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艷梅
[摘 要]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在理解漢字,把握漢字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閱讀和寫作訓練。在小學識字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漢字本身的構形規律,構意溯源,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強學生的漢字文化底蘊。
[關鍵詞]識字教學 ;小學語文 ;漢字文化 ;提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92-02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傳統經典的文化精髓。在小學語文的漢字教學過程中,推行的識字教學法大體有“看圖識字”“拼音識字”“隨文識字”“據理識字”等方法。識字是寫字的基礎,是學習語文、閱讀寫作所必不可缺的認知環節。但在實際識字教學中,存在著漠視漢字文化價值的機械教學、死記硬背等現象,忽視了漢字教學中漢字文化底蘊的教育與滲透。因此,依據漢字構造方法,分析造字理據的同時,融入漢字文化的補充與教學,對學生準確理解漢字、掌握漢字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構意溯源,激發興趣,理解漢字的形象性
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踏上文明征途的開端。所謂構意溯源,是指探索挖掘造字者最初構造漢字時的主觀意圖。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的基本方法,假借和轉注是釋義方法。構意溯源,主要是針對造字方法中的象形和指事提出。象形字的特點是根據文字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外形,描畫事物的形狀。指事字則通過一定的符號加以提示,察而見義。盡管古文字經過漫長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多次變形和簡化,有些漢字的寫法與古文字有較大的區別,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漢字保持著象形造字的意蘊,體現著漢字文化的精髓。
構意溯源,旨在強化漢字的形象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眼前的漢字生龍活虎,栩栩如生。如“山”,不僅是三個簡單的筆畫,每一豎都表示著一座小山峰,于是,“山”便是三座小山峰并列在一起,連綿不絕的形象。“田”字,外面一個類似方框的結構,表示田區,是農民勞作的區域范圍。中間一橫一豎也有著農業文化的含義,表示田間縱橫交錯的田埂,祖先將土地開鑿,分成小塊種植作物,體現著一種農耕文化。漢字不單純只是筆畫的堆積,更像是一幅意蘊豐涵的畫作,一首優美雋永的詩歌。教師將漢字的形象性呈現在學生面前,構意溯源,不僅使得課堂生動有趣,滲透漢字文化的教學,還能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和記憶漢字的準確字形。
二、構形理據,啟迪思維,掌握漢字的形義結合
漢字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系統。在這個龐大的系統中,會意字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構形理據最為清晰明辨,也是識字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會意字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傳統的識字教學主要有三個步驟,即認讀字音,書寫字形,理解字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拆分和組合漢字構件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形與義以及漢字的成因,啟發思維,舉一反三。
例如,漢字“美”的教學。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美解為:“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羊大則美。”古人養六畜,羊是其中一種副食,認為羊壯,則肉肥美。于是美的意義由此引申,后人形容形貌美麗的樣子,也有贊美稱贊之意。可見,將美的兩部分構件拆分組合進行教學,既能準確把握漢字的字形字義,還能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追溯古人的造字理念。
除此以外,利用構形理據分析漢字,掌握漢字形義結合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區分形近字。例如,“即”和“既”在書寫和使用中很容易混淆。在甲骨文字形中,即和既都與食物有關。“即”是食物右邊有一個人面朝食物靠近,準備進食。而“既”是食物右邊的人吃完食物,朝著食物相反的方向,準備離開。于是,構形理據,意義延伸,“即”有即將之意,是尚待準備,即將要做的事情。“既”表示吃完了食物,指一種已經完成的狀態。通過構形理據,引導學生思考,啟迪思維,便能理解漢字的形義結合,有效區分形近字。
三、系統歸納,引導發現,尋找漢字的文化規律
漢字數量極多,字形千變萬化,但構字的部件卻十分有限。漢字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內部并不是雜亂無章,形似散沙,而是有規律可循。在漫長的探索中,我們發現,依據漢字內部客觀的構件類型和合理的組合程序,可以將漢字系統地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根據形聲字“聲旁表聲,義旁表義”的規律,積極探索漢字的文化規律。
首先,通過共同義符的歸納,掌握漢字內部之間,意義上的聯系。例如“戔”,小也。它可以組成“淺”“錢”“殘”、“賤”等漢字。我們發現,它們并不是獨立存在于漢字體系中,在意義內部存在著某種與義符上的聯系。其中,水之小可謂淺,金之小可謂錢,歹之小可謂殘,貝之小可謂賤。在教學中,當提及其中的一個字符時,教師便可以引出其義符,引導學生思考,找出含有共同義符的相近的字形。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理解疏通了字形字義,還能拓展漢字教學,掌握漢字文化規律。
其次,通過共同聲符的歸納,快速認識漢字,發現漢字內部的語音聯系,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例如“令”字,可以組成“鄰”“領”“玲”“嶺”“鈴”“齡”“伶”“羚”“聆”等字形。聲符“喬”字,可以組成“橋”“僑”“嶠”“蕎”“嬌”“驕”等字形。讀音相近,意義有共通之處,在進行識字教學時,牽涉其一,便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對于漢字文化的吸取有很大幫助。
四、構件分析,增強底蘊,追溯漢字的人文價值
漢字的發展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由于古時文化傳播方式的局限和工具的落后,漢字與其文化的傳承也受到許多阻礙和改變。許多漢字已找不到最初造字的本字,漢字的讀音、字形、意義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相對較大的變化。有時依據構件字形,無法真實還原漢字的最初本意,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漢字絕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意蘊豐富的文化象征和體現。古人造字時,往往將自己的思維活動、認知原理和情感體驗融入漢字的字形中,使其內涵多彩多姿。因此,教師進行漢字教學時,除了帶領學生認字識字,更重要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探索漢字文化價值。
在辨析形近字時,學生很容易混淆構件“衤”與構件“礻”組成的漢字。它們字形相近,構成漢字的意義卻有很大的區別。若不從人文知識的根源上加以區分,真正理解漢字的起源,只是機械地記憶字形,學生很容易忘記。“衤”的常見字形有“襯”“初”“衫”“襖”“袖”“被”等,基本都是與衣服布料等材料或者裁剪、縫補的動作有關。“礻”字旁的字形主要有“禮”“祠”“祀”“福”“社”“祝”“祈”“神”等。“礻”的本義是指古人觀看星象,預見吉兇,這體現了古代的祭祀文化。而“礻”旁的字形基本都是與祭祀活動或者祭祀人物器具等有關聯。“福”如今我們常用于表示祝福和保佑的意義,但在古代,“福”還表示祭祀用的酒肉,在《周禮》中便有詳細的記載。“社”如今,我們經常使用,表示社會、社區,仿佛與祭祀活動沒有直接聯系。但在古代,“社”表示土地神,或者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和節日,在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和解釋。可見,漢字的部件及其組成的漢字,都能體現著古代先人的生活方式或是思想活動,有著極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
總而言之,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傳統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滲入漢字文化拓展,對于學生學識素養的提升意義非凡。
[ 參 考 文 獻 ]
[1] 郭勤.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文化滲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2] 陳曉芹.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23).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