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義 張文芳

[摘要] 目的 探討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用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間該院救治的4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用甲鈷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艾灸,對比兩組治療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的MNCV、SNCV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66.67%(P<0.05)。 結論 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應用效果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值得應用。
[關鍵詞] 艾灸;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b)-0173-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糖尿病并發癥,也是一種典型慢性病癥,癥狀為肢端麻木、四肢發涼、感覺障礙、肌肉無力、疼痛等,治療不合理或不及時,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引發患者神經源性關節疾病的出現,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臨床上,針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案,療效有所不同,如何選擇治療方案成為了影響患者療效的重要因素,應重視[1]。該文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為研究對象,為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選取最佳的治療方案,對比甲鈷胺與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用該院救治的4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每組21例,其中,觀察組男12例,女9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3.23±2.39)歲,病程在1~7年,平均病程為(3.65±0.54)年;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3.15±2.54)歲,病程在1~7年,平均病程為(3.67±0.56)年。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均屬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對照組用甲鈷胺,甲鈷胺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5382),肌注0.5 mg/次,1次/d,連續治療20 d后應用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50168)口服0.5 mg/次,3次/d,連續治療40 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艾灸,甲鈷胺與對照組一致;艾灸穴位下肢選取陽陵泉、涌泉、解溪、陰靈泉、足三里、三陰交;上肢穴位選取胃俞、肝俞、氣海、下腕、曲池、脾俞、腎俞、關元、中腕、合谷;艾條點然后,置于艾灸按摩器,在選定好的穴位上進行滾動按摩處理,1次/d,連續治療40 d。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傳導速度(MNCV)、感覺傳導速度(SNCV)變化情況、臨床療效情況。臨床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或明顯好轉,MNCV、SNCV完全恢復或明顯恢復;②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所緩解,MNCV、SNCV有所恢復;③無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惡化,MNCV、SNCV無變化或惡化。總有效率為顯效與有效之和的百分比。
1.4 統計方法
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實施統計分析,用(x±s)來對計量資料表示,并用t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NCV情況
治療前,兩組的MNCV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MNCV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NCV情況
治療前,兩組的SNCV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SNCV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24%和66.67%,觀察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典型的糖尿病并發癥,臨床癥狀為肢端麻木、四肢發涼、感覺障礙、肌肉無力、疼痛等,該疾病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尚不明確具體的發病原因,多數學者認為該疾病的產生與患者糖代謝異常有著密切的聯系[2],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有著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患病后,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況下,會導致患者肌醇水平降低,進而導致山梨醇增多,會對患者的神經細胞產生極大程度的損傷,有的患者還會造成微血管病變,使得患者神經細胞缺氧,導致神經細胞壞死,產生各類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形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應給予重點關注。
臨床上,針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案有許多,常用的治療藥物為甲鈷胺,該藥物是一種典型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藥物,進入患者體內后,會對患者的甲基轉移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患者的蛋白質和核酸合成提升,進而對于的神經細胞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同時,還會提升患者神經功能傳導速度[3],應用效果比較顯著。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中醫學上,屬于“瘺癥”“痹癥”的范疇,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在中醫學上為陰津虧損無以載氣,消渴日久,陰陽氣血形成虧虛,久病后進入患者的經絡,痰熱在患者體內瘀滯,使得患者形成傷陰耗氣,氣陰兩虛,受到風寒濕邪的入侵,導致脈絡淤阻,血脈瘀滯,經脈失養,進而形成該疾病,中醫學上,應用針灸治療,下肢選取陽陵泉、涌泉、解溪、陰靈泉、足三里、三陰交;上肢穴位選取胃俞、肝俞、氣海、下腕、曲池、脾俞、腎俞、關元、中腕、合谷;選定好這些穴位后,應用艾條對這些穴位進行針灸,進而達到改善患者局部神經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神經細胞的修復,提升神經細胞功能,同時,還能夠調暢患者的氣血,舒經通絡、活血化瘀,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與甲鈷胺聯合應用,起到有效的互補作用,療效明顯高于單用甲鈷胺的患者,中西醫配合治療的治療方案值得借鑒,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應優先選用艾灸聯合甲鈷胺的治療方案[4]。該文中,通過對比甲鈷胺與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應用效果,發現,治療前,兩組的MNCV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MNCV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的SNCV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SNCV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24%和66.67%,觀察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應用價值極高。
綜上所述,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應用效果顯著,癥狀和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療效果,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值得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
[參考文獻]
[1] 韓松林,李世云.艾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13):128.
[2] 宋鳳平,曾小平.光子治療儀聯合甲鈷胺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激光雜志,2016(2):155-157.
[3] 王科文,張亞萍,趙明利.α-硫辛酸聯合丹參川穹嗪及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近期療效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45(5):373-376
[4] 尹代嬋,陳敏,王星娜,等.糖尿病治療儀聯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Hs-CRP、Hcy的影響及療效[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25(4):21-24.
(收稿日期:2017-0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