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焯江
[摘 要]隨著學科內容的增多及學習難度的增大,不少剛升入初中的新生對初中階段的學習感到無所適從,導致學習興趣減退,成績開始下降。這既有社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因素,跟小學和初中教學的差異也有關系。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了解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七年級語文考查能力要求等差異,教授七年級語文課程時注意與六年級教授方式方法的不同,兼顧學生的基礎,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語文教學;集中化辦學;中小學;銜接;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8001502
2011年秋季學期,我帶了七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其中有一女學生,開學初甚是積極活躍,剛上得頭幾篇課文,她就拿了語文課本來問我:“老師,第一篇詩歌我已背得,需要檢查嗎?接下來的幾篇課文還需要背嗎?”我略有些驚異:在這幾篇課文的授課過程中,我都沒提到背誦的要求,她怎么就背下來了呢?因為除了第一篇是現代詩之外,其他幾篇課文都是現代文,是不需要整篇背誦的,但當時又不好拂了她的熱情,只好說:“你能這么快就背得,很好,但老師現在有些忙,過后再找你來向我匯報這戰果好嗎?”過后,班級管理事務一多,我也就忘了要找那位女生來檢查課文背誦的情況這一回事了,她也不再主動來找我說要檢查背誦情況了。印象中那位女生的語文成績中等左右。現在回想這一回事,頗多自責,可能當時我抽出幾分鐘時間,聽她對第一首現代詩的背誦,而不是草率應付她,她的學習熱情可能就大不一樣,真是可惜!
上述女學生的例子,并不是個案。許多學生升到初中后,在一段時間內,隨著學科內容的增多及學科難度的增大,學習方法不對頭,良好習慣沒有養成,對初中階段的學習感到無所適從,學習興趣減退,導致包括語文科在內,成績開始下降。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我認為,導致學生興趣減退、成績下降等現象產生的緣由,既有社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因素,跟小學和初中教學的差異也有聯系。社會因素層面的問題我們教師無力也無法解決,只有屬于學校層面的東西或內容,我們教師才有可能去操控及改變。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集中化辦學背景下,了解小學和初中教與學的差異,并相應地做好小升初相應學科的銜接工作,成了我校部分教師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
一、了解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七年級語文考查能力要求等差異
(一)能力要求的差異
六年級上下冊涉及的讀寫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讀課文時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繼續學習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1)掌握所要識記的生字的音、形及義。
(2)掌握朗讀方法,注意語氣的停頓,為培養語感打下基礎。
(3)了解寫作的基本技巧,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提高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對文本理解的深度,體會作者情感。
(4)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邊讀邊記,敢于質疑發言的良好習慣。
2.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二)朗讀習慣的差異
六年級的學生,為了讀得整齊,總是喜歡齊讀,喜歡帶著唱腔來朗讀,因此,每一句的音似乎總是拖長半個節拍。這樣“唱著讀”的辦法,能使他們更容易背誦整篇課文或詩歌。
而七年級的朗讀訓練,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或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課文當中,讀出情感,讀出意蘊,要求學生少些唱讀。
二、授課銜接解決辦法
結合考查側重點及上述能力要求的不同之處,教師在教授七年級語文課程時應注意與六年級教授方式方法的不同,做好小升初的教學銜接工作,兼顧學生的基礎,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及良好習慣的養成。
六年級的授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就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識記、理解及背誦。因此,六年級語文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會作較詳細的講解分析。讀背方面,需要學生以教材課文為主,加強字詞句等知識點的識記訓練。
七年級相對六年級來講,教師的分析較少,但要精,在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情感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在讀寫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語感,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及性格刻畫、突出情節、彰顯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學會品讀,掌握方法,生成能力。
我在教授七年級語文上冊《秋天的懷念》一課時,用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環節上,大概也就12分鐘左右的時間,其中包括學生默讀課文,也有教師從文題題眼“懷念”入手,對課文內容的點撥。剩下的大部分時間,我安排了兩個環節。首先是朗讀訓練指導,這環節用去8至10分鐘。我讓學生默讀搜索,找出“母愛讓人感動”的語句或文段,先讓兩名學生試讀,找出其優點與缺點,再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怎樣抓重音及語調才是恰當的。如指導品讀“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起初,學生有的說是“整宿整宿”該讀重音,有的說是“常常”一詞該讀重音,答案并不統一。在我引導學生思考“母親去世后,我對自己以往的任性及自暴自棄的舉動該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后,學生們紛紛說出“自責、悔恨和懊惱”這樣的意思。把握住了這些情感,學生們自然也就明白重音其實應落在“一直”一詞上。再通過兩三回的朗讀練習,學生自然就掌握了方法。其次是細節品讀,用時12至15分鐘。這一環節,我先以提出問題來預設情境:“文中多次提到‘看花一事,這與文章的主題有何聯系?”學生自主思考后,再組成四人小組。經過討論交流后,有些小組回答出了“是母親希望身體殘疾的‘我,能像花一樣活得有意義,活得精彩”這樣的內容。有了這樣的理解基礎,再加上我的點撥完善,本課的難點突破就水到渠成了。這節課的課后反思我是這樣寫的:“這節課‘語文味十足,學生們的表現和能力真應了那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相信我們的學生!”
回顧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課堂上的灌輸成分少了,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品讀分析,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們在合作交流中達成共識。經教師明確后,學生原先模糊的想法生成為清晰的感性思維,備課時“預約課堂的精彩”也出現了。相信,多些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能力,今后的授課會越來越輕松,班級的學習成績也就有了保證。
當然,教育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它牽涉到方方面面內容。小升初的語文教學銜接工作,還有待我們去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研究,逐步完善,這過程肯定有曲折,有艱辛,但我愿在教學理念、專業素養和教學組織能力提高的追求之路上付出汗水,來期待教學的人生碩果累累!
[ 參 考 文 獻 ]
[1]黃厚江.預約課堂的精彩——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中學語文教學智慧[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2]王偉娟.靜水流深——語文教育知行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