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劉冬妮
摘要:我國現階段因人口老齡化嚴重,巨大的養老需求日益增加,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公辦的養老機構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借鑒德國的養老措施來完善我國的養老制度,一方面可以滿足中國人巨大的養老需求,形成“養老-養生-網絡-醫療”四維一體的個性化運營體系,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創造一些就業機會。為建設適合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養老體系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多元化養老
我國人口嚴重老齡化,一方面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另一方面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用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壽命的快速增加,以及幾十年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由7663萬增加到1.3億,老年人口相當于日本國的總人口。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達10.1%,并以年均3.23%的速度持續增長。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達到1100萬,并以年均5.4%的速度遞增。同時我國老齡化又有“兩高、兩大、兩低”的特點:“兩高”是指高速度和高齡化;“兩大”是規模大和地區差異大,全世界每5個66歲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兩低”是指老人自我養老意識低、城市社區養老社會化水平低。
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難題,如何養老、何處養老也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民生問題之一。
一、我國養老模式的現狀
我國現階段養老模式主要以家庭養老和公辦養老機構為主。
(一)家庭養老——是指傳統的養老模式。由自己的子女進行贍養,雖然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但是這種養老模式使年輕一代的獨生子女在當今的人口老齡化社會中面臨贍養四位老人的重任,從而導致了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過大。
(二)機構養老——也可以說是養老院養老型的,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之一。該養老模式由政府舉辦,并且經費一部分來源于子女,另外很大一部分則來源于政府的補貼。在這種養老模式下,老人們雖然可以定時定點吃飯活動,但是對于醫療方面不是特別完善,一旦老人在活動或者生活中有所閃失,后果則很難想象。
二、德國的養老結構
德國的養老結構則是由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互為依存、共同發展的另外的一種模式。“社區養老”是指以老年人自己單獨居住為主,這些在社區生活的老年人,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需要每天或者每隔幾天接受專業護理人員的上門護理,這樣他們既可以享受日常生活以及養生方面的服務,又能維持原有的人際關系,社會上的一些志愿者也會定期去為老人進行各種各樣生活上的服務。
養老機構與居家養老兩種方式的最大區別在于養老機構的養老可以給予老人們24小時的全方位服務,包含護理,日常生活,養生以及娛樂等,且多分布在居民聚集區或者分布在風景優美的郊區及度假區內,與此同時居家養老型與機構養老型相互依賴,80歲以下的老人以居家養老型護理為主,80歲以上的則以機構養老型養老為主。并且德國的政府大力提倡并且投資補貼該養老模式,將被護理的老人按照護理的級別不同而給予相應的補貼,并且對于參與護理的機構給予財政稅收方面的支持,因此,德國在養老機制方面是名副其實的福利型國家。
三、基于德國養老結構進一步分析我國中小型城市的養老模式
根據德國的特點來看,中國養老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養老機構覆蓋范圍較窄,主要還是以傳統的養老機構為主,公辦的養老院數量很少,形式也比較單一,都是單方面的服務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民營的養老院則因為收費高,導致大量民營養老院處于灰色地帶。導致了公立養老院入院難,民營養老院生存難的現狀。而且由于消息閉塞小型城市以及農村的養老主要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對于其他的養老方式一概不知,再加上我國現階段因人口老齡化嚴重,巨大的養老需求量日益增加,且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公辦單方面的養老機構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養老措施來完善我國的養老制度。
四、啟示
基于德國養完善的老措施,我們國家中小型城市應該制定符合國情的養老體制、應該在保證“為子女盡孝,幫老人養老”的同時,建立立足于民眾利益基礎之上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養老制度。并且應該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全方位、一體化和個性化的社會養老機制。
我們可以將我國中小型城市的養老機構分為三大類:醫療-護理型養老機制、傳統-機構型養老機制和家庭型養老機制。下面將詳細闡述每一個類型養老機構的特點:
(一)醫療-護理型養老機制具有完善的醫療設施,是集傳統養老模式與醫療集于一身,并且該養老模式使得高級的護理和完整的醫療設備于一身,使老人的生活更為便捷。在傳統的養老中,老人若患病則需要由家屬送往醫院治療、照料,而醫護型養老機制則充分補充體現了這種不足,能夠隨時隨地的對患病老人進行醫治,并且能夠享受專業的康復治療過程;該養老模式還可以按時為老人體檢,定期討論一些放松養生娛樂的話題,使老人們的生活不在孤單。同時利用網絡技術,使老人們隨時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保持聯系,子女也可以通過醫護人員隨時掌握老人的身體狀況。從而使他們壓力減小,較為輕松。
(二)傳統-機構型養老機制則是我們傳統的養老院為主的養老模式,但也有其先進之處,該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每天早上專業的護士為老人量體溫、測血壓,并根據其檢查的結果進行照顧護理,并且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安排飲食,24小時的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定期為老人們舉行一些娛樂或者一些關于老年人養生的活動以及比賽,是他們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使之生活變得更加多樣化。
(三)家庭型養老機制則專門為空巢或者行動便利的老人準備,每天早上有專門的醫生前往為老人做檢查,并且給予一些飲食起居方面的建議,比如發現老人血糖高了,就會立即為老人調整飲食,專門制定菜譜等通過起居飲食來調整身體素質,同時社會上的志愿者也會定期為老人進行各種各樣的生活服務。該模式還通過一些硬件措施,如一些公共的場所,組織形成一些興趣相同的老人創辦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俱樂部,充分調動老人們的積極性,使其“動”起來。endprint
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可以使老人們找到“知音”一同探討他們的一些共同話題,或者也可以舉辦一些比賽之類的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不再會因為兒女不在身邊而感到生活枯燥乏味。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老人既享受了服務又不脫離自己原本社區的人際關系,使他們更為舒心。
三種養老模式的共同特點就是老人們可以及時享受專業服務,使老人們基本每天都有專業人員的護理和照顧,且都有完善的醫療設施以保障老人們的人身安全;也可以通過網絡技術隨時隨地和他們的親朋好友保持密切的聯系;最重要的是該三種養老模式都可以使老人的生活多種多樣,不再使他們感覺到孤獨、寂寞,從而可以讓家屬有一種放心感,讓老人有一種安全感,該研究是疾病預防、治療、護理和家庭、親人、兒女關懷為一體的,主要針對身患疾病而又沒有他人照顧或者兒女在外的空巢老人而設。
這是集一般社會養老機構的優點和普通醫院的特點于一身的一種特別的養老機制。它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養生保健、康復治療、生活照顧、健身娛樂等養老服務,還可以通過網絡設備隨時隨地的與其他人視頻聯系,一方面這三種養老模式都可根據老人的興趣愛好加入相應的俱樂部,從而聚集一些興趣相同的老人一起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并且能隨時與親戚、兒女等通過網絡進行視頻聯系;另一方面該研究的三種模式的養老措施都可以及時地提供醫療救助和臨終關懷。
五、結語
本研究最大的特點在于將所學的知識緊緊與中國和德國養老模式這一問題相聯系,通過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當今的德國養老結構的方方面面,以使中國的養老制度更加完善。形成養老、養生、網絡以及醫療四維一體化、個性化、全面化的養老體系。
本研究綜合了醫院、傳統的養老院和家庭的優點,彌補了醫院和養老院、家庭的缺陷。一方面,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者臥床不起的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老年護理模式,不但能享受專業員工提供的日常生活和醫療服務,而且費用上也可享有極大的優惠,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也能及時搶救,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另一方面,一些身體健康的空巢老人或者不想去養老機構的老人家,都可以在家享受醫生和護工的上門服務,這些將會使中國的養老問題得到改善,從而有效地緩解中國目前在養老方面所處的尷尬境地。
參考文獻:
[1]劉影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唐麗娜.我國農村養老資源配置研究[D].西北大學,2012.
[3]李閃閃.德國養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楊宇涵.我國城鎮失能老人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4.
[5]李閃閃.德國養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項目來源:2017-2018年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
王丹陽,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學生,性別:女,學位: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劉冬妮,性別:女,籍貫:遼寧沈陽,學位:碩士,職稱: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德語翻譯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