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龍
摘 要:立法工作是我國法制體系建設的基礎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升立法質量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形勢下新的要求,是從有法可依的標準體系到優(yōu)質立法的目標體系的演進,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與時俱進的飛躍,是立法工作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標志。本文就全面提升立法質量是依法治國的根本途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立法質量;提升;根本途徑
提高立法質量,全面促進法治的新需求的新形勢下,從標準的法律進化系統(tǒng)到目標系統(tǒng)高質量的立法,構建中國的法治發(fā)展的飛躍,是創(chuàng)新的立法發(fā)展的一個標志,這主要變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1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一方面,強調立法先行、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既是針對立法滯后現象而言的,更是針對制度變革急切需要通過立法過程來凝聚社會共識而言的。因為只有立法機關才能提供不同利益主體充分反映訴求的公共博弈平臺,并有效增進不同群體利益博弈過程的理性與共識。另一方面,提高立法質量已經成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立法先行的關鍵應當是良法先行,根據法律的關鍵應該根據法律。如果我們能從法律法規(guī)的角度出發(fā),更努力地提高法律體系中立法的質量,同時完善法律制度,為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和科學化提供依據和保障。
2 立法質量不高仍是制約依法治國的瓶頸
2.1 法律體系尚未完備,立法空白猶多,無法可依的現象依然存在
社會救助作為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性制度安排,2014年才出臺一部綜合性的行政法規(guī)即《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社會福利作為老年人、兒童、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的重要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只有分散在多部法律中的零星規(guī)范,實踐中根本不能成為維護這些群體福利權益的法律依據;慈善事業(yè)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領域,同樣缺乏相應的立法;而社會組織作為當代社會應當與政府、企業(yè)并列的三大主體結構之一,當前發(fā)展態(tài)勢雖如雨后春筍,但立法的滯后卻使其陷入難以自我擺脫的困局,等等。
2.2 現行法律可操作性弱、內容過時的現象并不罕見,結果往往是有法難依
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現行法律大多是原則規(guī)范,只具有政策宣示與導向功能,要么授權行政部門自行決定,立法中不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可執(zhí)行力,等于是自廢法律的武功。另一方面,法律跟不上時代發(fā)展步伐的滯后現象,帶來的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立法質量問題,而是導致現實中諸多問題無所適從,有的法律規(guī)范甚至成為阻礙改革發(fā)展的桎梏。
2.3 法規(guī)、規(guī)章異常發(fā)達,立法層次低及其帶來的系列問題難以治理
低水平帶來的突出問題的立法,立法不僅是嚴肅、權威和穩(wěn)定顯然是不夠的,和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痕跡無處不在,每一個責任的現象更加突出,更多的行政部門通過規(guī)章制度的自我授權,并進一步損害的完整性之間的有效合作國家法律制度的部門。
2.4 一些法律的規(guī)制過于寬松,根本不足以矯治違法行為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國許多法律存在的突出問題,它帶來的是一些領域雖有法律規(guī)范卻根本不能真正矯治違法行為,從而是立法質量不高的又一表現。
3 多管齊下地全面提升立法質量
3.1 樹立立法工作新思維,確立立法工作新常態(tài)
徹底改變立法機關是“二線”的思維定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法治國家的排頭兵,是依法治國的源頭與首要環(huán)節(jié),是憲法明確賦予立法職責的主導力量,應當持續(xù)得到強化。將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實現從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的轉變。讓立法先行、于法有據來取代“摸著石頭過河”,通過立法形成共識后再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并促使重點領域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制度安排盡快通過立法的方式走向成熟、定型,避免將改革煮成夾生飯。
3.2 健全、完善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優(yōu)化國家立法機關組織與人員結構,確保國家立法機關能夠全面履行憲法賦予的立法職責
州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維護憲法責任的法律體系的統(tǒng)一,應該盡快通過“立法法律”的修訂,進一步闡明州立法機關的立法倡議和相應的程序,包括法律法規(guī)的法律草案起草、審查和禁止等。與此同時,中央政府明確立法責任邊界和范圍,在對現有的法規(guī)進行一次全面清理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減少行政法規(guī)、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將上升到成熟在法律層面上,立即廢除法律法規(guī)是不恰當的或不適當的,消除部門利益法制化;立法職責明確界定了地方立法機構的邊界和范圍。
3.3 構建行政、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良性互動機制,充分發(fā)揮全國政協(xié)、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的積極作用
目前立法機關執(zhí)法檢查的力度還不夠,行政、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的聯(lián)動配合還不夠,這種狀況急需改變。同時充分調動體制內各方的積極性,才能促使法律不斷完善。立法與行政、司法的良性互動和體制內力量的有序參與,正是依法治國并實現良法善治的應有之義。
4 結論
時代在變,社會在發(fā)展,法制建設要與時俱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我國法治建設從根本上依賴于立法的質量,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健全、完善、高質量的法律體系。全面提高立法質量,不僅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立法機關的核心使命。
參考文獻
[1]趙竹茵,柳新元.邁向協(xié)商民主的地方立法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學術論壇.2017(03):219-219.
[2]汪鐵民.提高立法質量是依法治國的邏輯起點[J].中國人大.2013(09):34-34.
[3]木子.張德江委員長來粵立法調研強調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切實提高立法質量[J].人民之聲.2013(06):90-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