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
摘要:Seminar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現如今,我國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要在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中借鑒和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首先要深入了解該教學模式的內涵;其次,分析在高校實施該教學模式的背景;最后,對這種教學模式在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及價值進行研究。
關鍵詞:Seminar教學模式 研究性學習 應用型本科 價值 應用
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讓學生從以前的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研究者和創造者。同時,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必然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不斷成熟,特別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和高校科技創新創業的廣泛為標志,中國高等教育的新常態已經來臨,云南省應用型高校應堅持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要同向同行,堅持創新驅動,才能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發展。筆者認為,將Seminar教學法引入到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Seminar教學法的產生及發展
Seminar在中國取其諧音是習明納,音譯過來意思就是研討課。研討課,簡而言之,就是指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研究和探討,從而實現教育目的。這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和教師的自由性,通過研究與探討,可以激發出他們對問題的多種思維方式,促使他們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
真正意義上的Seminar始于柏林大學。但是追溯其根源,古希臘時期的阿卡德米學園( Academy)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其所倡導的師生間討論式教學,可以說是Seminar的早期雛形。Seminar一詞最早卻見于18世紀虔敬派教育家弗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中。1773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在哥廷根大學創辦哲學Seminar,首次將Seminar引人到大學。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義發展到一種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則應歸功于洪堡在創辦柏林大學的實踐中,他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思想滲透到Seminar中,使之成為貫徹“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原則”的主要操作工具,并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與制度。
整個世界范圍內都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可見創新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教學質量,近些年國家也施行了一系列的課改政策,大多是圍繞提高教學質量來進行。隨著“討論式教學”的不斷發展,我國也開始注重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并且嘗試在本科教學中引入該教學模式,有一些學校陸續引入Seminar教學法,這就為Seminar后期的實施奠定基礎,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二、Seminar教學法運用于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研究背景
國家教育部指出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按照“面向行業、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的思路進行改革,建立以校內技術中心為依托的,產學研結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然而,《云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提出:“云南省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國內發達省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主要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應用型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和分布不盡合理,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等。”2015年云南省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15.83萬人,但由于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情況,出現“學生就業難,企業找人難”的局面。2015年,《云南省教育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要求,是國家和云南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面對教育改革發展新要求,云南省應用型高校應以“主動融入和服務”為核心,統籌規劃、全力推進、系統深化綜合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Seminar教學法在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懷特海指出:“不管你的教材具有什么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地引起;不管你在強化學生的什么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地予以練習;不管你的教學應該傳授什么精神生活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必須此時此地地表現出來。”可以這樣說,無論我們怎樣強調Seminar教學,其實施的首要任務,就是將這種教學方法引入到課堂中。我們知道,這種教學模式在歐美國家運用得比較成功,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國家的大學情況,雖然近些年我國有一些學者已經在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并運用到實踐中,但是研究力度還相差甚遠,實際運用方面也尚未普遍。因此,該教學法的實施必須考慮到我國教學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 認識Seminar——研究與實踐相結合
要想更好地實施Seminar教學模式,首先就要對這種教學模式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從現有的資料或文獻中去查閱,另一種就是通過自身的實踐來獲取。依據我國大學目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說,很多學校對這種教學模式還不夠了解,因此應當采取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可同時采取兩種方式。Seminar教學模式始于歐美國,并且自18世紀流行于歐美各個國家,在這種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之前,主要是用于高年級研究生教育階段,后期隨著該教學模式的不斷運用和普及,也開始普遍運用于本科低年級。通過別國的研究于實踐,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部分認識和經驗,這對于我們實施Seminar具有一定作用。另外,在我國也有一些學者對該教學模式做了一定研究,但是研究力度仍然不夠。綜合多方面來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我國對于Seminar的認識不夠深刻,了解得不夠深入,還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斷總結和反思,以使其更好地運用于教學中。endprint
因此,要使Seminar教學模式順利實施,就需要大力宣傳和介紹這種教學方法,讓教師和學生明白,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養成他們勇于探究、善于總結的學風,對形成民主課堂也具有一定作用,同時,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擴寬學生知識面,提高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另外,除了宣傳,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特別是針對學科實踐活動,要多利用Seminar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要讓學生先了解理論,而后付諸實踐,最后根據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再去總結過去所學的理論,這樣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逐漸形成更適合本學校或是本專業的Seminar教學模式。只有這樣,通過研究于實踐的完美結合,才能使得Seminar這種教學模式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 保障Seminar—軟件與硬件相配套
我們所進行的各項研究,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實踐,只有這些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才是有意義的研究。那么,對于Seminar教學模式來說也是這樣,我們對Seminar所進行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風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摸索與調整,只有做到充分認識和了解其中的意義,才能更好地為實踐做準備。換句話說,要真正實行Seminar教學模式,首先,應當建立完善的保障體制,而實現這一體制的基礎,便是軟件與硬件相配套。
其中“軟件”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教學制度的改革,二是教師素質的提高。首先,對于教學制度的改革,我國現行的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量化考核,量化考核大多是以學生的學生成績為標準,這種考核標準導致教師不得不將成績作為教學目標,只能沿襲以往的教學方法,不能快速接受Seminar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因此,要使得Seminar教學模式順利進行,首要任務就是要改革教學制度,適當調整考核內容及標準,由以往的僅考核學生學習成績,改變為對學生課堂表現或表達能力、或是學生完成一項課題的自主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Seminar教學模式的實施。其次,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我們知道,Seminar教學法需要更多的互動性、學術性以及生成性,這就要求學生和教師都要提前做更好的準備,同時,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高等院校的一些教師雖然已經從教多年,但是對學生的指導能力稍顯不足,通常是匯給學生提出問題,但沒有教會學生怎樣更好地解決問題。隨著大眾化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師師資隊伍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這樣一來,這個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因此,各位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學術研究,同時應當注重Seminar模式下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總結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養。
而“硬件”是指Seminar教學模式所需要的各種教學資源及設施。根據Seminar教學模式的特點,它要求各高校應當加強對圖書文獻資料的管理,一方面,要提高圖書的收藏量,另一方面,對圖書文獻資料的管理應當進行優化,以方便學生查閱。另外,Seminar教學模式的另一特點是自由行和互動性,基于這樣的特點,便會對教學場所以及配備設施有所要求,以往大多數高校教室的桌椅都是成排擺放,這樣的擺放方式非常不利于學生共同研討。因此,為了Seminar教學法的有效實施,學校應為Seminar教學配備專門的教室,將教室內桌椅擺放成更有利于學生研討的形式,同時,應當完善計算機、投影儀以及各種實驗儀器等設備。
四、Seminar教學法運用于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的意義
首先,將Seminar教學法運用于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是云南省應用型高校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發展要求。依照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5 年對云南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以及國家教育部對地方性高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不斷推動,全省逐漸形成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環境。
其次,通過借鑒國內重點高校的先進教學實踐經驗。近年來,國內多所高等院校已經在本科階段引入了Seminar教學法,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將Seminar教學法作為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是在全校開展Seminar教學模式,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另外還有一些本科院校,已經開始嘗試運用Seminar教學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再次,關注云南省區域性的特殊學情。其中,云南省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人數占比較大,較其他省份的學生而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溝通能力較差,Seminar 討論式課堂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將提高云南少數民族學生溝通能力,對推動云南省少數民族學生職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最后,針對云南省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應用型大學是一種新型綜合性大學,主要教學方法仍然依賴傳統模式,不斷探索更加符合應用型高校定位的教學方法對實現教學目標具有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丁寧.借鑒 Seminar 教學法提升課程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2).
[2]雷化雨.本科教學中構建 Seminar 教學模式的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7).
[3]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M].教育部,2015.
[4]云南省教育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M].云南省教育廳,2015.
[5]孫志鳳,張紅霞,鄭昱. 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開設效果初探——南京大學案例調查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06).
[6]熊小燕. Seminar 教學模式在高師教育類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
[7]丁寧.借鑒 Seminar 教學法,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中國高等教育[J].2012,(12).
(本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性項目,課題名稱:Seminar 教學模式在云南省應用型本科教學中的價值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7ZDX276;作者單位:云南工商學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