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谷曉瞳
【摘 要】群文閱讀近現年在我國逐漸興起,對語文教學和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有重要作用。群文閱讀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合適的標準選擇相應的閱讀文本、注重分析比較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群文閱讀;意義;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一、“群文閱讀”的意義
群文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學習水平。教育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閱讀密切相關,學生的閱讀量越大,內容越豐富,閱讀能力越強,學習能力越高。隨著信息時代來臨,每一個閱讀者都需要能夠迅速地從海量的符號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為我所有。而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還過分地專注于單篇閱讀,閱讀量小,效果不佳,因而當前的中小學教學改革都逐漸關注豐富閱讀量,注重閱讀策略分析。群文閱讀需要教育者將相關議題的一系列閱讀材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在比較、整合、分析中發現異同,進而提升信息處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同時還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即“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群文閱讀順應教學標準的改變,將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引入封閉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和有效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目前中學語文課本的選文都比較短小,如果是長篇經典,則選取一個片斷,難以對文學名著有整體的了解,群文閱讀或整本書閱讀將學生的視野拉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去感悟文學,大量閱讀才是文學能力提高的根本。而且,錢學森先生的世紀之問:怎樣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創造性人才?我們的充滿想象力的兒童,如果只能封閉在狹小的閱讀空間,去尋找確定性的答案,那么思維能力、創造力的養成都會遇到困境。
何立新在講座中提及,群文閱讀及教學對推進“全民閱讀”戰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群文閱讀及教學是對現行語文課程形態和教學形態的豐富和完善。他認為群文閱讀從本質上是以議題學習為任務驅動,通過多文本的比、對、讀、議,實現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和方式。群文閱讀首先可以解決學生讀書少的問題,其次可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前置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改善閱讀行為。“群文閱讀”可實現問題、任務驅動學習,把過去零散、單一、扁平化的知識加以整合,重組學生的認知結構。群文閱讀的重點不同于過去單篇閱讀的識記、理解、評價等能力,轉變為比較、整合、反思、應用以及創造性表達等更為高階的思維能力培養,同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生成。最后,群文閱讀能夠豐富和完善現有的閱讀課程及教學形態,使語文學科的內容、課程的形式、教學的形態顯得多樣化。
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在《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中提出,群文閱讀的意義主要四個方面。首先,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語文素養;其次,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提升思維能力,開拓視野,提高教學效能;第三,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第四,群文閱讀可以促進教師專業思想和能力的提升。
群文閱讀的益處大家都認識到了,但如何實現和落實,卻面臨著很多困境和難題。但只要美好的前景展現出來了,不管怎樣艱難,都會堅定地走下去的。
二、“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首先,以自恰的標準選擇閱讀文本。如果我們的語文課總是不斷地總結這個字為什么用得好,那句話起了什么作用?某段描寫是怎么寫人、寫景、寫事的,這種碎片化的問題難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當我們以教材為支點,通過信息對比、衡量、建構,進入新的整體性的閱讀階段,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群文閱讀要根據一個教學內容選擇一系列的作品,將眾多不同的作品融合在一起。關于如何選擇閱讀材料,汪潮在《論群文閱讀教學的機制》中提出六種線索。一是以人文為線索,比如教材中的單元選文,或自主建構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如禮儀、環保、友情等選題進行選文。二是以文體為線索,童話、寓言、神話、古詩、兒歌、散文、小說、記敘文、說明文等。三是以作者為線索,比如把一個作家的幾個作品放到一起。四是以對象為線索,如季節、山水花鳥、動物等題材為線索。五是以表達為線索,比較情節、敘述、文學要點的異同。六是以特色為線索,師生共同尋找特色,再進行多篇文章“互文閱讀”。
總體而言,在相關線索的基礎上進行群文閱讀,大致可分為五個層級:第一個層級以教材為主,強調單元整合,以“單元整組”閱讀教學為代表;第二個層級突破了教材,強調以課內文本為主,增加課外閱讀,一篇帶多篇基本上是這個思路;第三個層級和上述思路一樣,但是把范圍擴展到整本書的閱讀,強調“整本書閱讀”或者“一本帶多本”的閱讀;第四個層級提出閱讀教學需要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以“主題閱讀”為代表;第五個層次把課內和課外閱讀打通,組織“班級讀書會”,進而建設“書香校園”。
其次,如何解讀群文閱讀的文本?群文閱讀相對于單篇閱讀,不利于過分細讀,也不太可能充分解析字、詞、句、段、修、邏、文。細讀雖然可以反復琢磨文本的妙處,但不利于眼界拓展,群文閱讀應該重視比較、鑒別,思維才能有所提升。閱讀教學如果沒有比較,其承擔的功能也就弱了。群文閱讀應該重視同題比較,如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較,其立意、主旨、布局等。
第三,應該引導學生盡量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念。群文閱讀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解讀自由,可以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提問、質疑、解讀文本,從而學生自主發揮潛能,讓自主、探究閱讀成為常態。不必事先設計一個正確解釋,敢于讓學生成為主體,尊重他們的想法,順勢引導。群文閱讀需要從封閉走向開放,要發揮師生集體力量,共同商議主要問題,共同解決。在要充分理解、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允許多元差異。
第四,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共鳴和情感體驗。語文教學如果能夠直抵人心,“同情”的感受和理解對象,激起情感、想象、價值觀上的共鳴,則可以滋養學生的內心世界,獲得對抗現實的精神力量。比如三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張騫與絲綢之路》一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張騫在面對未知的旅途時所面臨的困難與可能的恐懼,被困匈奴時的安穩生活與繼續出使西域的危險,他在沒有任何漢朝支援的情況下如何應對西域各國使他們相信自己并建立交往關系,都需要非凡的智慧與勇氣,然后再千里迢迢回國復命的忠誠與果敢,從而體會張騫“探險家與外交家”的身份與不易。同時可以與歷史教材和思想品德課中的《絲綢之路》進行群文閱讀,體會語文閱讀中情感的力量和歷史敘述中的客觀色彩,進而將忠誠、勇敢、砥礪奮進的種子播灑到學生的心中。
總之,“群文閱讀”是語文教學改革中重要的方法與策略,目前還處于探索和開發階段,如何進行并與有效地提升核心素養相結合,都需要落到實踐中并不斷總結、摸索,才能真正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使閱讀成為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7年鞍山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鞍山‘群文閱讀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成果,立項編號:as2017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