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僉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民族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泉?!案粡姟⒚裰?、文明、和諧”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國家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期待與夢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會集體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既契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又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光大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精神、敬業傳統、誠信品德、仁愛美德。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源泉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盵2]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民族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本質上屬于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中重要的思想源泉。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現實目標囊括了我國社會生活結構的基本領域,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層面?!案粡姟⒚裰?、文明、和諧”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國家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期待與夢想。
(一)富民強國的智慧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自中國古代便是重要命題,早在先秦古籍《尚書》中就有關于“裕民”“惠民”的記載。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貧困做斗爭,成就了“文景之治”、“武宣盛世”、“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近代中國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更使無數仁人志士對民族復興進行艱辛的探索。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成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共同愿望。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第一大歷史任務。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越來越富裕,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這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將“富強”,即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實現人民群眾的生活富裕、幸福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價值目標,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二)豐富的民主思想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古代有豐富的民主思想。中國“民主”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諸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樸素的民主理念。近代中國,封建統治的腐朽與帝國主力列強的入侵,使百姓遭受重重壓迫和剝削,民不聊生,“科學與民主”成為無數革命先輩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旗幟。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以后,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民主集中制原則,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懊裰鳌弊鳛樯鐣髁x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之一,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主思想。
(三)優秀文明成果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代文明主要體現在對“仁”和“禮”的追求上。尤其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歷程中,“仁”和“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疇。近代中國,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與西方列強的入侵,傳統的中華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極大沖擊,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的影響仍在持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明成果,是抵御沖擊的直接方式。將“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示黨號召人民群眾繼承中華優秀文明成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發展中華文明凝聚力量。
(四)“和”文化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充滿了古人對和諧社會狀態的憧憬。如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合一”思想,人與人和諧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人與社會和諧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與民同樂”思想。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黨的十八大指出“要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文化已經融入黨的方針政策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將“和諧”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種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立足社會集體層面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它既契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又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自由理念”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民族的自由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表現形式。中華文化傳統中的“自由”偏向于注重內心的自由,注重于通過“修身養性”、“慎獨”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從而實現“不逾矩”的自由。近代中國社會由于特殊的社會性質,其“自由”從民族主義角度出發,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追求,表達社會自由的內涵。不同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自由”的不同表現形式,但“自由”的最本質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是契合的。
(二)“平等思想”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平等,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有關平等思想的著作和言論。但在中國長期的農耕文明影響下,古代的平等思想多為農民階級的平等思想,它集中體現了農民階級政治上反對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壓迫,經濟上反對地主階級的剝削和掠奪。近代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其強調的平等思想針對資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不僅僅指物質財富占有上的平等,更指政治地位和精神境界上的平等,其相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平等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endprint
(三)“公正價值觀”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寶庫中,蘊含著豐富的公正思想,由于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其公正思想更多傾向于平均主義的價值訴求。到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入中國,中國工人階級力爭獲得更多公正的待遇。如今,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豐富,倡導“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黨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落腳點,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它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均貧富,等貴賤”的思想。
(四)“法治精神”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的“法治”思想,從春秋戰國出現以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法治的認識和理解不斷豐富和深入,特別是到了近現代,由于西方法文化的影響和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法治的含義已有了重大的變化。民主法治取代專制法治成為社會的主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可靠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對今天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倡導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向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要求。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大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精神。
自古以來,愛國主義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永恒的追求。中華民族歷來就有一股胸懷家國、心系故土的憂國憂民、為國為家的情懷,無數仁人志士都希望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為國謀福、為民謀利中得以升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列強入侵,戰火紛飛的歲月??箲饡r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全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更是空前高漲。新中國成立初期,無數居住海外的華人返回國內,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這正是愛國精神的最好詮釋?!皭蹏弊鳛樯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對幾千年來的中華傳統愛國主義、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壯舉和社會主義新的社會條件下愛國新要求的高度凝練和集中概括。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業傳統。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一直倡導敬業精神,并在中華民族生存和文化發展進程中長期受到重視,成為當時的社會、文化與道德規范。正是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這種“業精于勤,荒于嬉”的敬業態度,催人奮進,使無數中華兒女勤奮工作、創造價值,使社會得以延續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無數優秀中國共產黨黨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敬業”精神,如“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等。黨的十八大將“敬業”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注重價值觀的實踐性和現實性,更注重價值觀對于普通民眾的價值和意義,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存在的現實群眾基礎。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了中華民族講誠信的優良品德。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古語中就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思想。誠信不僅是治國為政的第一要務,而且是處事待人、治產經商的根本,是各行各業都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應當繼承和充分發揚這一寶貴傳統,以作為今天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規范體系的歷史資源。黨的十八大第一次將誠信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美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友善的民族,中國自古就以愛好和平聞名于世。兩千多年前,古代賢哲們就推崇“仁義禮智信”,倡導平和友善的社會氛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海納百川、博大精深、平和友好的特點對全世界的人們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現代社會的“友善”不同于古代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友善,其成為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之一,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準則。黨的十八大把“友善”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疇,也是通過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友善共處的關系,形成齊心向上、奮發有力的社會合力。
參考文獻: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5.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