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國“工匠精神”從中世紀行會制到宗教改革,從工匠社會到工業化時代,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德國“工匠精神”內涵豐富,是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良好的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專業精神的有機統一體。德國“工匠精神”孕育于雙元制和雙軌制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培養特色鮮明,對我國職業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德國職業教育 啟示
德國產品質量為什么會聞名于世界呢?這主要歸功于德國的“工匠精神”。這種“工匠精神”具體體現為工人的嚴謹、細致、穩健、耐心、專注和審美創造。這就是工匠具有優秀品質的鮮明寫照與刻畫,也是德國工匠具有優秀的職業精神的重要體現。這種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體現。“工匠精神”是有機統一體,包括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敬業奉獻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第一,德國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主要源于德國傳統的師徒或學徒模式,是德國高等院校、工藝技術研究機構的現代工藝技術研究模式靈魂的重要體現。第二,良好的敬業精神是德國工匠精神在“職業道德”層面的重要體現和基本要求。德國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勤奮敬業、嚴謹認真的工作倫理觀[1]。德國工匠精神在道德層面的重要要求是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精神,主要體現為對優秀的工匠技藝的弘揚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品格的傳承。第三,作為德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工匠精神使得德國工業在幾百年的長期發展進程中打造了獨特德國品牌。
一、德國“工匠精神”的歷史演進
首先,德國手工藝界師徒傳承手藝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職業常態。無論是鞋匠、鐵匠還是石匠,他們制造出的產品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耐用、實用、質量優質,這些特點恰恰體現了工匠的嚴謹、細致、穩健、耐心、專注的工匠精神。
其次,德國宗教改革的社會底蘊萌生了嚴謹的“工匠精神”。路德的宗教改革產生的神圣天職觀把自己的工作都賦予了神圣的使命感和宗教的道德情懷,使工匠們像尊敬和崇尚上帝和神一樣重視自己的工作和產品,從而凝結成嚴謹的“工匠精神”。宗教律令的約束力轉變成的道德精神比任何職業道德都更加嚴格,這種具有宗教色彩的道德精神和發自內心的自律精神,關系到自身靈魂的最終歸宿,于是形成了宗教色彩的工作道德和職業思想,形成了神圣、虔誠、忠于職守、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再次,德國獨特的工匠社會孕育和催生出工匠精神。生活在工匠社會的德國人非常推崇技藝和職業道德。德國工匠社會中的手工業者及工匠注重產品質量,工匠師傅非常注重對學徒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傳授和培養。在作為工匠社會的德國,師傅和學徒等工匠階層對社會的影響力巨大,他們及所有手工業者都具有工匠精神。
最后,德國所有企業都非常崇尚科研、發明和創新。德國在2013年提出了“工業4.0”的興國戰略[2]。德國“工業4.0”戰略目標體現了靈活性、個性化、專業化的工匠精神,德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的工匠精神體現在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和“智能工廠”、“智能生產”之中。德國人嚴謹、務實的精神自然而然地充分融入“工業4.0”、生產工藝。
二、德國“工匠精神”的培養特色
(一)德國工匠精神的培養來自雙元制職業教育
首先,德國產品質量文明于世界應該歸功于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由最早的學徒制到行會學徒制,十八九世紀工業革命工業生產對勞動分工和專項技能的需求對傳統的學徒制的沖擊,催生了學校本位的學校職業教育,工作場所本位的學徒制逐漸被取代,迎來了雙元制職業教育[3]。初級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的職責是幫助中學畢業生提高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繼續職業主要是培訓在職人員和失業者,幫助他們提高行業競爭力或者進行職業改行教育。雙元制管理是德國職業教育重要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雙元制管理德國公辦的職業學校與私人企業共同進行職業教育培訓的模式[4]。德國企業實訓中專業技術導師傳授工匠精神。德國最具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占據了德國整體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德國的這種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承載德國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影響了整個國際社會。其次,德國產品質量享譽全球應該歸因于傳承德國工匠精神的工人[5]。由于德國工人幾乎都受過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不能說他們個個身懷絕技,也可以說他們都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廣博的職業知識,都具有高超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都具有端正的職業態度和崇高的職業精神。換句話說,德國工人具有做事嚴謹、耐心專注、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之“心”,具有手藝本領超人之“技”,具有審美創造之“藝”,就是因為德國工人獨具匠心,才能制造出高品質、做工精良的產品,才能使德國產品質量享譽全球。
(二)德國“工匠精神”的鑄造歸咎于企業的培訓
德國職業教育是雙軌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職業教育培養了高質量技工,他們不僅接受職業理論教育還進入工廠參加實踐,職業教育賦予他們“工匠精神”,所以德國工人整體上具有較高的素質。德國人們非常尊重技師,因為他們的收入報酬和社會地位較高。德國絕大多數初高中畢業生寧愿選擇職業教育而不讀大學[6]。德國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賦予企業進行職業教育培訓的權利,德國職業教育采取校企聯合培養及理論與實踐交替培養的雙軌制教育模式。接受雙軌制教育的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僅學到了技師的第一手應用型知識和經驗,還學到了嚴謹負責和一絲不茍的基本職業精神。這些受到雙軌制教育的職業院校學生最終會成為打造德國產品質量和品牌的后起之秀。
(三)德國職業教育非常強調職業精神的培養
第一,職業理念是工匠精神之表皮,這是德國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德國職業教育強調職業神圣和職業平等,職業能夠磨煉人的技能,任何一個職業都會受到社會的尊重。第二,職業態度就是工匠精神之骨骼,精益求精是德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教育學生在生產實踐中不斷追求極致、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德國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嚴格把握產品的規格和質量。同時,持之以恒是德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將工匠精神貫穿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各個環節,無論材料選擇、產品設計還是工藝流程都一以貫之。第三,重視職業能力。德國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高超的技術技能,經過長期職業訓練,將學生培養成為用技能、技藝和技術武裝的專門人才,培養成為具有超高才能的工匠[7]。endprint
(四)德國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對工匠精神的傳承
德國職業教育是專門針對技能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為社會生產培養了掌握初級技能的勞動者。德國運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將工匠精神的工作技能實踐和工匠精神的學校理論教育相結合,形成現代的學徒制職業教育形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具備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形成高超的專業化、工藝化的技術能力,能夠生產出精密細致的產品。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注重理論上系統地深入學習,更注重工作經歷、職業經驗、實踐經驗、創新能力的獲得。
三、德國工匠精神對我國的啟示
(一)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工匠精神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的秘訣是形成了職業教育市場化及資金來源的多元化。聯邦政府政策、合同制管理和職業教育法的保障,有利于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進行職業教育,校企雙方共負權責。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規避了純粹學校理論教育的缺陷,發揮了企業職業實踐培訓親身感悟工匠精神的主導作用。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沒有形成類似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都有校企合作經歷,但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不夠健全。我國職業院校要切實履行政府的政策、法規,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不僅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還深入企業向專業技工、師傅學習實踐操作的技能,親身感悟工匠精神。
(二)重視頂崗實習鑄造工匠精神
德國雙軌制教育體系培養了高質量的技工,德國技工們先后進行職業理論參加工廠實踐雙層教育。德國政府重視企業和技師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企業技師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在工廠實踐過程中,德國職業院校學生不僅學到了技師的第一手應用型知識和經驗,還學到了嚴謹負責和一絲不茍的基本職業精神。企業培訓采取導師負責制,導師就會將更多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同時還學到導師嚴謹負責的職業態度和一絲不茍的職業精神,使學生頂崗實習中不知不覺地體會到工匠精神,鑄造學生新時期的工匠精神。
(三)深化職業教育培養職業精神
德國職業教育非常強調職業神圣和職業平等,更加重視職業理念、職業態度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理念是工匠精神之技皮,愛崗敬業的精神能夠磨煉人的技能,職業態度是工匠精神之骨骼,要求職業者不斷追求極致、注重細節追求完美。這些都是工匠精神在職業精神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職業院校要深入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教育,不斷磨煉學生的技能,弘揚工匠精神。我國職業院校要端正和強化學生的職業態度,訓練學生在工作中不斷追求極致、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傳承工匠精神。我國職業院校要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走向企業,身臨其境,向技師學習實踐經驗,不斷追求高超的技術技能。
(四)營造文化氛圍傳承工匠精神
德國有史以來就非常崇尚手工業文化和技能文化,推崇掌握精湛技藝的技工及職業。盡管中國和德國國情不同,中國也可以學習德國創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做法。我國鼓勵學生掌握程度很高的專業化、工藝化的技術能力,鼓勵技工追求精密度高、競爭力強的產品質量,鼓勵技工重視工作經歷、職業經驗、實踐經驗、創新能力的獲得。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國家層面的推動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8]。中國職業教育只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支持在華德資企業,引進德國企業,才能促進我國工匠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杜連森.轉向背后:對德日兩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審視及借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
[2]姜漢榮.勢之所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內涵解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
[3][4][5]韓鳳芹,于雯杰.德國“工匠精神”培養及對我國啟示——基于職業教育管理模式的視角[J].地方財政研究,2016(9).
[6]李倫.德國:“工匠精神”是怎樣煉成的[N].寧波日報,2016-6-16(11).
[7]錢宇虹.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6).
[8]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國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J].職業技術教育,2016(30).
基金項目:常州大學高職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新時期“工匠精神”理念下的高技能人才培模式研究》(項目編號CDGZ2016018),主持人:王煥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