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桂丹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論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優化,提出改變單向教學模式、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重視初高中銜接的關鍵時期等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題教學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B-0138-02
數學是一門能夠培養強大邏輯思維的學科,高中數學更是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作為高中生的必修學科,能夠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但是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弊端,教師不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不少教師為了快速提升成績而采取“題海戰術”“時間戰術”進行教學,這樣雖然能在短期內提升學生成績,但是會讓學生感到十分疲勞,致使學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一、目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教與學的問題
高中課堂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容易走入兩種極端,一種是教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互動。在應試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大多會選擇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是整堂課的主導,學生被動聽取教師的講解,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什么互動。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很多學生跟不上節奏可能就會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導致學習主動性較低。另外一種極端是教師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片面迎合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但是這種情況下,學生缺乏教師引導,實際上還是掌握不了知識,尤其是那些控制力較差而且基礎薄弱的學生。
(二)數學教材編排和教學內容不合理
高中課程改革后,數學教材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雖然一定程度上符合提升學生自主能力和提高素養的要求,但是教材中增加的內容,與學生平時學習習慣、理解能力存在著很大的偏差,老師準備的習題材料與教材不能很好地匹配使用,兩者發生錯亂。有的數學教師為了響應課堂改革的號召,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在較短時間內灌輸大量知識,不分重點與難點,眉毛胡子一把抓,比較隨意、沒有計劃地講課,讓學生的學習陷入茫然,與教師預期的目標背道相馳。
(三)初高中知識銜接問題
高中數學內容比初中數學更為豐富,難度自然也會加大,涉及的知識范圍也更加廣闊,思維跳躍度也更高。首先,教材內容發生的改變,會讓剛步入高中的學生措手不及,可能瞬間就沒了學習數學的熱情。其次,學生的學習方法如果還是按照初中的方式而不懂得變通,一部分學生就會發現很難跟上高中數學學習的快節奏。再次,有的高中數學教師只顧著把過程或者是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不是教他們如何去思考,在這種缺乏解題策略的課堂學習中,大多數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每道題的含義,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一旦題型稍有改變,就會重新陷入迷茫,這種惡性循環會影響學生心情,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二、優化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改變單向教學模式
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課堂改革的必要性,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位置,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課后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都要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指導,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傳統的“教與學”模式,這種雙向交流的方式更能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
數學對人的思維有著重要的開發作用,它的學科素養是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他們充分理解數學邏輯,主動探尋數學真知,在生活中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嚴謹的思維判斷力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高中數學與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學習高中數學可以開闊思維,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尤其是處于特殊年齡段的高中生,學習高中數學不僅能夠彌補他們初中知識的匱乏,也能夠幫助他們培養嚴謹的思維模式。
比如筆者在教學關于“圓”的內容時,采取拓展思維的方式,鼓勵學生去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圓形物品的共同點,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圓的特性。要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采取“角色互換”的模式,讓學生上講臺發言,教師在下面予以輔導,遇到學生講得不對的地方及時糾正,(下轉第168頁)(上接第138頁)這樣能較大程度地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活力。
(二)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后,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也應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因為學生的數學課本內容可能和教師的教學計劃或配套教材不符,所以教師要根據考試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盡可能地讓教材和課程進度相一致,把教材的學習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識。
另外,教師還要及時更新教學方式,合理適時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給數學教師開展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比如在教學拋物線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摒棄過去只是在黑板上畫圖的方式,改用文字、圖形、動畫、圖片一體化的多媒體來展示,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復雜的圖形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使用 PPT 整理教材,向學生展示更加簡潔、系統的知識網絡,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今,互聯網上掀起一股“微課堂”潮流,教師可以將自己上課時教授的重點內容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提高教學的靈活性,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三)重視學生初高中銜接的關鍵時期
在學生學習高一數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抓住教材上的重點與難點進行詳細的講解,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照顧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把初高中知識完美結合起來,巧妙融入相關的生活知識,以便學生理解。初中階段的數學相對而言還是以算數為重點,但是到了高中之后就是以培養數學思維為主,教師的作用是引領學生靈活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相關問題。所以說,初高中銜接的問題需要教師特別重視。
高中確實是學生提升邏輯推斷能力的關鍵時期,在各種科學研究與創新中起著打基礎的作用,而且它還是工具性學科,但是現在高中普遍只是單純地為了提升成績而在數學,這種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教學,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還會僵化學生的思維。高中數學教育的改革,是希望能夠充分利用邏輯推理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徐乃楠,劉 鵬,耿鑫彪.民國時期數學教育發展管理,吉林師范人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
[2]張海成.《讓創新教育走進高中數學課堂》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5)
(責編 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