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可缺少的核心競爭力,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嚴重缺失,本文從提出了從政府、社會、職業院校三方面提出了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 路徑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管理會計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資助(編號XJK015BZY067)。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211-02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本不缺工匠精神,而且是世界工匠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公元前700多年,齊國宰相管仲,大力推行“士農工商四民分業治事”,促進社會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極大地促進了齊國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使得都城臨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富足的城市;春秋時期的木匠祖師爺魯班,其手藝巧奪天工;秦朝兵馬俑坑中大量極其規整的三棱箭頭等等 ,無一不說明工匠精神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文藝復興及至工業革命以后,中國人逐漸落后了,工業文明誕生在西方,中國本土的工匠精神,在某些領域已經失傳。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它的核心特質表現為對待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專業、專注、刻苦鉆研、精雕細琢、反復研究、總結提升,達到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極致境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跨入工業4.0時代、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二、研究工匠精神的背景及意義
1.國家層面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當時總理對制造業企業的要求。 在2017年3月李克強發給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的批示中這樣寫道:“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可見,總理將弘揚工匠精神,擴大到了各行各業,而不僅僅是制造業。
2.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來自國外和國內的雙重壓力。
從國外而言,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結構大調整時期,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希望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了再工業化的國家戰略,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資本回流等;我國低端制造業也已很難維持,因為人口紅利消失和物價上漲,勞動力和原材料的低成本優勢逐漸降低,而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制造業。所以,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兩難境地,如果再不大力提振制造業,中國將越來越落后甚至被淘汰。
于國內經濟發展情況來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高速發展之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已明顯減緩,出現了諸多問題,如產品和技術競爭力不強、產業基礎薄弱、環境問題突出、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等,形勢逼人,不得不盡快轉型升級。 3.是社會需求升級的呼喚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多年以來,社會物質已極大豐富,人們生活水平已從解決溫飽上升到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優”和“精”,從這些年屢見不鮮的國人在國外高價瘋狂搶購馬桶蓋、護膚品等現象就可略見一斑,說明國內商品質量已經不能再滿足國人的消費需要,大量的注重高品質、高性能而不吝高價格的中國消費群體已經形成。這就形成了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呼喚。
三、職業教育關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工匠精神本應為職業教育的靈魂,可目前卻是空白一片,這在很大程度上跟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和人們的價值取向有關系。
1.職業教育缺失工匠精神育人的文化氛圍和制度
在整個社會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的大環境影響下,職業教育也嚴重缺失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上至學校黨委、行政,下至每一位普通教師,在育人過程中,工匠精神育人的意識很弱。學校的二級機構,包括二級學院以及各職能部門,如教務部門、學工部門、宣傳組織部門、人事管理部門等各項工作中,工匠精神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所以,職業院校普遍沒有建立起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體系,工匠精神沒有滋生和成長的土壤,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得到重視和弘揚。
2.職業教育重眼前技能訓練,輕長遠發展能力培養
由于社會用人單位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往往一味注重專業水平和專業技能考核,忽視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職業素養,這種導向,使得學校和家長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盡快學得一技之長,畢業后找個收入高一點的好工作就算是萬事大吉了。很少有人提倡、鼓勵年輕人沉下心來、淡泊名利,專心致志,潛心鉆研,十年磨一劍地去扎扎實實將工作做到極致。基于這樣的出發點,縱觀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從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至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整個教學過程,都特別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卻輕視了對學生持續發展影響巨大的、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人文素養的培育。學校和家長的思想導向,理所當然傳遞給了學生,他們也認為只要把本專業技能學好就行了,缺乏長遠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從而限制了學生發展、提升的空間,很少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工匠”。由于職業教育是我國培養“工匠”的主陣地,職業教育落后的理念,會嚴重拖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夢想的后腿。
3.校企合作難以深入推進,生產性實訓受阻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和課堂理論知識學習所能做到的,必須通過豐富的實踐教學,特別是生產性實訓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參與勞動全過程,產出勞動成果,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從而激發參與實踐的興趣,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工匠”。
但是,目前我國校企合作的現實情況是,企業積極性并不高,往往是學校單方面滿腔熱情、“剃頭挑子一頭熱”,就算是迫于某種壓力或出于人情考慮或其他原因與學校簽有一紙合作辦學協議,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難有深入的、實質上的合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國家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和實施規則,對校企雙方在實施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沒有明確的規定;二是企業擔心難以承受學生頂崗實習的安全風險;三是職業院校學生素質不高,不服從管理或達不到企業要求,讓企業敬而遠之;四是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貢獻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經濟利益上的實惠。
四、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的措施
將工匠精神充分融入職業教育,需要政府主導、社會積極參與、職業院校為主體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職業教育質量得到切實提高。
(一)政府層面,重在制度建立及完善
1.加快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養制度
自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下簡稱《決定》)以來,已經推進了多項工作,如《決定》中關于“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但步伐還不夠快、力度還可更大,比如“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健全企業參與制度”尚未制定具體細則,上述“決定”尚未充分執行落實。
2.制定切實推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的細則,有效搭建生產性實訓平臺
德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制造強國,其產品是安全、可靠、耐用的代名詞,德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認真、專注、一絲不茍、執著刻板的工匠精神,世人皆知,而其獨有的“二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其中,一元是指職業院校,其作用是教授學生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以及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安排一些初級的校內實訓;另一元則是指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所,配備專門的教學指導師傅,采取師傅帶徒弟的“學徒制”方式,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因此,盡快從法律法規層面切實推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比如給給予校企合作的企業培訓費補貼或稅收方面的優惠等等,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為學生搭建生產性實訓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而不是僅限于校內模擬、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實訓,親身體驗真實的勞動生產過程,緊密接觸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徑。
(二)社會層面,重在輿論引導和評價
1.加大宣傳,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形成崇尚技能人才的社會風氣
在我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舊思想影響,學歷不高、知識不夠淵博的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不高,沒有哪一個大學教授或政府官員愿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去職業院校學習。鑒于此,負責輿論導向的新聞媒體應加大對技能典范人物宣傳的力度,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另外,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加大對能工巧匠、技能標桿或絕技、絕活傳承人的物質獎勵力度,對作出特殊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實行重獎以及破格晉升等舉措,切實引導全社會尊重技能人才、爭當技能人才的新風尚。
2.將工匠精神納入考評體系,吸引各方關注
社會各有關方面,應將工匠精神納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無論是職業院校對在校學生的評價、還是用人單位在招聘技能人才時對應聘者的考核以及企事業單位對員工的考核,都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將工匠精神作為考評標準之一。這樣可以促進全社會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和弘揚。
(三)職業院校,重在教育教學改革
1.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工匠精神的培育絕非一躇而就,需要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首先,工匠精神應明確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無論是專業課教學還是公共課教學,始終應將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素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納入評價考核體系。
2.加大實踐教學力度,著力培養工匠精神
由于實踐教學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重要途徑,而且技能培養也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所以,職業院校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盡量壓縮公共基礎課和理論課課時及學分,盡量提高實踐類教學的比重,實踐類教學包括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生產性實訓教學。
實踐教學方法一般采用理論先導、教師(師傅)示范、學生操作、現場答疑,循序漸進等形式,在實訓時間安排上可以分散和集中相結合,分散即指將實踐教學穿插在各理論教學單元結束之時,集中實訓則一般在階段性理論學習完畢如一門或幾門課程知識學習之后,集中一段時間專門進行綜合性的實踐教學。總之,實踐教學應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單一到綜合的原則,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實踐教學的深化,不僅能鍛煉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激活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另外,由于課內課時有限,職業院校可以在課外時間免費開放實驗、實訓室,并配備教師指導,給學生提供課外學習、實訓的場所,給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創造條件。
總之,只有通過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才有可能得到顯著提升,為提振中國經濟,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萌.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現狀與反思[J].教育科學論壇,2017,(12):25-29.
[2]陶文輝,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7,(02):60-64.
[3]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論壇,2016,(35):35-39.
[4]楊嚴嚴,李妙迪.在職業教育中構建“工匠精神”的載體與制度保障[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6,(03):55-58.
[5]孔祥兵.將工匠精神貫穿技能人才培養[A].《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管理科學與經營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1.
[6]韓英麗,馬超群.論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6):91-94.
作者簡介:
謝小春(1972-),女,湖南湘鄉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學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