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珠英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因此,要善于創設數學生活問題情境,讓小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體驗生活、感知數學、主動獲取新知。在學習體驗活動中感受成功、感受快樂,進而促進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堂 數學 學習 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67-01
一、在實際操作中體驗數學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玩中學、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合一,教與學要以“做”為中心。小學生的思維帶有形象性,根據這一特點,因此要注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的愉悅學習氛圍中,充分感知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例如學生在認識《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軸對稱圖案,激起學生喜愛這樣的圖形的情感,老師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軸對稱圖形。再從學生所剪的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圖形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最后讓學生自己發現每個圖形中間都有一條折痕,且沿著折痕對折,上下、左右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看——剪——找——摸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感受,自主地探究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既理解了知識,又有效地提高了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數學
學習的關鍵是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數學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經驗背景、認知水平的差異。對問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靈感,發揮自己的獨特見解,更讓自己的想法標新立異,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學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見,在合作中形成競爭,在合作中學會傾聽,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小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三、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
知識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與積累,歸根結底學習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民幣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分工模擬“超市購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注意角色的變換,在活動中充分體驗人民幣的作用,以及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價值。再如教學《小數的認識》一課,為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思想,課前可先讓學生到家附近的小超市去調查各種小商品的價格,并做好記錄。然后回到課堂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樣的生活實踐體驗既會讓學生印象深刻,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又會使學生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體驗。
四、在學習應用中體驗數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并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學習了《利息》一課之后,讓學生為自己的壓歲錢根據不同存儲時間、不同存儲方法合理進行設計儲蓄方式,既做到利國利民,又能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又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后,可以設計這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王老師新購買了一套房子,現要在一個長6米、寬4米、高3米的客廳墻壁四周、天花板進行粉刷,門窗面積16平方米,你能幫助王老師計算出應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嗎?如果每平方米費用8元,一共要支付多少元?又設計:如果要在地板鋪上瓷磚,鋪瓷磚的面積應該是多少平方米?接著又追問: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瓷磚(①邊長40厘米,每塊售價50元;②邊長60厘米,每塊售價110元)。王老師要求設計美觀大方?應該購買哪種瓷磚呢?為什么?這一連串鮮活的問題陸陸續續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積極探索,小組討論十分激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正是培養學生樂思、善思、善學的過程,使學生知識得到升華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好習慣,讓小學生在應用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無處不在。真正領會了學習數學的真諦。
實踐證明:立足課堂,注重小學生數學學習體驗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問題的時間和空間,真正把握了數學教學的過程性、發展性目標,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調動,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在體驗中學習,學得快樂,學得輕松,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師》
[2]《小學數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