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華楨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不僅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也是符合學生語文學習成長規(guī)律的。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優(yōu)化教學引導、升級互動合作、創(chuàng)新課堂訓練等手段,為課堂教學探索新起點,為順利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支撐點。
[關鍵詞]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切點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方面。人文性包括審美情趣、品德人格、自我修養(yǎng)等;工具性包括讀寫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具體而言,“聽、說、讀、寫、思”成為人們普遍認知。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注意探索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切點。
一、調動學生主體意識
創(chuàng)設適宜教學情境已經成為現(xiàn)代課堂教學共識,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直觀展示機會,勢必能夠成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確立激發(fā)點。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諸多方式,生動講解、案例分析、故事引導、示范演繹、問題設計以及多媒體展示,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在具體運動時,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做出最為恰當的選擇。特別是多媒體的介入,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直觀感知信息。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觀潮》,課堂教學導入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信息,教師給出引導:這是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照片,從圖片中可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氣勢,真不愧為“天下奇觀”。關于錢塘江大潮,你還了解哪些信息呢?學生聽教師這樣啟發(fā),紛紛展開議論。有學生說:前些天有一個報道,說有一群人,去觀看錢塘江大潮,結果有好幾個人被大潮卷進海里了。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說明錢塘江大潮真的氣勢洶洶。也有學生說:我和爸媽去觀看過錢塘江大潮,其場景真的像課文中所說的一樣,那排山倒海的氣勢,真的有遮天蔽日的感覺。教師總結學生發(fā)言,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閱讀之中。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錢塘江大潮圖片信息,給學生帶來一定啟迪,學生根據生活認知介紹相關見聞,為課堂輸入豐富活力。學生學習熱情被點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更為顯著。
二、激活學生多元思維
教無定法,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方法時,需要根據教學實際做出理性選擇。學生呈現(xiàn)群體性,不同群體有不同學習要求,教師要沖破教學模式束縛,給不同群體學生以個性化設計,體現(xiàn)分層教學意識。語文教學方法沒有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不能抓住習慣教法不放,要注意精心選擇教法。教師講解、情境展示、問題設計、學生自主閱讀、互動討論等,都是可以借鑒的教法。在具體執(zhí)行時,還需要教師有靈動意識,對同一教法展開不同操作,也許會獲得更為豐富的教學效果。如課堂講解,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進行,教師講學生評,或者學生講學生評,或者師生演繹展示課文內容,其施教效果都可能超出預想。新課改倡導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需要具體落實到教學實踐之中。讓學生獨立閱讀、自行設計問題、合作學習討論、小組操作實踐、實地觀察、案例分析、課堂演繹、小組辯論,其主角都是學生,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才是比較適當的。在具體執(zhí)行時,教師需要給出必要的技術支持、組織管理和精神鼓勵,幫助學生逐漸建立學習信心,盡快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讓學生找出喜歡的語段,展開賞析。教師給出具體要求:先找出文段運用的表現(xiàn)方法,如關鍵詞運用、修辭使用、個性語句、表達方式、情感描寫等,說說其運用效果,注意聯(lián)系課文內質和情感。學生依照教師設計,自行展開賞析行動。成果展示開始,學生大多能夠圓滿完成賞析任務。有學生這樣賞析:“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爬山虎腳的形態(tài),以及步步為營的攀登精神。”也有學生這樣賞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里雖然沒有鮮明的修辭方法運用,卻將爬山虎生態(tài)形狀描寫出來,只用幾個短句子,便給讀者帶來清晰印象,這說明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典型特征。”
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展開獨立賞析,這是對學生賞析能力的重要歷練。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一般不會讓學生自行展開賞析,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有限,很難展開這樣的操作。在這里,教師給學生規(guī)劃了操作路線,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感知狀態(tài),確保賞析順利進行,說明教師設計是非常適當的。
三、關注課堂教學生成
課堂教學生成是重要教學資源。教師要隨時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并根據教學實際需求對合作學習展開優(yōu)化處理,以突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合作學習是最為常見的教法和學法運用,不管什么課型,總可以看到合作學習的身影,仿佛合作學習依然成為“萬能”的方法。教師在具體運用時,也常常會形成慣性思維,小組討論似乎成為合作學習的代名詞,只要有合作學習任務,教師都會發(fā)動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集體討論的確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合作學習有更多方式可以選擇,如果長時間不改變合作形式,學生自然會產生審美疲勞。小組檢查、小組演繹、小組辯論、小組操作、小組競賽等,都屬于合作學習方式,教師要根據具體學習任務做出合理選擇。
閱讀學習《長城》時,教師在學生充分認知課文之后,為學生布設一個微寫作任務:參照課文寫作方法,任意選擇一個景觀展開仿寫,參加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對仿寫并不陌生,進入狀態(tài)也非常順利。課堂展示開始,學生呈現(xiàn)仿寫作品,教師抽取部分學生仿寫進行集體點評。“從中國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黃河猶如一天騰飛的巨龍,橫跨于祖國北疆。黃河起源于西北高原,一路傾瀉下來,途經黃土高原,河水也開始變成了黃色,黃河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因為河道曲曲折折,河水湍急,這大河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因為攜帶大量泥沙,黃河到了下游,河道黃沙淤泥,形成了‘地上河的奇觀。”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評價活動,有學生給出個性觀點:仿寫語氣語調很貼近,但過于簡單了,內容有些單薄。教師給出點評:選材很典型,描寫很順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征抓得準,表達效果不錯。
教師讓學生展開微寫作,充分鍛煉了學生“寫”的能力,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教師與學生互動式點評活動,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認知,同時和諧了課堂氣氛,豐富了學生學習視角。
四、創(chuàng)新課堂訓練設計
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精心篩選訓練內容,以提升訓練的匹配度。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fā)達,教師需要正視學生認知特點,選擇一些直觀認知機會,注意體現(xiàn)訓練內容的趣味性、多元性,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語文課堂訓練形式眾多,教師在具體操作時,需要有篩選意識,選擇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自然能夠激活學生訓練主動性。如實地觀察、課堂演繹、信息搜集、游戲競賽等,這些都是深受大多數學生喜歡的形式,教師組織得當,學生會以更為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訓練活動。為提升學生課文訓練熱情,教師需要在訓練設計上下足功夫。首先要注意接軌學生生活學習認知,讓學生感覺自然親切;其次是布設實踐性訓練任務,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更為真切的學習認知;最后是改變訓練評價標準,打破常規(guī)教學評價機制,讓學生展開自評、互評,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
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認知體系的外化表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要關注學生學習基本訴求點,通過教學觀察和調查,切準學生學習脈絡,找準教學設計啟動點。這樣才能校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坐標,提升課堂教學設計品質。
參考文獻
[1]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
[2]呂立尊.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構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J].華夏教師,2017,(05).
[3]陳海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教育[J].赤子,2016,(21).
責任編輯 徐艷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