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萍

摘要:新高考實施以來,對學生、教師來說都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如何開展第二階段的復習,如何進一步提高第二階段的教學效果,即如何有效地準備第二次選考,需根據實際情況思考下階段的復習策略。
關鍵詞:診斷;關聯;整合;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106
第一部分:思考的出發點
一、浙江選考卷的特點
近四次浙江選考卷都是以從古到今通史的角度編排試題,顧及橫向切面。對照考試大綱,沒有超出考綱范圍。試題的知識點分布比較合理,涉及古今中外,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領域的知識點分布都比較均勻。對比幾份試卷,整體來看,2016年4月份的試題難度稍大于2015年10月份的試題,2017年4月份的也大于2016年10月份的試題難度,尤其是在選擇題部分。相比學考試題和選考試題,學考試題部分服務于學業水平考試,特別注重基礎部分,占比70%考查程度基本都是在要求b及b以下,區分度不是很大。綜合幾次考試,其中包括去年的9月份調研卷,前面幾次的選考部分試題逐次增加了選修6的內容,選考試題選修6占比越來越大(但是2017年4月份的試題一反常態,選修六的考查只有2分)。
選考試題要求呈現了浙江高考試卷一貫的趨勢,也有一定的變化。對于試題稍作簡單表述,具體如下:
1. 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并不拘泥于死板的考查教材知識,以新材料、新問題、新情景的形式出現也較多,同時強調史學理論與方法。如2016年4月份選擇題1,一開始就給同學下馬威,大部分同學知道魯國在山東,但山東圖上有①和②,到底哪個是魯國,很多同學都沒有記清楚。這題就是考地圖識記,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但注重細節知識。如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特點的考查和德國法西斯建立的原因等都是屬于非常顯性的基礎知識的考查。如2016年10月份中的26、27又注重對原始史料的理解,屬于考查歷史材料解讀能力的程度。
2. 充分關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時代主題,強調歷史學科“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社會功能。并不回避熱點問題。比如2015年是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2015年10月份直接考查社會熱點:考查了德國法西斯建立的原因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等知識點,具有歷史的深意,也具有警示人們的意義。
3. 試題進一步體現學術性。一些新的史學研究成果會被引入高考,一些歷史研究的方法會被引入高考,歷史試題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注重對學生創新品質的考查。尤其4月份的考試貼近生活,貼近很多考古新發現。比方說考了海昏侯(以前外省卷子還考曹操墓)這些都是當年的考古新發現。
4. 重視知識點的整合,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意圖明顯。幾次試題的非選擇題都跨了兩本教材以上,甚至于三本教材以上。
二、第二階段復習教學即將面臨的時狀況
1. 第一輪選考復習初步完成,因為時間緊張,復習量較大,為了趕進度,知識點的復習并不細致,有點蜻蜓點水的味道。
2. 第二階段復習時間較老高考歷史第二輪復習長,時間比較充裕。但又比老高考的“二輪+三輪”復習時間更短。時間容量上比較尷尬。
三、第二階段學生的現狀
根據首屆選考生的迎考情況,因為高考有兩次機會,有的尖子學生在參加完第一次選考后,因為成績滿意而申請免修。絕大多數同學會繼續選擇課堂復習,但是相對基礎較差,學習習慣較差,整體看學生對課堂教學參與度會大打折扣,教學進度受到影響,課堂效率會有所降低。當然選考首考分在72-85之間的同學,迫切希望提高的愿望比較強烈,課堂紀律和學習勁頭較高。但也有部分同學雖然繼續參加第二階段復習,仍可能滿足于現狀,知識點一錯再錯,漏洞百出,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思進取,學習的熱情投入程度大大下降。而仍然要參加第二次選考的免修同學自己自修后學習的質量、效率難以確定。如何盡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怎樣安排復習時間都需要規劃。
第二部分:下階段具體策略
一、引導學生不犯低級錯誤,加強準確診斷
1. 診斷的必要和意義
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士氣,說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雖然話說的有些血淋淋的,但反過來指出了一分對學生的排名的確非同一般。那么如何提高一分,需要查漏補缺。怎么查漏怎么補缺?需要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診斷。但是怎么更好地診斷?方向很重要,如庖丁解牛,只有準確地巧解牛,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在錯誤的道路上疾走如飛,反而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2. 診斷的方向與方法
(1)學生加強自我診斷
A. 對課標、考綱把握度如何?知道哪些高頻考點?在整理高頻考點的時候多思考:考過什么?為什么這么考?還會考什么?沒有考過什么?為什么總是不考?對于常考的需要花力氣解決,不常考的可以點到為止。同時能對角角落落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加以區分。
B. 對所有試題能注意把握診斷。高三第二輪復習階段,需做一定量的試題,須特別重視試題的質量,帶著質疑的眼光去看待和鑒別包括有些聯考的名題卷。練是手段,因此怎么練才是最關鍵的,練的質量和精準度才是最重要的。
(2)教師加強對學生學情的診斷
了解第二階段學生的學習中可能出現的瓶頸,極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主張進行第二次選考的同學,普遍基礎稍差。根據首屆歷史選考的學業情況,發現首考稍好的在72到85分之間的占一半左右,72分以下的也是一半左右。這部分學生的基礎差,基礎不扎實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進行具體的分析,是因為對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沒有理解,還是因為對歷史概念把握不好,并提出解決的具體方案,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二、以“把握關聯,靈活整合”為特點的階段復習
1. 通史復習——知識體系整合
(1)必要性:①浙江選考的通史排列、獨特的模塊組合;②凸顯“時空觀念”培養,對接新課;③給予學生更多動手整理的工作;
(2)可能性:較以往更久的第二輪復習時間。
(3)操作要點:原有第二輪復習的改良
①形成比較明晰的階段;
②完全依照階段組織知識點,大膽整合教材。比如做了以下整合(如圖):
2. 合成完整——具體知識整合
(1)基本要求:對任何一個具體的知識點,都要注意挖掘分布在不同模塊之間的有關內容,力求做到完全的整合。
(2)舉例:
《條目》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關系(加試,c)
一、時間: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
二、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強(必修三)、自強、
三、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必修三)
四、目的:學習西方技術,維護統治(富國強兵)
五、內容:
1. 60年代,“自強”,軍事工業: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2. 70年代,“求富”,民用工業企業(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
(1)輪船招商局:近代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1872)
(2)開平礦務局
(3)上海機器織布局
(4)漢陽鐵廠
3. 1865年建成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
4. 輪船、鐵路、郵政、電信事業創立與發展(必修二第4單元第2課)
5. 北洋海軍(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6. 派幼童赴美國留學,培養洋務人才(中國近代留學運動的開端)(選修四詹天佑)
六、評價
1. 意義
(1)創辦了近代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推動了民族工業的興起
(2)工業化的起步
(3)學習西方“器物”階段的實踐
(4)對強國御侮起了一定作用
2. 局限
(1)維護封建制度和倫理道德(只學習器物,不學習制度)
(2)不可能使中國真正富強
總結:通過把握關聯,靈活整合,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主體知識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分析和運用,也有助于學生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熟記史實,精耕細作,努力提高一分
歷史是最強調背記的學科。為什么呢?歷史背記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史實,二是分析。學生不背行不行呢?我們不妨分析幾次歷史試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記憶不清丟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實上,史實不清、審題不細,是歷史丟分的兩大原因。怎樣背記史實呢?
1. 精細讀書。要一個句號一個句號讀,包括導言、注解、圖示在內。2002年高考,有一題問涉及了蔥嶺的地理位置,學生的得分率很低。其實,“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課本的小注里。讀書一定要細心,尤其是在第二輪復習時,必須回歸教材。
2. 動手總結。一定要落實到筆頭上,因為看和寫的感覺完全不同,而考試是寫,不是看。尤其是第二輪復習,寧可羅嗦些,也要把總結寫全。
總之,面對新高考,必須采用新的教學思路和備考方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