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李宏英 葉奕晨
摘 要 本學期我進行了兩次實習:一個是在校內擔任一位留學生的助教,輔導她學習漢語;另一個是在周六的時候,跟幾位同學一起去美達社區教幼兒園的小朋友英語,幫助他們培養語感。不管是教授非洲留學生還是本國小朋友,我都體會到了一點——學生同義轉化能力的重要性。這也是當代學生在學習第二外語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本文主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談談提高學生同義轉化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同義轉化 二外學習 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同義轉化能力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的語言能力是指在理想的條件下說話人或聽話人所掌握的語言知識——普遍語法知識。它是潛在的,只有在語言行為中才得到體現;又是穩定的,長久的。同樣的語言能力在不同的時問、地點、場合會表現為不同的語言行為。
第一語言是指一個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例如一個出生中國的兒童,他先學會了漢語,那么漢語就是他的第一語言;第二語言是指一個人掌握了第一語言之后又學的另一種或多種其他語言。他們在教學起點、教學環境氛圍、受其他語言的影響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在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我們無法對這些差異視而不見。其中,同義轉化能力屬于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高對于語言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義。
2策略
2.1聽
聽力教學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1)聽前準備(2)聽,邊聽邊做(3)聽后聯系。基于此,我將分聽前、聽時、聽后三個階段談談提高學生聽力方面的同義轉化能力策略。
2.1.1聽前
不斷積累語言知識。聽力理解的進程中,有一部分是:“根據已有的語言知識將言語信息加工成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再在語言單位與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各種已知信息、圖式之間建立起聯系。”打個比方吧,A對B說:“今天是掃墓節。”如果B不知道掃墓節就是清明節,那他就會一時反應不過來A說的話的意思。
2.1.2聽時
(1)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及語境,進行預測、推斷。有些時候,某人說的話你可能從來都沒聽說過。這個時候,你可以根據說話主題等內容,來對他的話進行預測、判斷。
(2)擺脫母語的影響,培養目的語的思維和表達方式。舉個例子吧,在中國學習漢語的一部分外國學生,習慣于用母語來思考問題,聽到一句漢語,他們就先把它翻譯成母語去思考之后才進行反饋。這種習慣會使學習者不能適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漢語的表達方式,對漢語學習極為不利。
2.1.3聽后
(1)復述。在現實中,那種“過目不忘”的天才微乎其微,大多數的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聽完一段話之后完全記住那段話。而復述就能幫助聽者進行聽后的回憶、聯系,然后去說出跟原文意義接近的話語,這也是一種提高注意力的好方法。
(2)不斷通過實踐進行操練。
上圖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它體現出一條規律: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時間遺忘很快,后來逐漸緩慢,到一定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也就是說,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后慢”。為了提高學生在第二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同義轉化能力,老師應做到及時復習、有效復習,以保證學生學到的語言知識。同時,老師也應抓住機會,反復進行操練,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同義轉化能力。
2.2說
2.2.1積累語言知識
俗話說,“厚積薄發”、“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不斷地積累語言知識,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同義轉化能力“突然”提高了。一種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長久以往的積累。
2.2.2聽說法
屬于經驗派教學法中的一種,主張反復操練,用模仿、重復、記憶的方法去反復實踐,形成自動化的習慣;它注重口語,聽說領先,以培養口語能力為主;
通過不斷地操練來強化記憶,逐漸提高同義轉化能力。
一次,我在美達社區教小朋友時,就用了這種方法。當時教了四個表示心情的單詞:happy,angry,scared,sleepy。在教了一遍這些詞的讀音、意思后,不可能所有小朋友都能準確、迅速地說出這些單詞。于是,我采取了三輪復習,來不斷強化他們的記憶:第一輪,我說單詞,然后他們來做相應的表情(當然會有所提示);第二輪,我表演,他們來說單詞;第三輪,給出一個表情包大全圖,指出其中我們學過的單詞的表情,讓他們來說。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不僅更好地記住了單詞,還學會了一些相應的表達方式,e.g.開心時可以拍拍手;生氣時可以跺跺腳。
2.2.3視聽法
將語言與情景緊密結合,重視口語教學。
我在教授留學生時,有用過這個方法。當時,我遇到了這個句子:“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時候,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迎新年活動。”她問我:“春節有什么活動呢?”然后我就找了一個BBC出品的有關中國春節的視頻,視頻里面提高了很多中國的傳統習俗,例如:吃餃子、看春晚、放煙火等。我邊看邊教她這些詞,并讓她跟著我一起念。以后如果有人問她:“中國有個節日要吃餃子、看春晚,這是什么節日?”我想她應該能答出來吧。
2.2.4利用社交關系,認識和結交更多校內的、以所學目的語為母語的朋友
這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非常重要。我想,我們或多或少對此都有些體會。想想我們學英語學了差不多十年了吧,但是能做到很流利地說英語的人少之又少,這是因為我們周圍基本上都是說漢語的朋友,形成不了這么一個說英語的環境,因此少了很多練習的機會。
2.2.5不應該采用回避策略來學習第二外語
越是不熟,你越要說。慢慢地,你的自信也會上來。同時,在這過程中,你不斷地被糾錯,然后自我改正,到最后你會發現自己的能力無形中提升了很多。endprint
2.3讀
2.3.1朗讀方式要多樣化
在教授留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比較排斥“roleplay”這一類型的題。此外,她在這一方面還不是太好。為此,我提倡朗讀方式的多樣化,開展individualreading、doublereading等形式的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提高學生的同義轉化能力。
2.3.2多閱讀,培養語感
每次考試,都會有人這樣抱怨:“這道題我沒做出來,是因為我語感不太好。”其實語感這東西,就是平時靠讀慢慢培養出來的。讀得多了,日后自會慢慢體現出來。
2.3.3有一本專門記載閱讀的小本子,養成平時積累的好習慣
你應該會發現,考場中寫作文寫得很有文采的學生,平時大多都有積累、摘抄好詞好句的習慣。同一個意思,為什么他寫得很有文采,句式變化多樣,而你只能寫寫簡單粗暴的簡單句。這恐怕就要歸功于積累的好習慣了。
2.4寫
在談“寫”這一方面時,我恐怕會舉很多我實習時的例子。因為就是在教“寫”這一塊內容時,我體會到了同義轉化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提高這個能力的難點。
2.4.1畫表格
HSK4(下)里有一篇課文:小夏和小雨聊考試的情況。其中有一個問題:你認為小雨下次考試可能會用什么答題方法?
我感覺我的留學生習慣了直接從課文里找答案,所以這道題她無從下手。剛開始,我先給她英文翻譯了一遍,但她還是不懂。于是,我采用了畫表格的方法。以下是我根據文章畫的表格(第2、3行是叫她根據文章內容填的):
她思考了一會兒,就給出了答案:下次考試的方法應該是先簡單后難、復雜的!
2.4.2關鍵詞解釋法
課文:“小雨:看來要想考好,不但要認真復習,還得注意考試的方法,否則,會做的題也沒時間做了。”
問題:要想考好,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為什么?
我覺得她的同義轉化能力還有待加強。題目中問了“為什么”,她就有點不知所措了。我覺得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掌握好“否則”這個詞的用法。于是我就先給她解釋了“否則”前面的內容,然后說,如果沒有做到那些內容,那么我們就會……(“否則”后面的內容)
2.4.3圖示法
在講解“把……叫作……”的用法時,有這么一道習題:(2)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的數量最多,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由于人數較少,_______________。(把……叫作……)
我的解答過程是:
①解釋falonne的問題——“民族”的意思。
②畫了一幅中國地圖的簡圖,然后解釋了下。但是她有點云里霧里,我就又畫了一幅餅狀圖,大致如下:
漢族 其他55個民族
③引入專有名詞“少數民族”,完成題目。
2.4.4等式法
她不是很理解“把簡單的問題說復雜”。于是,我寫了下面幾個等式:
①1+1=2(moreeasy)
②1+1=4-2=3-1=2(morecomplex)
2.4.5對比圖解法
文中講到了兩點令朋友擔心的事,但是在說其中一件事的時候沒有直接用“擔心”這個詞,而是用了“放心”。她不知道“放心”的意思。我就使用了圖示法:
擔心:worry
一顆心上有著幾塊石頭,人很難受!
放心
Only一顆心。
這里我特意將我倆帶入來解釋:你出事了,我很擔心你。但知道你沒事后,我就放心了。
2.4.6對文本進行加工型寫作
比如:改寫。
在讀了一個文本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原有文本進行改寫,必須符合原著意思,但不允許照搬全抄。在這過程中,學生會去思考需改寫內容的同義內容。慢慢地,同義轉化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1)進行同義詞聽寫,儲備同義知識。
(2)抓詞句訓練,體會語言、文字的功能。
通過練習來加深理解,從而學生句子方面的同義轉化能力。
2.5解決策略
在第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學習漢語還是英語,同義轉化能力的提高始終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以上我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分的方法,并不僅僅屬于某一類,某些方法是通用的,這里就不詳細說明了。需要我們做的就是通過實踐去體會這些方法,然后找出最適合我們自己的某種或某幾種方法,接著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提高自己的同義轉化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興祥.淺析語言能力和語言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396-397.
[2] 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4-52.
[3] 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黃金寶.論目的語環境下語言環境對于漢語學習的影響[J].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5(02):23-23.
[5] 李文平,朱宇.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09):49-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