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
【摘要】棋類游戲是幼兒園規則游戲的一種,也是室內自主性游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開發幼兒智力,豐富幼兒知識的有效教育活動。為此,我園開展了以“棋類游戲”為載體的園本課程活動,通過教師自制、親子合作、幼兒參與等方式創編了多種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易于掌握的棋類游戲。本文結合大班主題“走近小學”,自制“學做小學生棋”棋譜,從“棋”路難行,“棋”輸先著,“棋”巧玲瓏,“棋”樂無窮四個環節層層遞減,通過教師有效指導,適時介入,同伴之間互相學習,交流促進,試圖在棋類游戲中將理性的認識與實踐的印證結合起來。
【關鍵詞】主題背景下 自制棋譜 棋類游戲 大班幼兒
【中圖分類號】G652;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07-02
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兒童對其經驗的聚合,是導向內部表征世界的建構過程,也是自我中心的思維與交互作用之間的一種轉換,這也正是開展自制游戲棋譜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一、偃“棋”息鼓,門庭冷落——室內自主性游戲中棋類游戲的現狀
學期初投放的各種游戲棋,幼兒從一開始的興致高昂到現在的門庭冷落,具體包含了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棋的種類較多且雜,而幼兒游戲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缺乏堅持性,導致每次游戲時走馬觀花,更換頻繁。
案例1
我的“飛機”不起飛
晨晨取來一副飛行棋,招呼軒軒等四位小朋友一起游戲。飛行棋的規則是骰子擲到數字6時,“停機坪”里的“飛機”才能起飛到起點。晨晨第一個擲骰子,沒有擲到6......一連幾圈骰子擲下來,晨晨才起飛了一架“飛機”,而軒軒已經起飛了三架“飛機”了。這時晨晨嘟起小嘴,不時地拍桌子、跺腳,嘴里嘟囔著“沒勁。”顯得有些焦躁。沒過一會兒,他就不玩了。
原因二:幼兒棋類游戲技能的缺陷。棋類游戲講求遵守游戲規則,而個別幼兒求勝心切,故意違反游戲規則,導致游戲不能正常開展下去。
案例2
耍耍小“聰明”
楠楠和果果等三位小朋友玩跳跳棋。只見楠楠雙手握在一起,將骰子放在手心里,嘟起嘴朝手心吹了一口氣,一邊嘴里嘟囔著“天靈靈地靈靈”一邊雙手搖晃起來猛地將骰子扔在桌子上,可惜骰子停下后是一個2,楠楠的頭瞬間耷拉下來“又這么小”。只見楠楠眼珠子一轉,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辦法。一會兒,果果叫起來:“老師,楠楠賴皮,他要看下面的數字的。”原來,楠楠為了能贏,開始耍小“聰明”:上面的數字和底下的數字,哪個點數大他就用哪個,還非要說這樣玩也可以。
原因三:幼兒整理游戲棋時沒有分門別類,各種棋子雜亂收拾,導致每種棋的棋子混在一起分不清。
案例3
棋子不見了
超超將所有的游戲棋攤在地上,非常雜亂。我走過去問他:“怎么了超超?”“有一架紅色的飛機找不到了。”超超頭也不抬的回答,繼續在一堆棋子中翻翻找找。過了一會兒,超超興奮地喊起來:“找到了找到了。”于是又將各種游戲棋胡亂一塞,高興地玩飛行棋去了。
分析原因:棋類游戲的一大益處就是培養幼兒的堅持性,而本班幼兒往往就缺乏對游戲的堅持性。室內自主性游戲中的益智區、美工區、閱讀區、音樂區等游戲活動都是跟隨主題活動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操作材料,唯獨棋類游戲的操作材料是一層不變的。大班幼兒自身的思維范疇已經不再局限于眼前所見事物,抽象邏輯思維隨著自身生活經驗的豐富而不斷發展。所以學期初投放的各種新的游戲棋,待幼兒的新鮮感過去后就不愿意再去操作了,直至蒙塵。所以我想,棋類游戲能否像其他自主性游戲一樣隨著主題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操作材料,變換游戲內容呢?
二、重整“棋”鼓,結合主題——結合主題“走近小學”,制作“學做小學生棋”
主題活動“走近小學”正在開展著,對孩子來說,小學是一個陌生而又富有誘惑的地方。上小學要去得很早嗎?要是遲到了,老師會把我們關在外面嗎?到小學怎么上廁所呢?所以對教師而言,面臨著為孩子解除這些疑慮,幫助他們做好入學準備的任務。而讓大班幼兒自制游戲棋不僅能夠順應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需要,同時為開發幼兒的左右腦提供條件。
(一)計劃先行,內容擇定與材料選擇
1.內容的擇定
在擇定自制游戲棋的內容時,我始終圍繞主題“走近小學”展開。
案例4
我來出主意
晨間談話時,教師圍繞自制游戲棋展開。教師提出:我們要來做一副“學做小學生”的游戲棋,你覺得哪些內容可以放進游戲棋中?夢夢說:“小學生要早睡早起。”童童說:“小學生要寫家庭作業。”“小學生要做廣播體操,要跳繩,鍛煉身體。”“小學生要寫自己的名字。”“我們去參觀小學過了。”......孩子們五花八門的說了一大堆,很顯然,這就是他們對小學的初步認識。教師繼續提問“小學與幼兒園有什么不一樣呢?”“慌慌張張的莎莎、總是遲到的嘟嘟、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等這些我們學過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一些什么道理?”
教師將幼兒回答的內容都記錄下來,并啟發幼兒如何用繪畫的形式表現這些內容。
2.材料的選擇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收集不同的材料需要更多的參與者來群策群力、出謀劃策。于是我利用家長資源,收集了許多可用于制作游戲棋的各種材料,如棋譜可以用鐵盒蓋子、硬紙板、三合板來做襯底;棋子可以用小石子、紐扣、瓶蓋來代替;骰子可以用橡皮、積木、彩泥來制作等。
(二)行動在后,幼兒制作與教師導引
1.“棋”路難行
案例5
老師,我不會
在幼兒初次嘗試繪制游戲棋中,我發現孩子們畫的棋譜模式都是平時玩得較多的飛行棋模式、象棋模式、五子棋模式、西瓜棋模式,有的孩子直接無從下手,而關于“學做小學生”的內容卻根本沒有體現。綺綺說:“我怕畫錯。”小偉說:“棋上有字的,但是我不會寫。”佳琪說:“我想用圖畫代替,但是有些我不會畫。” ……endprint
分析解讀:雖然擇定了“學做小學生棋”的內容與材料,但是幼兒平時玩的游戲棋都是直接買來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自制棋譜,沒有自制棋譜的經驗,有一定的挑戰性,最終導致幼兒無從下手。
導引策略:
(1)參觀欣賞教師自制、親子制作的棋譜
通過直觀的作品欣賞,教師適當地介紹各種自制棋譜的種類,如格子型棋譜、S型棋譜、蝸牛型棋譜等;讓幼兒了解自制棋譜的不同制作方法;向幼兒介紹棋譜上的文字或圖畫代表下棋時的“獎勵”或“懲罰”。還從幼兒的個體差異出發,介紹難易程度不同的棋譜制作種類。如簡易棋譜圖示,復雜棋譜圖示。
(2)臨摹記錄
參觀前讓幼兒帶上紙筆,幼兒一邊欣賞一邊在紙上臨摹自己喜歡的棋譜畫面,教師引導幼兒分析自制棋譜的特點、規律等啟發靈感,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為后續的自制“學做小學生棋”做鋪墊。
2.“棋”輸先著
案例6
“獎勵”,“懲罰”
佳琪仔細地一小格一下格畫著棋譜,并在每一格旁邊都畫上了小學生需要做的一些事情。我走過去問道:“佳琪,你畫得真漂亮,但是你在每一個格子的旁邊都畫上了圖畫,為什么要這樣畫呢?”佳琪笑瞇瞇地開始向我介紹:“小學生要自己刷牙,要吃飯,要背書包。”“你再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在欣賞自制棋譜時,這些畫都是畫在哪里的?”我試著引導。“好像是......畫在格子里的。”佳琪不確定地說。“你可以再去觀察一下,好嗎?”我建議到。在觀察中,我還發現了與佳琪有同樣問題的小文。
分析解讀:很顯然,在此次嘗試中個別孩子還是沒有完全理解如何排版,但是在幼兒自制棋譜的過程中,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幼兒對整個棋譜的排版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對新奇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知欲望,而且很享受自己的創作過程,并能堅持不懈地嘗試一次又一次,從一開始的排版偏小、排版偏左或偏右到能較好地把握利用整個紙張,從而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動手動腦,突破自我,挑戰成功。
導引策略:
(1)清楚的棋譜
棋譜是棋盤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的棋盤需要配上一張清楚的棋譜。于是在幼兒繪制棋譜時引導幼兒繪畫清晰的畫面,如格子大小要盡量均衡;棋路轉彎的時候要自然,不突兀或不凌亂;在格子中填上清晰的數字,繪畫簡單易懂的“獎勵”和“懲罰”。
(2)有趣的內容
鼓勵幼兒在填充游戲內容時,多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戲情節,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如設置“老師”一格內容,當棋子走到這一格時,其余走棋的同伴要向這一幼兒說一聲“老師好”;設置“好孩子”一格內容,當棋子走到這一格時,可獎勵一顆“五角星”等等。并引導幼兒確定簡單的游戲規則,如是雙人游戲還是多人游戲等。
3.“棋”巧玲瓏
案例7
彩色的棋譜
涵涵第一個涂完顏色,連蹦帶跳地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畫完了。”只見他的色彩是一段一段分布的,但是沒有重點突出“獎勵”和“懲罰”的格子。而綺綺就仔細多了,她先把有數字的小圓圈涂上漂亮的五彩色,遇到有“獎勵”和“懲罰”的格子就空出來,最后再涂色。小文采用的又是另一種涂色方法——選擇性涂色。很顯然,綺綺和小文的方法都是比較可行的。老師建議涵涵以后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涂色,并且告訴他這樣清晰的涂色更便于以后游戲的進行。
分析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就是這樣,無論是藝術感受還是藝術表現,經常對對象不加過多的分析和綜合,而憑借第一印象與直覺反應,直接以清新、強烈、活躍的感覺來做解釋與判斷。”所以幼兒在自制的棋譜上涂色或裝飾時,表現的結果是有的人顏色特別鮮艷多變,有的人顏色單一整齊,這是因為幼兒獲得的審美經驗不同,表現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
導引策略:
(1)大膽涂色與裝飾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涂色,運用各種喜歡的花紋進行裝飾。《指南》中指出“當幼兒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或興奮,或激動,或活潑,或安靜,充分展示出他們自己的生命活力。由于這種藝術表現是內在于兒童生命的,因此,體驗性與表現性是兒童藝術的特點,藝術教育應順應兒童發展的這一特點,通過構建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格的健全與完善。”
(2)關注個體差異
教師要幫助幼兒了解自己,表現自己,不輕易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尊重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讓他們都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并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對藝術活動產生更大的興趣和更強的創作欲望。
4.“棋”樂無窮
案例8
我的棋盤我做主
孩子們的自制游戲棋終于完成了,看著自己設計的游戲棋,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與同伴對弈一番。童童的游戲棋是班里孩子公認最想玩的棋,因為童童的棋排版清晰,棋路完整,“獎勵”和“懲罰”讓人一目了然。于是我讓童童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介紹棋盤的結構、內容、棋路、玩法、規則等,再讓幼兒相互分享交流介紹自己制作的棋譜。最后,孩子們的“學做小學生棋”游戲對弈正式開始。
分析解讀:孩子們通過棋譜排版,創設內容,大膽涂色與裝飾,尋找合適的棋子等各個環節后,終于到達了競賽這一環節,他們既興奮又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在商量好游戲規則后,孩子們紛紛投入游戲中。此時此刻,他們都是游戲的參與者,因為是自制的游戲棋,對他們來說更有親切感,不僅體驗了成功的滿足感,更鍛煉了幼兒動手動腦的探究能力。
導引策略:
有競賽就會有獎勵。當游戲中獲得最終勝利的幼兒,我們以獎勵五角星、小花的形式給予一定的鼓勵,讓幼兒獲得成功的喜悅與滿足。
三、后續思考
1.將自制游戲棋譜與主題結合這一方法繼續延續下去。
將自制游戲棋譜像室內自主性游戲中的益智區、美工區、閱讀區、音樂區等游戲活動一樣,跟隨主題活動的變化而不斷自制游戲棋譜,讓幼兒對棋類游戲的興趣始終保持一定的興趣和挑戰。
2.嘗試分工合作、強弱搭配的模式制作游戲棋譜。
在本次自制棋譜中,每位孩子都是自己創作棋譜的,而一副游戲棋制作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在這次的制作中也出現了在規定的時間內來不及完成制作的情況,還有一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一個人坐著發愁。所以在今后制作棋譜時,有意識地讓幼兒強弱搭配,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一副棋譜。
3.搭建平臺,展示分享
向其他班級的幼兒介紹自制的游戲棋,并熱情地邀請他們一起對弈。也可以在晨間來園時邀請家長一起對弈,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讓棋類游戲伴隨孩子們快樂成長的每一天。
參考文獻:
[1]鄒玲,王玉紅.幼兒園游戲與指導[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2]張馨予.幼兒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