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會
摘要:同樣年齡的孩子由于在心理特征、家庭背景及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認知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方法和能力水平。在課堂上經常會表現出一些差異,因此,教師要提前備好學情,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設想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研究學生在理解每個知識點上可能出現的狀況,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疏導更有效,及時作出引導和調控。
關鍵詞:學情 活動體驗 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研究表明,同樣年齡的孩子由于在心理特征、家庭背景及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認知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方法和能力水平。在課堂上經常會表現出一些差異,這時候教師要提前備好學情,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設想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作出有效的引導和調控。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除研究教材,找準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外,還應準確把握好學情。只有知曉學情,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情和學情相結合,找到學生學會知識的契入點。一句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在集體備課研討北師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老師們曾對教學環節和一些具體問題有一些爭論,正是因為聯系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什么火候下揭示“平均分”這一概念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然而在什么樣的火候下揭示這一概念,才能讓學生對“平均分”有更深刻的認識,讓學生的理解水到渠成?有的老師認為應該在學生充分動手分一分,充分體會分得一樣多的情況下出示這一概念;有的老師認為在學生第一次動手分得一樣多時就可以揭示了。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想:其實分一分在學生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基礎,比如平時在家里分東西、擺筷子,在游戲時分伙兒等等,這些都是分一分,對分得一樣多這種情況有著廣泛的體驗。所以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盡快體驗“平均分”這一概念。在實際的教學效果中,學生理解得很好。
二、采用哪種形式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對平均分的過程有更好的體驗
分一分的教材編排特點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充分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有的老師說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有的老師說也可以讓學生畫一畫。但是“擺一擺”和“畫一畫”這兩種操作方法哪個更好?再聯系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想,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喜愛動手,對實物比較感興趣,而且動手擺一擺可以先讓學生數出被分的物體總量,然后按照一定的次序動手分一分,更直觀地體現總量由多變少,直至被平均分成幾份的動態過程,這種方法更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做事方法和認知水平,對平均分會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而“畫一畫”明顯達不到這種效果。
三、學生在“分一分”的操作方法上會表現出一些差異,教師該怎樣做好引導與調控
學生在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這樣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按一定次序一個一個地分,分完為止,這是比較基本的分法;第二種是一份一份地分,也就是說,被分的總數數目較大時可以一次多分幾個,直到全部分完或不能再分為止,這種分法學生對平均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能夠體會到每次分的數目不管幾個,只要每次分得同樣多,那分完的結果也是同樣多的,這種分法比第一種較快,在數學認識上也有了極大進步,而且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學生也能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第三種是學生根據被分數目和平均份數之間的關系先動腦思考可以分幾個,直接一次完成。比如把18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學生會想:6個幾是18,再想三六十八,就是每份是3個。這種分法,學生已能深刻了解平均分的操作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已能夠把平均分和除法的意義及乘法口訣建立聯系。每一種分法都是學生對平均分的獨特理解和體驗,體現學生的思考價值。雖然我們希望學生都掌握較快的方法,但是對那些思維水平較低的學生,不能拔苗助長,要打好基礎的東西,讓他們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一步步感悟,一點點收獲。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并善于正確引導。因此,當有些同學們分得較快,急于表現自己的答案時,不必急于表揚分得快的同學,更不應該讓那些暫時還沒有想法或有想法而做得較慢的同學直接去照做,而應該讓其他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操作,去檢驗,讓每個孩子都能獨立思考,在體驗成功中使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得到認可,信心得到建立。正是有了對學情這樣的細致分析和準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和調控游刃有余,學生參與熱情高漲,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了解學情是備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和課堂教學的進度、教學內容的含量以及教學節奏息息相關,只有重視學情,準確把握學情,才能讓預設更精準,讓生成更精彩!
(作者單位: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