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京虹 林婷婷



【摘要】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在《建筑制圖與陰影透視》教學中的困境,本文講述了圍繞本專業識圖、繪圖能力的培養,對傳統的《建筑制圖與陰影透視》課程進行課堂教學、學生訓練、考核評價三方面的教學改革,從課堂教學到實踐場所教學,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結果考評到過程考評,實現學生在識圖、繪圖能力,從不理解到自主解決問題、純粹抄繪圖紙到分析圖紙并抄繪、基本繪圖能力到綜合繪圖能力的逐步提升。
【關鍵詞】五個改革目標 建筑制圖教學 高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210-02
一、引言
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培養的是高素質建筑設計技術人才,主要崗位群是建筑設計院的助理建筑設計師、建筑制圖員等。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崗位核心能力就是繪制建筑方案圖及建筑施工圖的能力。此項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要以《建筑制圖與陰影透視》課程為基礎,結合《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課程來實現。學好這門課程,為后續專業課程及今后的專業技術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目前在《建筑制圖與陰影透視》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1.教學內容過于通用,與專業結合不緊密。教學資源沒有接軌工程實踐;無法滿足不斷更新的行業要求。學生雖然學習了,但是真要動手繪制施工圖又感覺無從下手。
2.教學內容不連貫。課程內容按傳統分塊零散獨立,各內容之間引用的案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易使學生系統性去掌握一門課程的所有內容。
3.教師課堂教學以教為主,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抄繪圖紙只是依葫蘆畫瓢,被動地完成作業,畫完就什么都忘記了。遇到問題缺乏指點,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
4.本課程內容較抽象,教學多采用二維圖紙講解,但學生對三維實體與二維圖紙表現之間始終理解困難。教學環境過于單一,只停留于課堂教學,沒有企業實踐工作情境。
5.考核評價忽視企業需求,忽視過程評價,無法檢驗教學真實效果,人才培養無法滿足企業要求。
本文講述了如何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改進能力評價,對設計類專項能力——識圖、繪圖能力重點培養,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
二、五個改革目標 Five Reform Goals
1.課程內容模塊化
將整個課程內容整合為三個模塊,即基礎知識、表現技能、專業知識,另外配合一個綜合技能實訓來完成整體教學。
2.工程案例真實化
校企合作,企業提供典型案例,構建真實案例圖庫。教學全過程采用真實工程圖紙,涵蓋各類建筑形式、功能的中小型工程。
3.教學手段多樣化
遵循現代教育技術理念,將傳統的手繪能力與計算機繪圖能力結合教學,將課堂教學引入到實踐教學場所去,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習變得簡單而有趣。
4.學生學習自主化
構建真實案例圖庫與課后練習題庫,給予學生分組分層次自主練習,從而實現“做中教,做中學”,將“教學技術”真正改變為“學習技術”。
5.能力評價標準化
圍繞崗位需求,與企業共同研討能力定位,結合教學規律制定能力評價細則,確定能力要素、能力標準、考核項目,創建識圖繪圖能力評價標準。
三、具體改革內容與方法
1.課程內容模塊化
整合教學內容,刪除對本專業意義不大的章節。將零散獨立的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個模塊,即基礎知識-投影學原理、表現技能-軸測圖與透視圖、專業知識-建筑施工圖及相關規范,另外配合一個綜合技能實訓來完成整體教學。教學始終以一個工程實際案例為主線,使得內容前后相關連續,使學生更系統去學習這一課程。
2.工程案例真實化
教學全過程采用真實工程圖紙,涵蓋各類建筑形式、功能的中小型工程。例如別墅、小住宅、幼兒園,中小學、多層辦公樓等。同時派教師利用假期去實訓基地鍛煉,參與實踐項目工作,獲取更多實際經驗。構建真實案例圖庫3-5套,隨時更新接軌實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3.教學手段多樣化
針對三個教學模塊和一個綜合技能實訓,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系統講授法——基礎知識模塊(投影學原理)。根據課程要求,系統講解基礎知識,配合簡單的工程案例局部模型,例如煙囪、臺階踏步、樓梯等,完成投影學原理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CAD繪圖教學,展示三維模型和二維圖對照,邊講邊畫,教學內容清晰直觀,繪制步驟思路清晰。大大減少了教師手工繪制三維圖、制作幻燈片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分組討論法——表現技能模塊(軸測圖與透視圖)。結合工程實際案例,通過分組給予任務,比如項目配套的傳達室、變配電房等,由一個小組學生配合完成項目軸測圖與透視圖的學習。
現場教學法——專業知識模塊(建筑施工圖及相關規范)。依托校外緊密型實訓基地,將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轉換到實踐場所教學。通過企業人員的授課,引入實踐案例,引入行業規范,配合實踐單位的施工圖進行識讀并理解;參觀實踐單位人員繪制施工圖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會實踐工作情境,教學方法生動活潑。
項目教學法——綜合技能實訓。以工程實際案例為實訓內容,制作詳細的建筑模型。首先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然后通過實際模型的組合、切割、拼接等方法,結合教學來識讀本工程實際案例的建筑施工圖。在充分理解的前提,進行手繪抄圖的強化訓練。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模型對比二維施工圖進行自我分析、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4.學生學習自主化
改變學習任務的單一性,通過分組分配不同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幾個人配合去完成,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構建真實案例圖庫3-5套,開發與課程配套的課后練習題庫。讓學生可以隨時訓練,并通過與答案的比對,去尋找問題并解,由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適當帶領學生去參觀實際工程,進一步增加對項目的感性認識,更好地去理解抽象的圖紙。
5.能力評價標準化
改變傳統的期末筆試的單一評價標準,構建識圖、繪圖能力考核評價體系。校內校外雙向參與,平時手繪、平時小考、期末理論考試、期末繪圖考試四種手段綜合評判。加大了過程考核的比重,使得評價更準確真實。
1)平時手繪: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后訓練任務完成的及時性與正確率。2)平時小考:以教學階段為劃分點,采用階段考試的形式考核每一階段的學習,實時反饋學習效果,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3)期末筆試: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對制圖基本理論知識能回答,對一套建筑施工圖紙的表達內容、制圖標準等進行問題查找,并做好記錄的編制。4)期末繪圖測試: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對建筑施工圖進行抄繪,檢驗學生的基本識圖與繪圖的綜合能力。
四、關鍵問題的解決與實施
本文中敘述的改革方案,首要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能力定位與標準。廣泛調研,深入建筑企業,了解企業對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生識圖、繪圖能力的需求。在上述基礎上,分析確立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生識圖、繪圖能力定位與標準。確保能力定位和標準與企業崗位要求的一致性。
2.識圖、繪圖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根據高職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生識圖、繪圖能力定位和標準,組織完成教學設計,完善教學資源,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
3.以教學設計環節為基準構建識圖、繪圖能力考核評價體系。
五、結論
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對學生繪圖核心能力的培養。文本介紹的改革方法,是基于實踐項目為一條主線,以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改進能力評價為核心,來實現課程改革的五個目標。本文明確教學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從乏味的制圖學習中解脫出來,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為高職院校土建類師生在識圖能力的教學上提供了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羅珺方.基于培養學生實用能力的建筑制圖課程教學改革.《人才資源開發》.2017第4期
[2]許茜.基于信息化手段的高職《建筑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科技資訊》 2016年第26期
[3]劉軍.《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山東工業技術》2016年第10期
[4]黃開林.“互聯網+”背景下《建筑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高教學刊》2017年第6期
[5]劉丹,謝晶.電腦時代的傳統建筑制圖教學改革.《教學實戰》201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