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學校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逐漸的遺忘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培養。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豐富的國家,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了解我國文明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學會熱愛國家的一種手段。所以在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就以高中語文為例,針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文明發展演化出的產物,其中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不僅涵蓋了歷史中存在的自然科學以及技術,而且還包括先輩們的思想意識成分,例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透過一些傳統文化,可以使我們對一個民族甚至是國家的地域風情、生活習慣、文化內容以及藝術特點形成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加強我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促進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的發展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外來文化熱愛程度遠遠超過了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喜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有必要從學生教育開始,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可以繼續發揚光大[1]。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的現狀
(一)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有一部分教學內容針對的是漢字和詞語,老師在這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根據其字面意思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去強行記憶,以便可以順利的應對考試,尤其是成語、短語的教學工作,并沒有將其歷史典故以及出處進行傳授,一方面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對詞語的記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對漢字以及詞語的理解。這種脫離教育本質的做法導致學生的認知只能停留在知識的表層,不能夠體會其中更為深刻的含義。“一知半解”的學習狀態只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質疑,以至于不能牢牢的將其記住。并且這種過于應試化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十分不利。同時也阻礙了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工作的有效落實。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的文明在一步步的傳播過程中,一部分以有形的藝術、文學作品以及建筑的形式被記載和傳承,另一部分以無形的思想、品德等方式被學習。這些經過歲月沉淀下來的文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于當代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可是目前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只是選擇性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并且所選擇的內容也僅限于對于考試有所幫助的部分。這種極具功利性的做法無法使得學生全面的了解傳統文化,無法感受到其中更為深層次的奧秘,進而使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只能付諸于形式[2]。
二、在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更新老師的教學理念。高中階段,對于學生進行詞語、漢字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文字包含的出處、典故等歷史信息進行整理,然后融合到實際教學中。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老師要從觀念上做出轉變,從自身做起,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其方法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而定,簡單來講就是需要老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理,然后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搜集其背后隱含的歷史文化并加以學習。老師在搜集傳統文化知識的過程就是自身學習以及提升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增加老師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然后將其主動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且幫助學生快速、高效的學習教學知識[3]。
(二)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們主要依附于教材進行教育工作,其實教材中的文字背后都蘊含著歷史文化,很多無形的傳統文化只能利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然后需要人們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發掘,直至發現其中的奧秘。文字的奧秘在于其靈活性,相同的字或者是詞語,做出不同形式的組合,其表達的意思卻大相徑庭。而高中階段,學生們的各項生理以及心理建設都已經趨于成熟,具有獨立的評判標準,所以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這種文字組合進行欣賞以及評價,然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們在不斷的欣賞和評價的過程中,總能體會出不一樣的感悟,進而激發學生度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在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中,很多文字或者文章都承載著古代賢者的智慧,蘊含著大量的處世之道。就是這些智者賢能的智慧,在不斷的學習和發揚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氣質。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提高民族氣節,進而培養學生淡然、豁達的人生態度[4]。
(三)結合社會現狀滲透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必須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人不可能獨立于社會而存在,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還需要依附于人民,所以高中語文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時候,需要結合當下的社會形式,使傳統文化得以現代化發展。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工作之前,老師需要對社會的發展趨勢、社會需求方向以及社會主流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然后在根據這一實際情況,選擇符合現代社會科學發展觀的傳統文化加以滲透。使學生們學會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可以利用傳統的文化知識將其化解[5]。
三、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文明的精髓,其蘊含的歷史資源十分豐富。因此,早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地域風情等文化的了解,還有助于強化我國人民的愛國情懷,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在高中語文教育工作中,老師需要將教材知識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豐富教材內容,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播,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工作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蘇薇薇,張少平.淺談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文學教育(上),2013,(09).
[2]趙曉輝,李秀華.探討為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14,(18).
[3]羅鳳,錢明亮,董震東,等.中學語文教學如何發揮傳統穩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資訊,2013,(05).
[4]遲玉亮,宋寧.探究傳統文化對于中學生的意義[J].現代教育,2014,(02).
[5]宋志剛,魏廣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