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摘 要]寫作教學進行時強調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以教為軸心,時時觀照兒童的寫作思維?!皩懽鳌薄敖虒W”“兒童”是寫作教學進行時的三大關鍵詞。“為兒童寫作而教”是寫作教學進行時主張的前提與基礎,“教學存在”是它教學主張的核心與支撐,“改寫一體”是它教學主張的特質與亮點,“變化中合”是它教學主張的要義與信念,“教學與童年并軌”是它教學主張的期盼與旨歸。寫作教學進行時將寫作的思維、表達、積累、評價、靈感等串聯在“教”這個核心軸上,使師生以及教學本身形成和諧、合情、合理的共同體,從而促進兒童實現“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習作教學目標。
[關鍵詞]寫作教學進行時;全程教 ;教思維;寫作;兒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03-05
其實,干老師這節課,就我而言,應該說是一種相遇。
近5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對兒童寫作教學方法、策略的探索,醞釀并提出“寫作教學進行時”(以下稱“進行時”)的寫作教學主張。這一教學主張的三大關鍵詞是“寫作”“教學”“兒童”。它與其他寫作教學主張的最大區別,是強調教師的“教”在教學全過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寫作,兒童是主體。在主體寫作的全過程中,教師必須履行教的職責,實施有效、合理、科學的教。“進行時”就是以教為軸心,教串聯全程,時時觀照寫作思維,激活生活經驗,調用閱讀積累,組織同伴合作,促進表達欲望產生,直至學生的言語表達順利傾吐而出?!斑M行時”包括寫作前的準備、寫作后的修改與評價,強調的是寫作過程中關注兒童言說的情態,營造樂于表達的氛圍,更多給予鼓勵,促進學生表達的靈感生發??傊?,進行時將關乎寫作的思維、表達、積累、評價、靈感等串聯在“教”這個核心軸上,師生以及教學本身形成和諧、合情、合理的共同體,相融相通,相伴相生,聯合促進兒童實現“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習作教學目標。
具體說,進行時的教學主張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寫作教學進行時立足“為兒童而教”,這是教學主張的前提與基礎
寫作教學之所以成為爭論的焦點,包括各種教學方法的爭鳴、評價指標的差異、教學流派與立場的紛爭等,本質上都是對教學原點的認識與界定不同所致。有意思的是,這個原點是一個常識性的盲點,即“為誰而教”的問題。進行時提倡為兒童而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從兒童本位出發,以兒童發展為目標,形成前后連貫的童年寫作中軸線。
(一)教學正本:重新發現兒童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常人對于兒童的觀念之誤謬,以為兒童是與成人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兒童的身體比成人小些罷了。”在我國古代,僅僅以生理年齡來定義兒童,用穿著打扮予以區分。這樣的觀念直接導致了現代教育中“兒童危機”的形成。究竟兒童是什么?兒童有哪些本質屬性呢?兒童是人類發展的活化石,復演著人類文明文化的發展史,具有明顯的三大屬性。
1.自然屬性,童年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自然的狀態。自然性不是指單純的動物性,而是指兒童具有生命存在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天性。這里的“自然”帶有自由的意思,即盧梭在《愛彌兒》中描述的“自然人”,是“自由自在的孩子”,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兒童天生活潑、好問,具有探究精神,渴望新知。盧梭認為這樣的自然屬性可以通過教育來達成與生活、社會的連接,教育順應了自然屬性,就能促進兒童追求真善美。
2.文化屬性,童年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兒童具有天生的文化自覺,能主動將自己置身于周遭文化環境中,完成從兒童到成人的轉變。人類學將其稱之為“文化感應”。它指的就是兒童以一定的方式學習做社會的成年人,成為特定的社會文化系統中的成員。因此,在漫長的童年時期,給兒童帶來持續影響的就是文化環境,兒童學習其實就是對這樣的環境做出的反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由于不同的環境因素,加上個人的取舍、喜好、吸納等,形成各異的人格、品行、氣質。正基于此,教育家說:環境就是教育。
3.游戲屬性,游戲是童年生活的主旋律。西方教育學者對兒童的游戲屬性認識比較早。福祿貝爾發現,兒童是通過游戲來認識世界的,認為游戲對兒童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主張學校體系應該建立在游戲的基礎之上。他說:游戲是這一階段最純潔的精神產物,是人的整個生活,是任何一切事物內部隱藏著的自然生活的樣品和復制品。兒童的生活就是游戲。在游戲中,他們完成對社會不同角色的認識與扮演,和同伴交往溝通,獲得意志品格的形成與完善、情緒情感的生成與體認。參與游戲是兒童最嚴肅認真對待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是自覺、自愿、自主的,他們的思維不受時空限制,指向當下的欲望和需求,自由往來于現實與想象之間。游戲,可以說是兒童最原始的生活狀態,最核心的精神支柱,最具童年代表性的本質特征。
因此,著名兒童研究學者劉曉東教授在《兒童精神哲學》中寫道:兒童不只是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還詩意地魚游于歷史的長河中,兒童的游戲,兒童的夢想,兒童的藝術,兒童的思想,兒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詩,是描繪生命歷史,描繪精神歷史的詩篇。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兒童,以兒童作為教學的原點,那么就能實現教學與童年的相融,使教學真正地促進兒童的發展。
(二)教學探因:明晰兒童寫作困難的癥結
兒童畏懼寫作,抵制寫作,這是不爭的現實。教學的意義就在于發現問題的癥結,打破僵局,實施有效教學,促進兒童寫作水平的切實提高。癥結源于 “外因”和“內因”兩方面。
1.外因。
(1)老舊的命題寫作套路教學,嚴重影響兒童寫作靈性的發揮。諸如《難忘的事》《敬佩的人》等命題依然占據著小學作文課堂,兒童筆下那些“扶瞎子”“撿夾子”“拎包子”“推車子”“讓位子”的“五子登科”型事例,依然經常出現在作文之中。這是古板僵死的命題教學對兒童寫作形成制約的縮影。不但如此,教學時那種“耳提面命”的陳舊模式,審題、破題、解題、點題的寫作套路依然充斥著常態教學課堂。這些,都集聚成兒童寫作難的干擾因素。endprint
(2)指導方式的失當,使兒童寫作成為思維缺位的機械操作。兒童從接觸寫作起,就被灌輸篇章式寫作的理念:寫話要完整,習作要注意謀篇布局,要運用好各種寫作技巧……而輔之的指導又是偏重技巧的。如,一篇文章的寫作力求涵蓋諸方面的訓練要點。寫人,勢必寫人物的外貌、行動、語言、心理等,不斷重復著鳳頭、豬肚、豹尾,首尾呼應,點明中心等一成不變的寫作流程。這樣的訓練模式,看似寫下一篇篇文章,但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相似的模式。在兒童看來,它僅僅是一道讓人反感、頭疼的作業,成為可以不需要思維就能完成的格式化碼字行為。小學階段不斷地重復,無異于疊加對“寫作”的誤解與厭惡。
(3)與生活的割裂,讓兒童寫作成為話語無力的空中樓閣。規避對生活的體驗,疏于觀察,異化生活,把寫作壓制在課內完成,這些對生活的藐視和規避都直接讓兒童寫作流于形式。這樣導致學生的習作生搬硬套,矯情造作,表達缺乏生活的底氣、話語的精神,是虛幻的空中樓閣。相比之下,日本的小砂丘忠義的“生活作文”,山村俊太郎的“生活調查作文”,野村芳兵衛的“生活科學寫作”以及日本戰后“生活作文”的全面復興,無不體現著生活與寫作的聯系,有力地證實了生活對寫作提高的重大意義。
(4)對“精品”的執迷導致兒童話語變異,評價成了兒童寫作路上的絆腳石。成年人與兒童的話語體系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但成年人卻剝奪了兒童作為作者的第一修改權,成為兒童寫作的終審評價者,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用審視文學作品的眼睛,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實施精批細改。這直接導致兒童寫作陷入艱難境地,他們被引導著追求所謂的“精品”,舍棄本真的表達。評價的失當導致童言童語變異,向所謂的“美文”看齊,模仿成人的表達,越寫越難,越寫越看不到成功。
2.內因。
內因指兒童的寫作心理反應。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在寫作的全程經常存在負性心理體驗,對思維加工、語言表達、言說熱情起到干擾與破壞的作用,讓知覺變得狹窄遲鈍,讓思維變得呆板衰緩。具體說來有畏懼心理、厭倦心理、依賴心理和定勢心理四種。
(1)畏懼心理。畏懼心理是“果”,之前的外因是“因”。但是,這樣的“果”不斷強化,也會變成新的“因”,產生更加嚴重的后果。兒童談文色變,害怕寫作,就是畏懼心理直接的表現。
(2)厭倦心理。一提起寫作,他們就煩,就討厭,不樂意寫,應付了事,堆砌文字,這就是厭倦心理在作怪。對興趣的重視不足,教學方式、方法欠合理,教學評價的刻薄等都會導致厭倦心理的產生。
(3)依賴心理。長期在“嚼爛了喂給你”的教學模式蔭罩下,兒童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對教師、范文、家長形成依賴。更加可怕的是,對陳舊失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賴,將摧毀兒童的寫作延續力,讓他們形成錯誤的認識:寫作就是這樣沒意思。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曾經對筆者講述一個生動案例:孫教授的女兒小時候寫院子里的清潔工,雖然每天都見到,但還是寫成典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大形象,而現實中清潔工是個殘疾人,對工作也缺乏熱情。兒童創作人物時,依賴的是舊的圖式,鬼使神差地寫成樣板形象。
(4)定勢心理。內容的相似、抒情的空泛、語言的乏味、議論說明的套路,這些都是寫作定勢心理在作怪。定勢心理造成的寫作入套,表現為選材、立意、結構等出現“套板效應”,文章千人一面。譬如,寫媽媽,一定是生病陪護;寫老師,必須有窗前改作業、課后輔導等典型內容。
探究原因,為我們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化解兒童寫作難的癥結提供切入點。內外因綜合考量,協同解決就是促進兒童順利踏上寫作之路的努力方向。
二、寫作教學進行時力主“教學存在”,這是教學主張的核心與支撐
兒童寫作究竟是否可教?需要教么?教得好嗎?這些問題的爭論是近年來寫作教學爭論的焦點。王榮生教授分析了寫作教學缺失的原因,他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無明顯的文體特征,可以納入散文式的自由寫作范疇,不需教;二是受“寫作教不好”的固有觀念影響太深,主觀上不想教;三是寫就的文章本身無用,缺少交際功能,教了也白教。葉黎明教授發現了為數不多的教學,著力在寫作動機和寫作內容上,唯獨最需要教的寫作方法卻避而不談,她認為這是回避重點的無效之教。最典型的當屬小學五年級輟學的莫言,通過勤奮筆耕終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結果似乎已向全世界證明:寫作不需要教。但是,教學探索要面向全體,服務大眾,需要找到更多具有共性的地方,而不是用一只“黑天鵝”來證明天鵝都是黑的。進行時主張:兒童寫作可教,“教”要存在于兒童寫作的全過程,要教思維。
(一)合理定位教師角色,讓教師為兒童寫作護航
傳統寫作教學中的教師,常以生冷的面孔出現在教學中。他們是命題的發布者,是寫作過程的紀律監督員,也是文章的終審裁判。這樣的角色無益于兒童寫作,甚至成為一種條件反射:看到教師就想到作文,想到作文就感覺煩人。教師和寫作一起帶給兒童負面的情緒影響。如果將寫作比作一次心靈航行的話,那么心中所思就是船長,手中之筆就是船槳,整個寫作過程就是美妙的航程。教師是寫作之旅的護航者,確保航程順利、平安、快樂,不斷到達新的彼岸。
1.教師是寫作課程的設計者。
作為設計者,既要有宏觀的課程設計理念,立足于兒童寫作發展的需要,合理規劃一個階段的教學內容,設定教學序列,促成教學階段目標達成;也要精于微觀,設計好每一節寫作課,確保兒童喜歡,能接受,主動參與,力求言語表達的訓練扎實到位,使他們的寫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2.教師是過程陪伴者。
這是進行時教學中教師最為突出的角色。陪伴兒童寫作的全程,從構思到行文、修改。教師出現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給兒童心靈慰藉,隨時準備為學生排憂解難。
3.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活動,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進行時所提出的組織教學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是實現教學推進。進行時非常認可課堂隨機生成的資源,主張彈性設計,但不等于無設計。推進就是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確保教學有序進展,完成每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同時也為階段目標的達成奠定基礎。二是科學巧妙地安排練習,讓“說”與“寫”這兩種表達訓練高頻、快捷,多樣化地出現在寫作教學全程,以實現有效。三是必要的寫作輔助與講授。寫作可教,要教給兒童實用的寫作知識,要結合當下的寫作訓練,給兒童現學現用的練習機會,使他們“在游泳中體驗游泳的快感”。教師當講則講,講當下用得上的知識與技法。endprint
4.教師是寫作活動的參與者。
作為參與者,教師參與命題的討論,進行構思設想、下水文示范,解決疑難問題,組織即興互動評價,同時也會進行個別輔導。即便是下課,還進行寫作反思、意見的收集。參與,意味著教師不僅在教,自己也在學,也在嘗試寫。
(二)多樣變式的“教”,讓教學成為兒童寫作的核動力
如何發揮教的作用,讓教成為寫作這艘航船巨大的核動力呢?核材料裂變后才能轉化為核動力。進行時的教要發揮教的巨大作用,關鍵也在于一個“變”字。
1.變身份,由獨到眾,變教師“一人教”為兒童“眾人教”。
進行時教學過程中的教是開放性的,不僅是教師個人傳授知識,兒童之間的互動言說、片段寫作觀摩等,都可以成為同伴寫作的信息源,都是一種有效的教。其實,兒童的寫作經驗對于同伴來說特別受用。這是經過兒童實踐檢驗,用兒童特有的言語處理后傳遞的,具有“一聽就會,一會就能吸收,一吸收就能轉化”的神奇效果。當兒童進行“兵教兵”的嘗試時,教師的身份就是傾聽者、參與者。
2.變方式,由分到合,變“教”“練”分離為“教”“練”融合。
傳統的寫作教學,“教”與“練”二者是分離的。以記敘文教學為例,教師常講授“記敘文六要素”等寫作技法,之后由兒童完成一篇記敘文。看似“教”與“練”有關聯,其實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兒童寫起來也僅是再次我行我素地“炒冷飯”。沒有學生會主動用上這些大而泛之的寫作“規章制度”。而進行時的“教”與“練”是緊密融合的,教得小而精,教后就練,練后就評,評后就改,改后再議。議是分享,也是一種相互間的教。這樣,前后構成良性循環,“教”和“練”不脫節、不隔離,帶來即時性、互動性、有效性的效果。
3.變過程,化整為零,變“教一時”為“教全程”。
寫作過程一般包括審題、構思、立意、選材、起草、修改、定稿這幾個環節。傳統的教學會集中在寫前進行,也有在寫后以評講的方式進行。這些都是一時性、集中型的“教”。進行時教學為了實現高頻練習的強化作用,將完整的篇章寫作化為片段練習,課堂上只寫重點、難點,寫有代表性的片段。在設計上簡化了審題、選材、起草、定稿這些環節,強化了構思、立意、修改這三個核心環節,刪繁就簡,避輕就重,實現短、頻、快的高效練習。此時,教師教的重難點也變成了寫作全程的輔助。如,創設良好的寫作語境,組織游戲活動,在口語交際等寫前預熱環節中規范言語表達,在靜默沉思時循循善誘或是耐心等待,用自己的專業素養進行點撥性示范引領……整個過程實施不同方式,不同作用的教,讓兒童寫作有溫馨、安全、自信的良好心理體驗。
(三)凸顯寫作思維的“教”,讓教學為兒童寫作導航
寫作,從本質上說就是寫出隱逸的思維,用語言文字將思維的結果展示出來。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思維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闭Z言學和人類學研究證實,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語言是現實的思維,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的發展推動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例如,魯迅將自己的小說創作過程歸納為“靜觀默察,爛熟于心;凝神結想,一揮而就”,極其強調思維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進行時教學觀認為:寫作前的自由思維或者是專門為寫而進行的寫作思維,就是決定寫作是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和依存??梢哉f,不思、無思、思不足都會讓文字變得枯燥乏味,讓寫作過程成為折磨。美學爭論中的克羅齊派甚至提出:心里想出一種具體的境界,情趣與意象交融,情趣就已表現于那意象中,而這時刻作品也就算完全成就了。至于拿筆來把心里已想好的作品寫在紙上,他們認為那并非“表現”,而只是“傳達”或“記錄”。他們認為表現在心里成就,記錄則如把唱出的樂譜灌到留聲機上去,全是物理的事實,與藝術無關。這個觀點也佐證了思維對寫作的重要性。
進行時教學提出“思維是可教,教學就是教思維”的主張。思維可教嗎?很多人會搖頭。表面上看,“我”怎么想,“你”能教嗎?皮亞杰、海斯等也曾提出思維不可教的觀點。進行時主張的“思維可教,教思維”不是泛指廣義的思維,而是集中針對兒童的寫作思維。思維是作者對生活中發現和捕捉的各種生活印象,經過加工、制作、醞釀,使之典型化和理性化,以構成藝術形象的過程。寫作思維也稱為構思。兒童寫作思維是兒童專屬的思維方式,是以童眼看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用兒童特有的天真爛漫,無理而美妙的思維對攝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用兒童特有的言語進行表達,使世界和個體更加融合,讓個體能更加主動地與世界相擁的思維方式。
1.理念先行:教思維就是教會兒童怎樣去構思。
大多兒童寫作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請不要將兒童“咬著筆頭,皺著眉頭,半天開不了頭”的樣子當做是構思。此時,他們可能是在寫作負面心理的作用下空耗著時間。他們會在迫在眉睫時,在幾乎沒有完整構思時提筆就寫,寫完了事。寫出來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語,段落之間各自為政,前后觀點甚至矛盾。這就是不假思索帶來的不知所云。文章不通,大半是由思維缺位帶來的。進行時教學提倡的“教思維”,不會將思維的定義、概念、特征等陳述性知識傳遞給兒童,因為那是無效的。我們會通過組織短小、高頻的片段寫作,口語交際等表達實踐,讓兒童盡可能多地嘗試、體驗,發現某些方法比另一些方法更為快捷有效,用某些方法寫成的文章更具可讀性,感受到思維的快感。我們期待兒童經過自己的實際經歷,在不斷地重復印證后,能開始反思并試圖構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實用有效的寫作思維體系。這將成為他們終身的財富。
2.方法多樣:設計專門的寫作思維訓練。
朱智賢教授等通過實驗研究,提示我們“教育是作用于思維發展的決定因素。合理的、適當的教育措施,把握客觀諸因素的辯證關系,能挖掘小學兒童思維品質的潛力,并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梢?,教育就是讓人去思維,教學就是教思維。進行時的寫作課堂,可以不寫成完整的篇,但是保證每一次動筆都伴隨著思考,甚至有時候就為思維訓練而寫,不拘泥于主題、中心、立意等,純粹讓思維做做體操。我們認為“有想法地寫”,指向寫作思維訓練的寫才具有教的意義。因此,進行時的教學課堂就是思維的演武場。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組織“頭腦風暴”訓練。結合一個問題進行討論,不求有統一答案,希望有更多的解決方案,讓學生把各自的方法寫下來,使發散思維得以鍛煉。我們會組織話題辯論活動。針鋒相對,各執一詞的辯論,訓練的是兒童的逆向思維。我們設計了結合直觀的圖像寫作的訓練,讓直覺思維和邏輯表達在練習中趨于協調,平衡兒童的各種思維的發展。endprint
圖(一)就是兒童畫下的校園參觀圖,可以想象,結合這樣的圖寫作是何等的容易與快樂。我們認為“畫圖”過程也是寫作,是思維的預演,寫作就是復演,這樣的過程也體現和實現著訓練的高頻。此外,我們還引入了流行的“思維導圖”訓練法,幫助兒童在作前構思上養成習慣。
圖(二)是《蝸牛慢遞公司》的作前思維導圖。從圖中,我們能清晰看見兒童對文章的整體構思,對想象的駕馭。相信經過這樣思維整合后寫下的文章,更具有理性的妙趣。
3.過程合理:讓教學契合寫作思維的發展。
進行時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學全程相伴,寫作思維的發展更是教學的重要任務。然而,欲速則不達,背道而馳則離目標更遠。因此,我們提倡科學、合理、精心設計教學,讓各種訓練能與兒童寫作思維的發展、成熟相契合,能有效助推思維的發展。具體說來,這有以下四個方面。
(1)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兒童對事物的認識與思考是多樣、多義、多變、多角度的,當然也是多結果的。這就決定了教思維,首先要認識到寫作思維是從復雜、模糊,相對混亂的狀態漸入佳境的過程。教師要善于等待,要細心引導,不能急于得到所謂的“正確答案”。特別是兒童的思維,經常處于幼稚、抽象、非理性狀態,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朦朧的童真美感,更需要我們放慢教學的步伐,以“慢慢走,欣賞啊”的心態陪伴兒童從模糊到清晰地逐步過渡。教師要相信,多思多議、深思熟慮、思行結合必定能帶來思維的清晰、明朗,也帶來寫作思維的順暢。
(2)由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從思維的發端來看,它一般起源于具體的人、事、景、物,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葉圣陶先生在《文藝談》中說:兒童的心里似乎無不憑著直覺的,他們視一切都含有生命,所以常常與椅子對話,與草木微笑。這就是文藝家的宇宙觀。兒童若能將他們自己的直覺抒寫出來,那一定是無上的美。因此,兒童寫作思維的教學應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教學中,結合年齡特點,多提供聲、色、影、音俱佳的可觀、可感、可聽、可聞、可觸摸、可言說的素材,刺激思維,讓他們的思維發展有所憑借,讓寫作思路更快貫通。
(3)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結合進行時片段寫作的形式,我們將思維訓練按局部到整體的過程推進。先從局部的寫作思維入手,構思寫好每一句話,用心選詞選字;再思考段落層次,注意語段之間的關聯、承接;最后結合不同文體、主題的需要,推敲對全文有影響的細節片段、重點片段的寫作。如,強調記敘文中的關鍵情節寫作,用細致入微的描寫凸顯主題;用生動詳實的素材為細節,讓實用文更具有實用性;適當選用修辭手法,讓抒情文的情感飽滿;讓細節在全文中能發揮出更佳的表達效果。隨后,由零散逐漸趨于完整,轉向整體的篇章構思。如,立意的升華,段落在全文中的權重調整,材料的取舍,架構的調整等,一切的思考就為了文章更具可讀性。
(4)由扶到放的過程。宋末名儒謝枋得選輯并加以評點的古代散文集《文章軌范》中提到:“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膽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兒童寫作要遵循“放膽”到“小心”的原則,思維的引導也可以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過程。起步階段的思維訓練設計要針對性強,項目專一;提升階段的思維訓練則要涵蓋面廣,涉及方面多,訓練項目綜合。訓練的最終目的要達到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去創作,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去夢想”的美妙境界。(未完待續)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