作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自覺的讀者意識當作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眼中,學生不清楚寫作目的,作文寫好后很少與他人交流,更不存在“為誰而寫”的思考,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學生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心聲,無法激發積極主動的創作動機,學生的寫作態度也比較消極。可以通過一系列做法激發學生的讀者意識,讓他們彼此交流互動,樂趣無窮。
1.搭建班級展示的舞臺
班級的黑板報,班級外面的墻報(習作墻),班級QQ群、習作報都是交流習作的好陣地。
(1)墻報展示佳作
班級門口有一面綠色的墻,上面粘貼著優秀的體驗式習作。其他同學用便利貼寫下評語。生生間的互動特別有趣,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QQ群交流習作
日記,小練筆,大作文,只要是好的詞語或句子隨機拍下來,上傳到QQ群里。供大家欣賞。學生可以及時點評,或文字或語音避免了作文點評的滯后性。
(3)制作體驗習作小報
班級內設計固定的習作小報的排版,分成不同的欄目,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投稿之前要求學生認真修改作文,努力思考習作主題立意,語言風格。制作成電子小報,推送到班級和學校的網站上。在班級內傳閱相關的紙質稿。并且歸檔整理,形成傳統。被選上的學生頒發證書。
2.巧借更為廣闊的舞臺
學校利用每周廣播站朗讀同學們的代表作,用大屏幕展出優秀習作,學校網站上有專門的習作展示區,語文老師負責更新。平時將優秀習作上傳到網頁。學微信公眾號上有《優秀習作鑒賞》專欄,每周都推幾篇優秀的校內習作出來。校內隔一段時間通過網站或者公眾微信號進行小型習作比賽,區“教育周刊”以及市區各類報刊上都有習作專欄,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平臺。積極鼓動學生踴躍投稿,雖然不一定會刊登出來,但是這些都是學生寫作的動力,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動力。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