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康??
摘要:本文對農村小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農村小學校長進行學校管理創新的必要性,闡述了農村小學校長應該具備的五大管理素養,并從五個方面指出了農村小學校長管理藝術創新的具體策略,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村小學;學校管理;校長素養;管理藝術
一、 農村小學現狀
同為義務教育的基礎學段,但是農村小學的教育狀況和教育難度遠比城鎮學校要大。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學校和城鎮學校相比,普遍規模比較小,隨著地勢偏遠,規模更加萎縮,基礎設施的配備嚴重不足。
第二,農村學校的教師編制少,教師的單位工作量遠遠高于城鎮學校,即使是校長,也必須擔任班級教學的主學科教師。
第三,同樣從事基礎教育,但是農村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和城鎮有著明顯的差距,教師要克服更多生活上的困難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第四,農村學校的社會環境相對較差,經濟落后,家長素質較低。許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大量存在,這造成學校教育壓力大,校長的壓力同時加大。
二、 農村小學校長進行學校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一個好的校長就等于一所好的學校,一所好的學校離不開一個好的校長。這一點在資源相對貧乏、信息相對落后的農村學校體現得就更為明顯。校長的管理決策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質量。管理創新意味著要放棄舊有的管理模式,根據新形勢的需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模式,實現學校管理與學生學業的雙提升。管理活動既是時效的也是動態的,這是由它的工作對象和環境所決定的。所以,管理經驗并不能適用于全部的管理對象。這就需要管理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時因地地進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再加上,教育的契機總是不定時機地出現,這也使得教育者隨時隨地要面臨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與情況并進行創新性地解決。
三、 農村小學校長應該具備的管理素養
(一) 具備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理念是我國教育事業近二十年來最大的一次變革。校長作為一個學習教育教學的決策者,只有自身具備新課程意識,才會帶領全體教師走新課程之路。新的教學方式、新的評價體系才會建立起來,學生與教師在教學中的位置才能擺正確。教學方式的改變最終會帶動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 具備管理創新意識
校長既是學校的管理者,也是學校和國家、政府進行連接的介質。所以,在管理中首先要做好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在認真學習領會國家的教育政策的基礎上,帶領全體教師踐行“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的國家教育方針。隨著教改力度的加大,各種教育理念層出不窮,也為教育管理的求新求變提出了要求。如何優化課堂結構、如何整合教育資源、如何將新農村建設和教育事業對接、如何應對農村現有的問題對教育造成的影響……這些因為時代和教育的發展提出的新的議題,都需要在校長創新意識的引領下得以解決。
(三) 校長要有同理心
校長管理和處理的事務大部分都和人有關系,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就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表達方式。校長只有處理好和他們的關系,才能使工作順利地開展下去。而其中的秘訣就是要有一顆同理的心。所謂同理心就是理解別人情感的能力。尊重教師的獨立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體悟他們的合理需求,教師就會以校為家,貢獻自己的真才實學。用愛心、耐心、細心對待學生,學生就會“親師重道”,把收獲到的真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對學校的其他職工一視同仁,不依靠權力建立威信,就會獲得關于學校建設更好的建言獻策。校長同理心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校管理的凝心聚力。
(四) 組織能力和服務意識
教育界的普遍共識是,一個好學校必然有一個好校長,同樣,一個好的校長也必然會管理出一所好的學校。校長作為學校的首席執行官,要發揮旗幟的作用。善于把所有可使用的資源集合到自己的旗幟之下。學校的工作本質上是服務,為學生服務,創造他們美好的未來;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建設人才。校長就是要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周邊的一切力量組織起來去完善服務,提高服務的質量。其次,在教師個人成長的道路上要甘為人梯,清楚地認識到,教師的每一次成長都是為了回報給學校,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還要做校內與校外的紐帶,協調好各方面的問題,為學校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學校樹立起良好的社會口碑。最重要的是,始終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把專業成長當作是終身發展的任務,用個人的智慧組織服務教育團隊,打造出質量過硬的隊伍。
(五) 具有創新的先鋒意識
創新教育沒有前任的模板可供參照,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去探索與實踐,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校長的創新意識要來源于危機意識,要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改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教育質量有效地提升。所以校長要充分地認識到創新教育可能帶來的困難,又要有知難而上的勇氣,用實踐總結出創新的途徑,當好創新教育的排頭兵。
三、 農村小學校長管理藝術創新的策略
(一) 人文關懷,落到實處
人文關懷幾乎是和管理畫上等號的一個詞語。在學校的管理中,人文關懷也被奉若圭臬。但是如何去踐行,不同的校長在理解和處理上是有所不同的。比較好的方式是,首先把教師看作是一個有著各種需要和情感的個人,而不僅僅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工具。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既要嚴格遵守,也不能生搬硬套。有些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要充分考慮現實情況予以調整和完善。其次,校長要為教師們營造一個和諧與放松的心理環境。不人為制造高壓政策,教師們做得好的地方要予以表揚,做的不好的地方,在提出整改意見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面對教師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盡可能組織安排解決,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承認每一個人獨特的價值,注重情感的投資,才能將人文關懷真正落實。
(二) 責任第一,擔當并行
作為學校決策的一把手,就意味著要承擔由決策可能帶來的一切風險。因此,在做決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決策可能帶來的利與弊。不做不成熟的決策、不在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下做決策。假使深思熟慮后的決策也出現了問題,那就需要勇敢地承擔責任。平時多看一些名人傳記,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也要學習他們駕馭風險的能力;其次,要培養自己的吃苦抗挫能力,雖然時代在不斷地進步,但是面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校長也要有打攻堅戰的心理準備,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思想。再有就是要心胸開闊,具有公而忘私的胸懷,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后,就是要未雨綢繆,每一項決策在執行之前,都要做好預案,一旦發生風險迅速做出應對反應。
(三)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
客觀地說,真正的教育是無邊無際的,而農村小學教育只是其中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校長要擺脫就校論校的小我意識,把自己管理的教育放入到整個教育的洪流之中,對學生的教育就要放在“百年大計”的角度上。清楚地認識到,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它關系著個人一生的發展。本著為學生負責、為教育負責的態度,做好小學教育工作。重視挖掘學生身上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用發展的眼光培養和教育他們,保證教育的永續發展。
(四) 創新不竭,改革不息
一個國家要前進,創新是不竭的動力。而創新的動力則來自于教育。作為校長,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理念和層出不窮的教育觀點時,要能抵御住“亂花迷人眼”,撥開各家之說,汲取各家之長,提煉出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理念與方法,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與改革的能力。順應時代的發展,不能故步自封與墨守成規,把教育做成一門事業,更要組成一門藝術。
(五) 以身作則,凝心聚力
校長和教師從本質上來說,只是在學校擔任著不同的工作,并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因此,校長在管理中,一定不要使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說教。用平等的姿態和教師進行溝通。就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也要能夠主動和耐心地聽取教師的意見。本著生活上關心、業務上互助、工作上支持的原則,和教師擰成一股繩,集群眾的智慧管理好學校。校長在工作中要嚴于律己,敢為人先,勇挑大梁,做出表率。尤其在拓展教育渠道、籠絡教育資源方面,要善于借助社會力量,從村行政部門到教育直屬管理部門,敢言踐行,為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鋪設一切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祖春,王祖琴.新課程培訓:以創新求實效[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19(6):70-73.
[2]董建春.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組織形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8(8):92-93.
[3]王建生.農村小學教學管理探析[J].成功(教育),2010(6):216-217.
[4]羅曉紅.創新是學校管理的核心[J].甘肅教育,2011(1):25.endprint