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白小剛
摘 要 通過比較服裝結構教學中傳統型教學與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際差別,分析了二者在教學目的、學時安排、角色比較等方面的區別,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較好、教學中存在諸多優點的觀點,同時也對任務式教學需做到的教學準備和教學中應把握的原則提出了觀點。
關鍵詞 傳統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模式 服裝結構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41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在高等院校服裝專業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共贏目的是從事服裝結構設計教師教學改革中研究的重要問題。
1 服裝結構教學中現行問題研究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知識系列性較強,有較完備的理論知識內容,教學中旨在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結構設計的理論,習慣性教學常以理論教學為主來完成課堂授課;但結構設計課程中的知識點內容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常需要實踐補充來加深理解知識點,另外理論知識最終是運用于具體實務中,使服裝結構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從事服裝結構課教學長久以來的研究方向和目標。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諸多服裝專業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能將服裝結構置之于服裝系列教學的大課程中,不單純地將其視為一門課,而是作為一個教學分支來展開教學,對服裝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將是一項深化工程,而在服裝結構設計的理論課程中如何恰到好處地貫穿相關課程專業知識,也是服裝結構設計課教學模式探討的一項重要內容。
2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法[1]
結合教學的實踐總結,筆者認為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應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其一,進行項目式教學。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為未來進入社會的服裝生產服務,因此不可避免地與服裝訂單及目的性生產相關聯,因此在服裝教學的實踐中可以結合訂單的實際要求進行項目式教學培養,增加實踐環節。其二,開展實驗教學環節。實驗教學可使大部分同學對所學到的結構知識進行運用和發揮,制板能力大大增強,同時,簡單的裁剪、縫紉操作為以后的制作工藝做好了準備,減少了易出錯的環節發生。其三,強化制圖訓練體系。服裝結構設計的實現需用結構制圖體現,因此制圖水平的高低是制圖優劣的體現,也是結構設計能力的體現,一張好的結構圖不僅要求結構合理,還要制圖清晰干凈、準確表達結構意圖,因此制圖本領的培養尤其重要,這就需要有強化制圖訓練體系的約束,以達到制圖本領提高的教學目的,而在實踐中強化制圖本領,也是提高制圖綜合能力的一種方法。其四,適時地導入立體構成環節。通過立體構成教學環節的加入,實現了平面結構與立體構成的結合,提高綜合制板的能力,學生在教學中學習了方法,為高級制板水平的培養奠定基礎。
3 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嘗試任務型教學的意義
結合上面分析不難看出,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要改革可以從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變,因此筆者認為任務型教學應是服裝結構教學改革的好方法。
傳統型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以講授為主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由于這種模式被認為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收,因而教學效果欠佳,存在著較大的弊端。因此探索更為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是教學中研究的重要問題,為達到服裝專業學生更為有效的學習效果,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性實踐應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任務型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設定任務而進行的教學。[2]這興起于 20 世紀80年代,它是一種強調“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起初應用于世界語言教育界,現在為越來越多的學科所采用,服裝結構設計本身是一門理論內容較充實的專業課程,如果能在服裝專業課程中采用任務式教學,勢必提高教學效果,為了對二者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和分析,我們嘗試在課程中開展任務式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實踐,并進行歸納總結,為服裝結構的教學改革提供交流。
4 傳統型教學與任務型教學區別分析
4.1 教學目的比較分析
傳統型教學方式的教學目的一般比較直接,即通常是促進學習的目的,即通過學生學習使學生學會某結構圖的制板,而任務式教學的目的一般具有兩重性,一種是任務本身所包含的知識點的學習與掌握,二是任務本身所牽涉的相關知識點的學習與掌握。如在裙裝基本結構的學習后,給學生設定任務“分割加褶裥綜合裙”結構設計及假縫制作。那么學生在了解、掌握和鞏固了裙裝結構中分割變化和褶裥變化的基本結構變化方法后,進一步地設計、運用和創新,這其中所包含的教學目的不僅有裙裝結構變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還包括了知識點的拓寬和不可預期的知識點的學習與掌握。也就是說,傳統型教學的目的是封閉的,而任務式教學的教學目的是開放的。
4.2 學時安排比較分析
傳統型教學的學時分配與任務型教學的學時分配略有區別。主要區別在于:傳統型教學的學時由兩部分組成:基本知識點、經典款式制板方法的學習。任務式教學的學時由三部分組成:基本知識點、常用經典款式制板方法的學習、指定任務的款式設計及結構制板實踐。在總體學時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了變化不大的款式制板方法課堂傳授學習,增加了指定任務的結構制板實踐過程,雖然課程的難度增大了,但在實踐中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自由性和趣味性,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寬。
4.3 角色對比分析
傳統模式下教學的角色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被動的個體,而在任務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以及學生在任務履行中的角色并不十分明確,即教師可以是任務的指導者或監控者,但也可能是任務的共同參與者,共同促進任務順利有效地進行。
4.4 教學效果比較分析
(1)基本知識的掌握上,傳統式教學方法基本結構掌握的比較全面,但記憶不夠深刻。任務式教學方法下對重要知識點掌握更為牢固,并且通過實踐操作,記憶深刻。endprint
(2)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只有對制圖的感官印象和制圖的模擬操作,沒有動手制作的實踐經驗,而任務式教學更增加了動手制作環節,提高了動手能力,這對服裝專業學生非常有益。
(3)傳統的教學方法屬封閉性思維,學生僅局限于學會的目的下,思維受到局限;而任務式教學中學生處在開放性思維中,創新性的想法和表現欲的目的趨使,學生更易實現較高的創作效果。
(4)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學的內容固定,因而所掌握的知識受到局限;任務式教學模式下知識的學習也是開放的,學生還可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增加專業學習興趣。
5 任務型教學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的優點與難度分析
5.1 任務型教學的優勢分析
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傳統型教學模式比較具有以下優點: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任務型活動的內容覆蓋面擴大,增大了信息量,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在進行任務式的活動中可增強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幫助學生多方面發展;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式引導,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全面參與,有助于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在教學中可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知識需求,區別輔導,利于專長開發;提高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促使其獨立應對困難并合理解決。
5.2 任務式教學的難度分析
任務式教學是教學的良方也是教育的挑戰,因而也不是百試百靈的秘方,要真正發揮出任務型教學的優勢,就要做好教學的基礎準備:任務式教學中知識的學習是開放的,教師需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專業素質、過硬的專業本領,以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還應具有積極探索新知識的心理,遇到問題擁有積極面對、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干勁。任務式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和督導作用也尤為關鍵,為了避免任務環節流于一般,需要教師的高度責任心。任務式教學中教師對環節的把控也很重要,如在任務式教學的成果檢驗環節,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交流環節,使學生一則能認識到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再出差錯;二則更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育改革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用心教學,才可結出教育之果。
6 任務式教學應把握的原則
6.1 教學任務設計合情合理原則
教師對任務內容設計應做到合情合理。這一原則應把握以下幾點,首先,任務應具有可操作性,即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適合于教學的課堂環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過程的設計避免過于復雜,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易于執行,對于復雜任務的履行過程或操作模式可以進行必要的講解;其次,任務的安排要具有實用性,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應本著服務教學的原則,不要為了設計任務而設定任務,任務內容應與教學內容相銜接,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同時,教師在任務教學的執行過程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條件,創造機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6.2 教學任務內容豐富多彩原則
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就在于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任務中,進而達到“做中學”、“玩中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任務內容選擇上應盡量保持任務安排的豐富多彩,使任務完成過程既有趣味,又能誘發創作激情,同時要減少機械、反復、繁瑣環節,避免浪費時間,失去任務預期效果。
6.3 涉及知識承上啟下原則
任務式教學應該是對已經學過知識內容的實踐檢驗和對將學及自學內容的探索展望,因此應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除順利完成本知識點教學外應具有拓寬知識面,引發進一步思考的作用,即教與學的過程應始于此,并不止于此,通過一系列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明白了所學知識點的操作過程,同時還要引發對未來將要獲得知識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持續性知識學習的熱情和探索,以便為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做好鋪墊。任務式教學的理想效果應使學生在完成當下任務的同時,走上尋找開啟未來知識寶庫鑰匙的探求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改革[J].科教導刊,2015(3).
[2] 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劉瑞璞.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應用.女裝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4] 劉瑞璞.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技術.男裝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