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巖
摘 要 隨著社會文化建設的推進,志愿服務活動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同樣地,在藝術院校,志愿服務活動在思想教育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藝術院校的志愿服務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主要分析藝術院校志愿服務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剖析阻礙其發展的因素。
關鍵詞 志愿服務 藝術院校 現狀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從1993年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中國志愿者行動以來,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在全國各大高校蓬勃發展,參與人數不斷增多、獲得內容日益豐富,逐步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志愿者服務在藝術院校飛速發展,藝術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也在不斷地發展,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藝術院校異于其他普通院校,隨著藝術生的心理變化,志愿者服務變化多樣,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1藝術院校中志愿者服務的現狀
由于藝術院校與普通高校在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上的不同,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則以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為出發點,立足于藝術院校的學科特點和培養目標,大膽地探索具有針對性的工作服方法,創造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及活動,因此藝術院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有著與其他高校不一樣的特征,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1志愿服務活動專業性和層次稍低
隨著藝術院校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壯大,出現了服務對象狹隘模糊的狀況,普遍存在著志愿服務活動缺少長期的發展規劃,很多情況下是按照上級文件的傳達走一步算一步,這就造成了很多青年志愿者們把志愿服務活動當做是臨時性、突擊性的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勉強應付。從調查結果反饋來看,各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同小異,目前,藝術院校的志愿者隊伍服務的對象過于局限,多數是社區的孤寡老年人、貧困群體、少年兒童、社會殘疾人士等。活動的本身沒有與藝術院校的專業密切結合起來形成特色優勢項目,從而使得學生的專業特長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另外,在活動開展的形式上層次不高,如給予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以衣物等等。這些都導致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層次性較低,并對藝術類院校志愿服務取得良好成效都帶來一定的影響。
1.2志愿服務活動個人的自覺性程度不高
調查發現,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多數是由學校團委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志愿者自身還沒有形成自發自覺的行動模式。在活動中,一般都是學生會的學生干部承擔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很多志愿者都表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學校的要求,甚至有些同學都是為了評優而參加的。同時,藝術院校也存在為完成上級任務而開展志愿活動的情況,從上至下,使得志愿服務的目的性、功利性占了上風。這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志愿者應體現的志愿服務主體意識。剛進校的大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再加上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新鮮感,在初期都是全身心積極的投身到志愿活動中的。但隨著活動次數的增加,活動開展的創新性不夠高,導致志愿者的新鮮感慢慢淡化,逐漸表現出懶散、浮躁的心理。
1.3志愿服務活動的經費缺少,后勤保障不足
據了解,藝術院校的志愿者團隊負責人介紹,大學生志愿服務經費較少,一般由學校撥款支持,僅用于志愿者招募、活動宣傳等項目支出;而如車費、餐費、志愿者保險等費用,一般都由志愿者學生自己承擔。由于藝術院校學生追求鮮明的藝術個性特色,與普通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性格上的個性之處,已經對藝術院校的志愿服務的發展起到了負面作用。使得這種志愿者基本費用的做法,有損于志愿者個人權利,不利于志愿服務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志愿服務的經費短缺,不能給志愿者提供較高的后勤保障。
1.4志愿服務活動宣傳力度不到位
由于藝術院校對志愿服務不夠重視,所以平時的宣傳活動也不夠到位。宣傳的方式過于單一,藝術院校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渠道主要以宣傳板海報為主。除此之外,藝術院校的學生更多是靠網絡來獲取信息的,如微博、QQ、微信等。宣傳的范圍也不廣,藝術院校宣傳志愿服務只要集中在學校范圍內,面向的只是校內師生,這樣不利于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從而無法召集更多除此學院外的人來共同參與到志愿者服務活動中來。
2影響藝術院校志愿服務發展的因素
2.1對志愿服務的認知上存在偏差
隨著藝術院校內志愿者隊伍的壯大,志愿者隊伍不斷增大,志愿精神也不斷增強。志愿服務精神,是一種基于道德和良知的不圖回報的精神,一種自覺自愿奉獻社會的精神。在藝術院校,對志愿服務的誤讀也非常嚴重。學校沒有把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上議事日程,認為這只是學校團委的一項專門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這是阻礙藝術院校志愿服務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2.2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在西方國家的志愿者組具有獨立的機構和地位,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但是,在我國高校中,尤其是藝術院校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多數是有學校的團委組織,或學生會組織,自上而下地實行,以校學生為主體,高年級學生擔任負責人、低年級學生成為中堅力量。此外,大部分志愿者團隊每年更換負責人,流動性大,志愿者也不固定。志愿服務團隊積極性不高,態度不夠端正,存在熱情度不高及服務不到位等情況。藝術院校的志愿組織沒有系統的管理機制。這樣使得志愿服務的獨立性、自主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健康發展。
2.3志愿服務的激勵體系不夠健全
當前,大多數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方式主要是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但是激勵機制較不完善,主要體現對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缺少宣傳教育與政策性的有效引導、對于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的表現情況缺少相應的懲罰與獎勵制度。當然這種情況在藝術院校也同樣存在,學校應該加強對志愿者的考核獎勵制度,樹立一批先進的典型人物。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都不到位,這樣會使得志愿者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得不到滿足,直接導致大家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志愿服務開展的質量與效果。此外更是不利于志愿服務行動的開展。
3提升藝術院校志愿服務的策略與建議
3.1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培養志愿服務精神
對于藝術院校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深度了解這一問題,就藝術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相應的宣傳重點,并且加強輿論宣傳和典型表彰。如可以通過高校新聞中心、網站、微信、宣傳海報等媒介,全面地宣傳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同時,還要幫助藝術生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的觀念,即志愿者不僅是服務者,同時也是受益者。藝術院校可以通過“體驗”教育來培養志愿者的精神,將道德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中,讓學生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快樂與幸福,從而為志愿服務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3.2加大商業贊助力度,建立志愿服務基金項目,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經費
隨著藝術院校志愿服務活動的不斷深入,單單從某一方面獲取活動經費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學校志愿服務機構可以與企業或社會機構建立長期合作,為志愿者給予充足的志愿服務經費支持與后勤保障,讓志愿服務的成果現實化,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擴大志愿服務的影響力。另外,藝術院校可結合自身情況,建立志愿服務項目審核制度,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讓組織志愿者團隊上報志愿服務項目,對申報的志愿服務項目進行審核。
3.3加強志愿組織管理體系建設,進行志愿服務培訓交流活動
從管理角度出發,藝術院校要加強管理的體系建設,只有規范合法的管理才能引導志愿組織有序發展。藝術院校在培訓交流以及進行服務活動這一方面,應該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依據不同年級,不同服務意向和專業特點來組建團隊,并實行有特色的、針對性強的培訓交流活動。專業的培訓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同時也為被服務對象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了藝術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向專業化發展。讓藝術生擁有更好的責任心和服務態度。
4結語
志愿服務活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途徑,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讓每一位學生能夠結合專業技能參與其中,培養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現階段,藝術院校志愿服務發展還不夠成熟、不夠穩定,在管理、組織、體制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志愿服務活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