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亮魁+劉金科
[摘 要]隨著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誘導學生過度消費,很多大學生陷入“高利貸”的泥潭無法自拔,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給廣大學生和家長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和痛苦,嚴重影響了校園的安全與穩定。本文探索了針對不良網絡貸款的家校互動策略、摸底排查方法、風險警示教育和育人方法啟示。
[關鍵詞]高校;不良網絡;案例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4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2-0-02
近幾年,隨著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造成不良影響。目前,涉及大學生網絡借貸的P2P平臺主要有愛學貸、名校貸、學貸網等,分期購物平臺主要有趣分期、優分期等。為加強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控,高校要教育和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高校的學生工作部門、輔導員、班主任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1 案例背景
一日上午,某學工辦主任A接到學生小張家屬的緊急電話,說孩子涉嫌大額不良網絡貸款,情緒十分不穩定,表達了要跳樓或跳江的想法。學工辦主任A當場聯系上學生,并立即打電話向黨委副書記B和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C匯報,兩位領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并要求學工辦主任A做好家長的接待工作和事情前因后果的調查工作。經了解,該生在20多個網絡平臺貸款本息合計近50萬元,因孩子面對巨大的還款壓力,有了輕生的念頭,家長主動到校求助。
2 案例分析
2.1 對事件性質進行界定
這是一起典型的P2P網絡借款,意即“個人對個人”,網絡信貸典型的模式為:網絡信貸公司提供平臺,資金借出人獲取利息收益;資金借入人到期償還本金,網絡信貸公司收取中介服務費。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詐騙手段花樣翻新、日漸猖獗,大學生參與非法手機分期購、大學生無抵押貸款等被詐騙的案件也與日俱增,很多大學生身陷其中,給廣大同學和家長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和痛苦。
2.2 綜合分析不良貸款情況
(1)這起不良貸款最初浮出水面,是因為貸款公司致電父母催款。目前,校園普遍存在學生因深陷網絡借貸,無法還清高額利息,導致家長、老師和同學老收到催款惡意短信和騷擾電話,甚至還遭到部分貸款公司的威脅與恫嚇,嚴重影響到師生的學習與工作。
(2)不良貸款讓學生和家長陷入苦海。小張在20多個網絡平臺貸款本息合計近50萬元。沉重的債務,讓小張陷入“拆東墻補西墻”的連環債務之中,如父母無法兜底幫忙償還,極有可能釀成其他苦果。
(3)不良貸款已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小張因為整天被人催款,十分煩惱,每天處于失眠狀態,當無助的時候,他向自己的親人表達了輕生的想法,多次要求其姐姐把父母照顧好,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必須高度重視。
(4)不良貸款會影響校園的安全穩定。學生小張的消極狀態,常常表現在寢室的人際交往和課堂秩序上,不愿意與人多講話,偶爾說莫名其妙的話,脾氣比較大,甚至有沖動行為。在課堂上常三心二意,會影響老師的授課和學生的聽課,一旦爆發,會引起同學之間或師生之間的矛盾。
3 案例處理
3.1 家校共同協商處理辦法
雖然家長自述已經開始還款,但后續還是面臨巨大的還款壓力,學院、學生、家長三方通過磋商,達成共識:在家長知情并簽字的情況下,學院同意小張休學1年;學生在休學期間,如繼續有非法借貸行為、有刑事犯罪、有違規違紀和有非法傳銷等行為,學院將取消其復學資格;家長作為監護人,要對學生休學期間的所有行為和日常安全負責,所有違法行為和安全事故一律與學校無關;學生在休學期滿后,向學校提出書面復學申請,辦理復學手續,否則取消其復學資格。
3.2 開展不良貸款的風險警示教育
(1)發動全體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專題學習系列文件。所有學生重點學習教育部辦公廳、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不良網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精神,讓學生工作系統全體人員熟悉情況。
(2)就防范校園不良借貸工作召開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學校要安排班主任帶領學生學習系列文件精神,深刻了解并揭露非法借貸的危害,強化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與能力,營造自覺抵制非法借貸的氛圍。
(3)舉辦校園不良借貸風險防范的專題講座。學校要組織全體學生參加專題講座學習,落實“金融知識進班級”,另辟蹊徑,讓部分參加網絡貸款的學生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在輕松的氣氛中引導學生樹立文明、理性和科學的消費觀,發揮朋輩引導的特殊育人效果。
3.3 開展不良貸款的摸底排查
(1)通過調查問卷進行摸底排查。學校要對學生的不良借貸情況進行摸排、匯總、分析和研判,通過填寫問卷,開展學生自查、組織排查,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校園不良借貸的具體情況,并對結果簽名確認,作為學校開展不良網絡貸款排查工作的重要證據。
(2)對不良借貸主動介入并處置。高校如發現不良貸款,及時匯總調查情況,聯系家長到校協助妥善處置。對于已經影響到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由輔導員全程陪同,時刻保持關注,提供心理輔導和法律援助,避免出現極端狀況。
(3)組織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密切關注學生的異常消費行為。學校通過采取這些措施確保及時發現和制止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深入分析評估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潛在的風險。對已經發現的異常行為,學校和家長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引導工作。
3.4 出臺拒絕網貸的相應舉措endprint
(1)加強對貧困生的教育和拒絕網貸的引導。部分貸款的學生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無法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或提升生活質量,高校在認定貧困生的過程中,要將參與網絡貸款作為一票否決的限制條件,讓貧困生自我約束,時刻警示自己不通過網絡貸款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
(2)舉全校之力凈化校園及周邊環境。由校辦牽頭,讓安全保衛處切實治理網貸平臺(公司)等無關人員進入校園隨意張貼廣告的行為;讓后勤管理處對已經在校內張貼的網貸廣告進行集中清理;讓學生工作處、團委等通過海報、網絡、展板等形式做好有關宣傳工作。
(3)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高校通過開設形勢與政策課、法律基礎課、計算機課以及金融學課等相關課程,普及金融、法律和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學生網絡借貸風險防范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好個人身份信息。
(4)專題教育常態化。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平臺、宣傳欄等多種渠道向學生宣傳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典型案例,以豐富的教育形式向學生講清、講透校園網絡不良借貸的風險和危害。
4 案例啟示
4.1 設法警示學生徹底看清網貸危害
面對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沖擊,一些精神“缺鈣”的大學生陷入了“連環貸”的困境之中。網絡貸款的危害卻不容小覷。高校要通過講座、開班會等方式讓學生徹底看清網貸危害,避免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4.2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校在調研學生的借貸行為時,要注意區分正常信貸(如助學貸款、合理的信用消費等)和不良貸款、高利貸的區別;對出現的問題苗頭,要及時查明真相,幫助學生增強對有害網絡借貸業務甄別、抵制能力。
4.3 引導學生要合理消費
大學生往往都是無產階級,無還款能力,超前消費導致的后果是一貸接一貸,最后走上非法借貸。高校要引導學生養成合理的消費習慣,積極陽光地面對生活,腳踏實地奮斗 。
4.4 引導學生學會感恩
高校要明確告訴學生,通過非法渠道貸款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不負責任、不計后果、不懂感恩的行為,會讓父母陷入絕望和經濟困境。同時,高校要引導他們領悟恩澤,如國家的培養、大自然的給予、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和他人的服務,引導他們要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
主要參考文獻
[1]候賽,天涯.警惕校園貸案背后的風險[J].檢察風云,2016(9).
[2]陳小林,劉麗明.基于P2P平臺的大學生網貸現狀與防范研究[J].現代交際,2017(12).
[3]冉隆平,李魁華,王國棟.大學生網絡借貸的風險與對策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2).
[4]劉秉瑜.如何防范“校園毒貸款”中的金融陷阱[J].現代經濟信息,2016(24).
[5]謝紅燕.當代大學生消費觀教育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