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是政府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我國現階段社會的發展情況,分析了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相關方略,旨在為我國相關部門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社會轉型;群眾文化;建設方略
引言:
我國社會的轉型,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再加上群眾文化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多元混合局面,其中不僅涉及到了具有民風民俗特點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包含了具有先進性的主導文化。因此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文化空間,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一、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
(一)網絡的應用對群眾文化建設提出了較高要求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群眾文化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人民群眾在拓寬視野的同時,也給群眾文化建設提出了較高要求。
(二)精神文化具有多樣化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精神文化建設,并使精神文化朝著多樣化的方向進行發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本質上產生了區別。
因此基于這種情況,就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確定我國社會以后的發展方向,進而對群眾文化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二、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困境
(一)社會服務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文化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減小了,使他們能夠有時間、有精力、有財力來滿足自己對文化的需求,在此情況下,文化需求得到了發展。個人的發展需要群眾文化的支持,在社會轉型期,個人需要利用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求知、求樂、求美及健身,以此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及生活質量,這些都是人類對群眾文化的需求。但是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傳統的社會服務模式并不能很好的滿足群眾文化的實際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群眾文化服務主要是圍繞城鎮中心的人民群眾進行的,在農村中這種服務比較匱乏;另一方面,對于服務內容而言,群眾文化服務缺少創新性,內容十分單一,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二)群眾文化存在流失現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都有了本質上的變化。因此,對于這種情況,就要加強城市化發展,確保群眾文化能夠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是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群眾文化流失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文化管理工作者缺少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正確認識,使他們無法確立出科學、合理的群眾文化建設方向;其次,缺少有效的科學指導,導致相關部門即使花費了很多財力、物力及人力,但是對文化仍然是盲目進行建設,最終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也使文化流失現象日益嚴重;最后,沒有根據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群眾文化建設,進而就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及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
(三)缺少群眾文化活動
在我國社會轉型階段,群眾文化活動缺少一定的發展空間,導致群眾文化沒有與社會經濟進行協調發展。其具體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第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多種多樣的新媒體技術為人們的私人文化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使群眾文化生活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第二,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普及,導致在一些城市當中,很多年輕一代都不喜歡參加一些群眾文化活動,讓廣場文化生活出現了只有老年人參加的場面,限制了群眾文化的建設及發展。
(四)群眾文化形態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群眾文化具有多元文化形態,不同的文化形態既存在競爭,又可以彼此互補。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的急劇轉型,它們之間的競爭具有不對稱性,沒有進行有效交融,在內容方面出現了離析現象,導致各種文化形態沒有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卻顯現出了它的劣勢,各種文化形態之間也沒有進行取長補短,使他們的發展極不平衡,出現失衡狀態[1]。
三、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方略
(一)有效調整文化空間
群眾文化空間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城區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城鎮群眾文化服務體系以及城鄉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空間的整合是建立在新增文化空間調整的基礎之上,對人們比較忽略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進行改善,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文化空間整合效果。
(二)對群眾文化進行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前提條件,群眾文化發展也需要創新。創新群眾文化的內容及表現形式,使之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保證群眾文化可以長期穩定發展。此外在創新過程中,要全面考慮不同群眾文化的不同優點,相互借鑒,優勢互補,盡量使主導文化和大眾文化里的內容漸漸轉變為民族文化及地方文化,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將城鄉文化進行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城市群眾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存在很大差別,要實現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統籌城鄉文化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差距,確保城市文化服務水平與農村文化服務水平相一致;第二,要對城鄉文化進行統一,將文化進城和文化下鄉進行有效結合,加強城鄉文化的溝通交流,讓二者進行協調發展。
(四)合理調整我國的民族和民間文化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地方和各民族之間在文化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但是伴隨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一些民族文化或者是民間文化出現了流失現象。要想避免這個現象的發生,就需要對不同區域內的同一個民族或者是民間文化進行合理調整,突破地區的局限性,讓這些文化能夠從不同區域中顯現出來,在對民族文化及民間文化進行調整之后,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包裝,對這些民族文化及民間文化進行最大程度的創新,使其能夠充分體現它的民族特色,從而確保它們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2]。
結論:
總而言之,社會轉型在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讓他們加強了對文化生活的重視,相關部門應該通過提高思想認識來加強文化建設,探索群眾文化建設規律,根據相關問題,采取有效方略,調整文化空間,增強文化創新,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進而做好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工作。
參考文獻:
[1]胡曉芳.簡析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大眾文藝,2016,21:22.
[2]張文.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7,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