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煥
[摘要]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針對我國貧困人口的脫貧而提出的戰略思想。從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是共同富裕,精準扶貧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精準扶貧是實現共同富裕之路上的有力舉措三個方面來論述精準扶貧與共同富裕的關系。以期理清二者之間的關系,對現實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精準扶貧;共同富裕;舉措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其立足于中國社會貧困人口的根本現實,根據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致力于實現全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實現社會主義全民小康的奮斗目標,在新世紀的新階段,打響了扶貧攻堅的戰斗。
一、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是共同富裕
精準扶貧的思想絕不是腦海中憑空一閃的靈感,它立足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核心“共同富裕”根本原則,扎根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力圖把中國建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強民富的國家。
共同富裕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①這是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全面闡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人民的共同富裕。也突破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②的論斷,強調社會主義不應該被貧困困擾,貧窮也不應該長期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常態。相反地,社會主義的發展是要擺脫貧窮,社會主義的進步是要解決貧窮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社會前進的不良問題。社會主義絕不是也絕不應該把謀求“貧窮”與“落后”作為發展的目標,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相違背的,也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不協調,更與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相左。
從這個意義上講,首先,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是生產力的相對高級程度的發展,這是奠定社會主義物質財富的條件和基礎。其次,共同富裕實現的途徑要在消滅剝削的基礎上,消除兩極分化的現象。由于歷來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南北、東西差距較大,這就導致社會發展中的兩極分化是一個必然要面對和克服的困難。鄧小平針對這個問題強調“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③以此來帶動“先富幫后富”。由此可知,要想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共同富裕,勢必要消除貧困;要想消除貧困,達到最終的共同富裕,必然要有過硬的政策措施的指導。共同富裕根本原則就是精準扶貧的理論源流,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反貧困理論。
二、精準扶貧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習近平曾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④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根本標準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消除貧窮這個痼疾,是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因為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不僅決定著共同富裕的實現,而且脫貧的程度決定著共同富裕的水平。同時,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當前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區之間發展差異也較大,貧困人口的數量也占相當的比例。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脫貧人口的脫貧指標也有了相應的增幅。這也表明我國當前扶貧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所謂“精準扶貧”,就是實施對扶貧對象的針對性、措施性幫扶計劃,有效扶助貧困人口或家庭消除導致自己貧困的因素,實現自我的發展,從而擺脫貧窮的困擾。為了讓扶貧工作能落到實處,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體的現狀,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期間明確提出了六個精準的要求,即“扶持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意即在扶貧工作中“能夠避免大水漫灌,實現對癥下藥,有效地促進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⑤這六個精準的要求,從幫扶誰,怎么幫的出發點出發,努力實現扶貧工作的精準與良效,致力于從根上鏟除弊病,爭取藥到病除。
精準扶貧,顯然,講究的是“精準”二字,它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也提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關鍵節點,進行對癥下藥。簡單地說,精準扶貧就是要改變以往對貧困地區及區域的粗放扶貧方式,精細到戶到人。它是通過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找出致貧原因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精準幫扶,并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狀況進行管理,同時,通過對貧困戶的扶持效果進行考核,以保證其精準脫貧。精準識別就是根據貧困標準識別貧困家庭和人口,并找準導致其貧困的關鍵性因素。在這種精準識別的基礎上,確立扶貧的對象及以后相關的扶貧計劃。
另外,扶貧工作在抓住病根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強調實施對扶貧對象的“精神扶貧”,力爭從被扶貧者的精神世界出發,讓貧困群體在受到政策扶持的情況下,樹立起對自我的信心,克服貧困障礙,鼓起脫貧的勇氣,將這種自我內心的崛起化為他們脫貧致富的原動力,從而實現實質上的脫貧。這種標本兼治的方法,能夠使扶貧工作更有成效,減少或穩定脫貧者再次返貧的現象。總之,精準扶貧和精神扶貧歸根到底是為全體人民的幸福,為中國每一個人民的夢而奮斗,它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結果都是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精準扶貧是實現共同富裕之路上的有力舉措
共同富裕之路需要一個實干的過程,它要求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同心同德,萬眾一心。它所強調的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要在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有了相當的發展之后,社會主義經濟有了相對高的水平之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整體的社會綜合素質有相對的提高。它所倡導的達到富裕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憑不勞而獲,也不是靠非法取得,同樣也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只能是人民的合理合法收入。在此過程中,扶貧工作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朝一夕的熱度,半心半意的工作態度,都是不可取的。這是一個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過程。說到底,共同富裕是需要實踐來實現的。
根據反貧困理論,我國的貧困治理工作經歷了從單一解決溫飽的起始階段,到逐漸強調扶貧工作的全面性,即開始注重文化、教育、生態等全方位的扶貧。無論是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直至90年代的開發扶貧,每一步的實施都是實事求是的進行。因而也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在這一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生活救濟式扶貧模式,開發式扶貧模式,小額信貸模式,移民搬遷扶貧模式,部門定點扶貧、東西協作扶貧模式,區域瞄準扶貧模式,科技扶貧模式,以及整村推進模式等多種反貧困模式。”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顯然,扶貧工作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艱巨。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實現精準扶貧的六要素為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指導和策略。使長期以來的“從扶貧機制上由主要依賴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對目標人群直接加以扶貧干預的動態調整”。⑥據統計,我國目前建檔立卡的貧困人數有8000萬,“自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開展以來,2015年全國已實現1442萬農村人口脫貧”。⑦雖然要想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年仍需有一千萬以上的人實現脫貧。但是,依然可以看到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效性。這也表明精準扶貧在實現共同富裕之路上是一項有力的舉措。
[注釋]
①②③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人民網,2014年10月17日.
⑤蔣永穆,周宇晗.習近平扶貧思想述論[J].理論學刊,2015(11).
⑥左停,楊雨鑫,鐘玲.精準扶貧:技術靶向、理論解析和現實挑戰.貴州社會科學,2015(8).
⑦郝妙,黃彭.精準扶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創新.新絲路(下旬),2016年12月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