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平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溝通工具,歷經數萬次改革與發展。本文將探討早期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向“綜合性學習語文”轉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從而讓學生整體提高聽說讀寫的素質。這同時也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傳授者、接受者再加評判者,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足以讓語文教學創造最大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綜合性;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綜合性學習語文,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文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而教學是其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將知識化為技能,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是教師、學生和出卷人同時應思考的問題。尤其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
一、語文教學綜合性及實踐性的發展
(一)早期語文教學模式的缺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傾向于老師講,導致學生死記硬背、被動接受知識、缺少自我思考能力。情感壓抑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興趣被忽視,只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務”,老師只負責上課“念”課文、“背”教案、布置“標答”作業。就連考試卷都是充滿標準答案的,學生的思維都設置在同一模式,偶爾的創新也會被當作錯誤答案扼殺在搖籃里,死于老師毫不經大腦的紅色叉。
(二)語文教學“承上啟下”階段轉變的可行性
新課改的實施,突出強調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即聽說讀寫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這是21世紀綜合人才培養的需要,工作崗位需要的是會思考、有創新的人才。學到的知識如果不能學以致用,轉化為技能,那就等于徒勞。因此,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把語文教學向綜合性、實踐性轉變,才是首要任務。我們目前處于這一過渡階段,從短期來看,學生和老師會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而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從長期來看,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語文教學的綜合及實踐進行的必要性
語文的學習其實是為了能更好表達,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可以自己通過交流解決很多問題,這個過程別人無法替代,也沒有 捷徑可走。老師傳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打牢詞匯、發音及語法的基石,然后還應去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理解以及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如何舉一反三,這是傳統教學所欠缺的,也是未來改革的重點。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教師的存在不是“一手包辦”,是學生和課本的紐帶,未來的課堂學生應是主角。
二、改進語文教學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舉措
(一)傳授者——因材施教
語言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活動。每個學生的起點不同,理解和領悟能力也不同,思維模式更是各有千秋,這就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因材施教。老師的教學不能一味追趕進度,將漫長的文章思維理解訓練通過自己的“滔滔不絕”一筆帶過,就像直接告訴答案一樣。相反,要設計好相應的教學方案,循序漸進。以《生物的入侵》一課為例,在快速閱讀課文前給學生布置任務:用簡短的語言說明這篇文章講了什么,并進行分組討論。老師隨機選取發言的學生,然后要及時點評,說出優點和不足;或通過布置不同的任務給基礎不同的同學,來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綜合性學習實質上是注重學習的過程,通常情況下教師要提前一到兩個星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預習,這不同于以往對預習的忽視,對復習的重視。時刻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和態度,因為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這要求傳授者重視每位學生調查、查閱和收集資料的活動與策略,有條件的可為每位學生制定合適的方案。
(二)接受者——知行合一
學生聽講要改變以往的只聽答案是什么,要思考老師思維的變化過程,以及同學發言和組內之間的交流,汲取精華,為自己所用。學生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輸出者,學生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差距,還有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新課標的要求是提高整體素質,建立語文和其他學科的有機溝通,為其他學科打下夯實的基礎。學生的學習應根據老師提出的建議,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并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與同學分享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體會。此外,學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也很關鍵,學到的知識不是進行分類、歸納、總結規律。
三、評判者——開放思維
語文注重的是情感和態度。語文試卷的出題人不應只求答案的標準和統一,老師更不能將試卷容易批改作為考試的標準。這就需要出題人結合現行存在的時事內容,與實際生活情景相聯系,多設置一些開放思維的問題,留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考查學生的真實能力。解題過程的本質也是對對應考點的串聯,所以學生可以日常互相扮演出題者的角色,學會逆向思維、舉一反三,對理解所學的知識大有裨益。例如語文考試的作文,近年來發散思維的半命題作文或圖表漫畫作文越來越受到青睞,摒棄以往的全命題,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很高,減少了思維的束縛。閱讀題方面,也已經由舊的固定答案問題變為開放題,但這種開放并不是可以所問非所答,而是與語文書考點相結合的出題方式,即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考點只有一個,但圍繞中心的多層次答案可以各有千秋。
四、結語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淘汰是必然的歷史趨勢。向綜合性和實踐性演進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培養綜合性人才、創新思維人才也是發展語文教學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目的。這需要傳授者、接受者以及評判者各司其職,緊扣生活脈搏,拓寬學習渠道。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價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打破課堂教學的桎梏,培養學生從“小課堂”走到社會“大課堂”中去,不斷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燕.素質教育下如何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J].新課程(小學),2015(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