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兵
【摘 要】 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隨著企業各種關系的變化,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方法、內容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在當前的形勢下,要真正做好維權工作,必須健全兩項機制、協調三個關系、實現三個轉變,創新工作,履行職能。
【關鍵詞】 新形勢 做好 維權
工會,作為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不同于執政黨組織,也不同于國家政權機關,它屬于社會“自組織”,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自身力量”,也是工人階級作為階級的一種組織力量,是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這是法律對工會職能做出的明確規定,是廣大職工群眾對工會組織的殷切期望。須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會如若不能有效地發揮好“維權”功能,不能切實地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那末,不僅工會有可能失去廣大的職工,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礎,而且會影響到黨和國家與工人階級的關系,影響到黨的階級基礎、國家的階級性質。在建設小康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隨著企業各種關系的變化,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方法、內容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在當前的形勢下,要真正做好維權工作,必須健全兩項機制、協調三個關系、實現三個轉變,創新工作,履行職能。
一、工會維權工作的困難局面
工會維權難,表現之一是工會維權機制形式化傾向嚴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集體合同、職代會是工會維權的重要機制,但當前這兩個機制流于形式的東西太多。
1、集體合同內容缺乏千篇一律,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對法律法規簡單重復甚或抄襲。從法律層面上說,集體合同的法律層次和法律效力顯然低于法律法規,服從于法律法規。對任何人或任何群體來說,只能執行法律,不能就法律討價還價。簽訂集體合同的前題是集體談判,如果集體合同的內容僅是對法律法規的重復或抄襲,這樣的談判還有什么可談的。誰有資格對法律法規的條文進行談判呢?簽訂這樣的集體合同又有多少實質意義?
2.集體合同確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等為法律規定的最低標準,沒有隨企業經營效益好壞而變化。法律法規對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等職工權益的規定是最低規定,是所有中國境內的單位和個人都應遵守的。集體合同本應依據法律法規,結合本單位實際,有所變化。特別是效益較好的單位,集體合同對這些維護職工權益的標準應有所提高。但真正達到這一層次的集體合同很是少見。某外商投資企業集體協商談判中,工會方根據企業效益要求本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應高于市最低工資標準,但外商堅持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就是本市最低工資標準,不能提高。談判陷入僵局達一年之久,集體合同也因此一度無法簽訂。
3、集體合同職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缺失。以職工勞動報酬和領導收入為例,這是職工最為關心的兩個利益問題,是中國處于經濟欠發達時期涉及職工最根本的利益問題。但是大量的集體合同對此或是抽象表述,缺乏操作性,缺乏實質意義,或是內容缺失;職代會也不審議、不討論這樣的議題。職工收入分配機制、職工收入增長機制、領導收入比例都沒有在集體合同和職代會中體現。很多企業包括國有企業職工收入與領導收入嚴重兩極分化,職工收入連續多年沒有增長,或是以極低比例增長,但領導收入卻很高,且年年遞增。
二、積極做好職工維權工作
1、健全兩個機制。一要健全、完善職工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認真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更好地維護職工的政治權利。職代會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加強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制度,同時也是我們維護職工民主權利的基本途徑,是職工行使民主權利、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是工會組織長期堅守的一塊維權陣地。二要健全和完善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進一步協調好勞動關系。集體合同覆蓋了絕大多數職工,包含了職工的勞動權益、勞動報酬、勞動安全和保險福利等基本內容,是企業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工會維權的重要依據。
2、協調好三個關系。一要協調好工會與企業的關系。在企業真正維護職工權益必須依靠行政方面的積極支持與參與,尤其是要與企業領導者協調好關系。二要協調好職工與企業的關系。一方面,對職工利益合法要求,通過正常渠道廣泛呼吁,造成聲勢,讓企業領導了解群眾疾苦,多為職工辦實事;另一方面,要把通過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調動起來的勞動熱情、積極性和干勁引導到企業改革發展上來,從而實現在維護企業利益的同時維護職工的經濟利益。三要協調好工會與職工的關系。工會和職工是一家人,但也需要協調。應敢于向有關方面反映職工的利益訴求。工會最能吸引職工的一面,不是文娛演出、體育比賽,而是當職工遭侵權、有要求時工會能為他們撐腰、代言讓,職工感受到“家”的溫暖。
3、實現三個轉變。一要以維權工作統攬工會業務,努力實現工會組織由“活動型”向“維護型”轉變。工作中,工會組織要從維權角度來謀劃安排工會工作,通過生動活潑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來體現出工會在維權中的作用。二要注意變被動為主動,實現維權工作由客體維護到主體維護的轉變。工會組織要開展好教育工作,加強對規章制度的宣傳,使職工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教育職工要敢于和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增強維權工作的主動性,確保維權效果。三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現維權工作由“工作型”向“情感型”轉變。各級工會干部要樹立職工權益無小事的觀念,注意傾聽來自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敢于和善于抓住同職工利益最密切的聘用、分配、勞保、福利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要想職工之所想,做到職工想不到的工會要替他們想到,職工不能辦到的工會要盡力幫助他們辦到,職工能辦到的工會要幫助他們辦得更好。
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正是工會大可作為的時期。我們的工會理應通過大膽的實踐與探索,充分發揮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切實發揮好“維權”功能,使維權工作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以此回應時代的呼喚。
【參考文獻】
[1] 陳筱燕,淺談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企業工會工作[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 2015 (20) :2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