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華
[摘 要]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被安置在不同的學段,其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容的研制也會有較大的不同。這需要教師以學情為基礎,來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以《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補充,在拓展中豐富詩歌意蘊;緊扣意象,在聯系中把握詩歌內核;進行文體轉化,在練筆中深化解讀效益。
[關鍵詞]古詩教學;基本學情;古詩特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71-01
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選用了我國古代的經典詩詞。由于詩詞有著獨特的創作規律,古詩之間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性,被安置在不同的學段,其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容的研制也有著較大的不同。這就需要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情有深入的了解,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苦吟派”詩人賈島的作品,作者以清新脫俗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到深山拜訪友人而不遇后,與童子對話的場景。整首詩只有20個字,卻營造出曠古清幽的情境氛圍。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卻被編者安排在五年級,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研制怎樣的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呢?
一、想象補充,在拓展中豐富詩歌意蘊
由于詩歌與當下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在語法運用和語言習慣上都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因此,即使是最簡單的古詩都應該將詩歌大意的理解作為教學的基礎性工程。但難度不同,引領學生理解詩歌的策略和重點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
以這首《尋隱者不遇》來說,全詩沒有一個生字,文字的組合也未能對學生的理解形成障礙。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通過語序調整、內容補充等方式,將原本20個字的古詩豐富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想象,對詩歌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拓展與補充,使得事件本身更加趨向于完整。如“松下”的具體環境、童子的外形和衣著、“言師”時的動作神態、詩人追問時的狀態等,都可以在想象拓展的過程中走向豐富。這種基于理解層面的拓展與補充,不僅促進了學生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更有效地使學生感受到了詩歌所反映的情境。
二、緊扣意象,在聯系中把握詩歌內核
進入高年級以來,學生的語文能力已經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對于詩歌大意的解讀已經不再是閱讀教學最為核心的內容。而對于相對簡單的詩歌,教師應該順應編者的編排意圖,向學生傳授其他的解讀詩歌的策略。其中,借助意象解讀詩歌就是一種常見的方法。
以這首《尋隱者不遇》為例,在學生初步理解大意之后,教師引領他們進行辯論:賈島究竟有沒有遇到隱者?很多學生會認為沒有遇到。此時,教師則引領學生轉換視角,重新關注詩歌:圈畫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交流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凸顯出“童子、松下、藥、此山、云深”等幾種景物,隨后要求學生緊扣這些事物,探尋它們之間存在的共性特征。學生憑借自己原始的詞語積累,紛紛交流:清秀脫俗、眉清目秀的童子,高大挺拔、郁郁蔥蔥的松樹,雄偉秀美的山峰,純凈縹緲的白云……在交流分享過程中,很多學生逐漸意識到,原來詩歌所選擇的這些事物其實正是這位隱者精神和氣質的象征。隨后,教師再次引領學生關注賈島究竟有沒有遇到隱者。學生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而知性了:在實際生活中沒有遇到,但在精神上他們已經相遇了。
如此借助詩歌景物意象來進行詩歌內容的解讀,就完全擺脫了中低年級緊扣詩歌表面語言來理解其大意的尷尬,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深入到詩歌的內在意蘊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文體轉化,在練筆中深化解讀效益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語用”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開掘教材文本的語用資源,為學生創設多維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體形式的改編——將古詩改寫為一篇一般性的記敘文,豐富詩歌中人物的細節表現,是很多教師常用且最富效果的語用訓練形式。
教學《尋隱者不遇》時,教師決不能將文體形式的改寫異化為簡單的大意翻譯,而是要將教學板塊中引領學生想象拓展以及緊扣意象深入感知的內容融入文體改寫中來。對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詩歌原本的內容為中心價值點,合理規劃對人物細節的想象,藝術設置對古詩意象感知的效果,從而讓學生改寫的內容成為一篇細節豐滿、情韻充盈的優質散文,在歷練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把握詩歌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才能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更好地走進詩歌的內涵世界,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