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合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上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為,使學生樂學、愛學、會學、善學,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殿堂。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創新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的。它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上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樂學、愛學、會學、善學,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又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1]。
一、指導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思,必先學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我都會提前一天告知學生學習的內容及預習要求。為了使預習任務具體化、目標化,我制定如下預習提綱:①生字小天地:通過猜謎、編兒歌、換部首等多種識記生字的方法識記本課生字。②佳句賞析亭:摘錄本課佳句。③問題咨詢站:根據本課內容提出問題。④閱讀俱樂部:摘錄于本科內容相關的名人名言。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充滿著期待。因此,在課堂上他們學習起來將會更加主動,特別是分析到他們的疑難之處時,熱情將會十分髙漲,收到的教學效果自然就更好了。當然,為了保證預習工作能按時按質完成好,避免個別學生偷懶。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8個學習小組,每小組6-7人,各小組分別配備優、良、中、差四個層次的學生,為學習上的互幫小組,課堂上坐在一起,課前,我要求各小組組長必須要認真檢查好小組成員的預習情況并作好登記,收集好小組成員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并進行匯總。此外,老師每次還要作好個別抽查工作。指導預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課堂上要有意識滲透目標,展示策略,指導自主策略,方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開展課堂活動,訓練學生自主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干。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是這樣做的:
1、演一演。我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演員,親自演一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采用了表演的學習方法。以十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小組合作,小組間展開比賽。先讓學生挑選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角色,在讓學生仔細地研讀課文,并確定具體演哪一個故事,然后寫成劇本形式。還要求學生表演完后評出最佳演員、最佳劇本、最佳形象、最佳創意等等。教學效果較好,因為要演,學生的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里等諸多因素,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角色;因為要寫,學生得仔細認真而且自覺自主的讀課文;因為要評,表演時學生的認真欣賞,整個過程學生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并且熱情髙。
2、辯一辯。“辯”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辯”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可提髙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釆用了這一方法,很有效果。我設計了辯論環節,通過對母親“精彩極了”和父親“糟糕透了”這兩種評價,哪一種更好的辯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理解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培養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最后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熱力氣氛中悟出其中的道理:母親“精彩極了”和父親“糟糕透了”這兩種極端的斷言都是愛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長。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力求做到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使他彳在快樂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達激情,在創造中增長智慧,從而來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3、唱一唱。在教學《游子吟》一課時,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我讓學生一起唱那柔情而又動聽的歌曲——《兒行千里母擔憂》。學生隨著歌聲,他們仿佛看到了母親為兒子縫補衣服的情景。可以想象,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情感怎么會不被激發。用音樂、歌曲這樣一種學生熟知的藝術方式來開啟他們智慧的大門,對激蕩學生的情感,開展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2]。
三、課后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后,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秋天》一課后,我設計六個層次的作業:A、讀書的你,閱讀一篇描寫秋天的文章。B、愛郊游的你,去尋找秋天的腳步。C、愛朗讀的你,朗讀一篇描繪秋天的美文給父母聽。D、愛繪畫的你,用手中的畫,去描繪著豐收的季節。E、愛文學的你,摘錄歷史文人描寫秋天的詩詞。F、愛習作的你,用優美的語言去描繪這美麗的秋色。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調查性作業。以學生的直覺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布置調查性作業時,變個別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讓學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業。如上完《只有一個地球》,結合當地污染較嚴重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一組作業:A、采訪本地居民,了解環境污染的狀況。(小組合作,寫采訪稿)B、實地查看,訪問環保部門。(調查訪問,小組匯報)C、設計一條環保廣告語。(廣告策劃,上街展示)這些作業,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整個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現實世界,考察、調查、訪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起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關注。同時,采訪家庭、宣傳廣告、匯報交流,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作業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樂趣。
3、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我們教師絕不能越界,我們應該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殿堂,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分析,去思考,去尋找答案。讓學習真正成為他們自己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么美娜.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J].軟件:電子版,2016(12).
[2] 王茹英.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1(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